内容摘要:生活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是中、日两国最具代表性的近现代作家之一。时代的剧变使生活在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的两位作家对“现代性”有较深的本质性感受。反映在文学中,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文学均表现了较多的“现代性”特征。对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创作“现代性”进行比较分析,是深入了解和把握中、日两国近现代作家的文学共性的重要钥匙。
关键词:沈从文 芥川龙之介 中日比较文学 现代性
一.“现代性”与文学的“现代性”
“现代性”(modernity)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19世纪中叶法国著名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在《现代生活中的画家》中首次将“现代性”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后由“现代性”引发的“现代主义”思潮广泛渗透至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现代性”概念被提出以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兴趣与研究热潮,产生了一系列有关“现代性”的论述。归纳起来,这些论述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有关“现代性”概念及内涵;二是探讨“现代性”是否终结的问题。
现代性理论自问世以来,学者们对现代性的时间范畴的论争从未停止过,主要出现了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已经终结、现代性已经死亡。主要以詹尼·瓦蒂莫(Gianni Vattimo)为代表。瓦蒂莫(1988)《现代性的终结》认为我们处于比现代性稍后的时代,则意味着现代性已经终结或正在终结,他认为艺术的死亡可以是标志现代性终结的时代。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并未终结也不会终结。尤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1983)《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工程》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规划,是一个尚未完成的工程。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则将“现代性”视为一种态度,反对视其为某一阶段。
从上述内容可知,“现代性”概念及其内涵最初是以社会学、哲学、美学等为出发点,并未涉及到文学领域。虽然学者们对“现代性”的解释持不同见解,但从学者们的论述不难看出,“现代性”起源于近代,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所表现的一切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形态。笔者认为,“现代性”亦是一种时间概念,是相对于“过去”而言的一种概念,“现代性”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力,一种先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文学的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笔者亦认同哈贝马斯有关现代性的论述,认为“现代性”是一项尚未完成的工程,不会随着“后现代主义”等的提出而结束,相反“后现代主义”亦是“现代性”的延续,甚至是其一部分。
而文学的“现代性”,虽未有定论,但不难发现它是“现代性”在文学中的重要体现。它体现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作者以“现代性”的眼光、视角、方法与手段进行文学创作,即作者的主体性;二是作者在文学中所体现或反映的“现代性”表征,即作品所體现的“现代性”特征、风格及叙事,反映了作品的主体性。概言之,文学的“现代性”是指文学既体现“文学性”亦体现“现代性”,该类作品是“文学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下的产物。文学的“现代性”对近现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
二.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的“现代性”表征
沈从文创作了以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不仅描写了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了人性之美,亦描写了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了都市中自然人性的丧失。沈从文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渗的叙事中获得表现,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亦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映照下得以显现。尤其沈从文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成就了沈从文创作的巅峰。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在短暂的人生中创作了148篇小说,并有大量的随笔、游记、俳句、诗歌等体裁的作品流传于世,被誉为一代“鬼才”。芥川龙之介生活在一个“不安”的时代,其离世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终结和现代文学的开端。他以其冷触的笔调描述人性,其艺术至上、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风格以及对宗教的强烈怀疑精神给大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尤其在其文学中,充满了对资本主义、对利己主义等现代性思想的强烈批判。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基本生活在同一时代,只是芥川龙之介英年早逝,共同的生活时代赋予了两人较为相同的创作风格,尤其在文学叙事上,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的作品都表现了较强的“现代性”。归纳起来,他们文学创作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叙事内容的“现代性”、叙事手法的“现代性”、审美形式的“现代性”等。
在“现代性”叙事方面,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文学中均有诸多体现“现代性叙事”的文本。如沈从文都市题材作品《八骏图》、《绅士的太太》等描述了都市人病态的生活所衍生出的独特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对当时人们生活等产生的影响,同样,沈从文的乡土题材作品,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沈从文对现代都市生活的不适应,或是对淳朴、自然的原生态生活的怀念与向往。芥川龙之介在文学中对社会“现代性”的叙事则更多,芥川龙之介对基督教的描述则是近代西方基督教对日本知识分子影响的缩影,亦是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思潮影响日本的一种反映。此外,《某社会主义者》对某个社会主义者进行了描述,《河童》则通过虚构的河童国,批判了资本主义吃人的制度。
在叙事手法方面,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亦有诸多相似之处,如二者在文中对景物的描述所起的烘托气氛的作用等是他们文学较为鲜明的共同特征。尤其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边城》与《罗生门》在结尾上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他们的开放式结尾方式可以说是现代叙事学影响的结果。唐先容认为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具有一种开放式的结构, 散发着不可思议的现代魅力,是一部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作品。
在审美形式的“现代性”批判上,沈从文通过他的湘西小说,批判了现代文明,对在现代文明中逐渐消失的“美”表达了担忧,其乡土叙事相对于其都市描写,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蕴含了他对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思考。芥川龙之介的“艺术至上主义”、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风格亦是现代艺术思想在他创作中的体现。可以说,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在审美形式的“现代性”批判上,他们具有惊人的相似性。
三.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文学的“现代性”创作动因
沈从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30年代,尤其以1934年创作的《边城》、1936年的《湘行散记》等最有代表性。芥川龙之介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尤以1915年创作的《罗生门》、1922年的《竹林中》等最为有名。两位作家创作的高峰时期均处于20世纪初期,这一时期的中日两国都处在社会巨变的漩涡之中,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深刻地影响了处于该一时期作家的文学创作。该一时期,社会的巨变,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使社会各个领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特征。
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的“现代性”创作,与他们创作过程的“现代性体验”有较大关系。沈从文出身于行伍,后来脱下军装从湘西赴北京,在北京他渴望上大学,但由于自身只有小学文化,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沈从文离开经济不发达,传统文化丰富但信息比较闭塞的湘西,只身前往大都市寻求出路,期间肯定有许多对现代都市本质性的感受,以致在体验了大都市诸多的“现代性”事物后,心中仍念念不忘传统,才有他一部部描述湘西世界的作品问世。尤其沈从文与丁玲一起营救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胡也频的经历以及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的深厚关系等都表明沈从文较早地接触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芥川龙之介学贯日西,既受东方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有坚实的西方文化基础,对现代社會感受颇深。芥川龙之介曾聆听日本小说家,散文家德富芦花于1911年在第一高等学校发表的《谋叛论》的演讲, 该演讲对“大逆事件”中幸德秋水等十二人遭处刑之事向政府提出抗议, 要求思想与言论自由,说明社会主义思潮对芥川龙之介产生过影响。
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作为生活在同时代的作家,所生活的年代均处于时代巨变的时期,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纷纷涌入,“现代主义”的新事物、新思想对作家的文学创作或多或少产生了影响,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性”成就了两位作家创作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张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小说中的都市空间[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2]董婷婷.沈从文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J].池州学院学报,2019,33(04).
[3]林铁.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品格[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04).
[4]唐先容.从历史小说《竹林中》看芥川文学的现代性[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02).
[5]潘贵民.芥川龙之介《尼提》中的佛教因子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8(23).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校级科研项目资助:《沈从文与芥川龙之介“现代性叙事”比较研究》,(编号:19SKB13)
(作者介绍:潘贵民,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日本文学、中日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