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2020-05-20 13:36丁德山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0年5期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

丁德山

[摘 要] 有必要针对一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强化积极教育,在他们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融入更多的积极成分,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摆在克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前面,通过发展来化解问题,充分体现教育的发展性、预防性功能,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及人格。

[关键词] 特殊家庭;积极;心理品质

特殊家庭是指单亲家庭(一方死亡)、离异家庭、再婚家庭、贫困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残疾的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家庭等。

积极心理品质是一种相对持久的、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以培育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为重点。

特殊家庭的学生普遍存在自卑、抑郁、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同时学业成绩逐步下降,思想道德滑坡,迫切需要培育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这部分学生健康成长。

一、特殊家庭学生常见的消极心理

1.恐惧感

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父母的爱,父母之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但是,对于特殊家庭的儿童来说,这种爱很多时候是一种奢望,他们缺少最基本的家庭温暖,形单影只,常常孤僻、自闭、不合群,对陌生人和外界环境充满恐惧感。

2.被抛弃感

父母或父母一方长期不在子女身边是父母无形之中剥夺了孩子们享受完美童年的权利,这些孩子渴望像其他同龄孩子一样偎依在父母的怀抱里撒撒娇、说说话。他们失去的绝不仅仅是父母的爱,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被抛弃感。

3.仇恨感

特殊家庭的学生中有的是离异家庭,有的是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这部分家庭的孩子不乏存在有仇恨心理的,仇恨父母的抛弃,仇恨父母对自己的冷漠,进而会迁怒于他人和社会,在思想道德认识上往往有严重的缺陷,对同学往往带有一种攻击性。

二、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策略

1.公平对待

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属于弱势的特殊群体,由于家境的特殊,这部分孩子大多学习困难,如果教师不能够给予正确评价,他们就会感覺受到歧视。教师应该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给予他们同等的学习机会,参与活动的机会,帮助特殊家庭的孩子积极地参与到集体学习中来,要寻找、挖掘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帮助他们融入集体中来。

2.赏识教育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赏识是每个人心中一种最基本的需求。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来说,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对于教师来说,对特殊家庭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是非常有益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好方法。如在课堂交流上,教师要善于去发现、肯定他们的正确回答,在作业的批改上要善于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肯定和鼓励。

3.融入集体

很多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自卑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不愿意融入集体中来,这极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特意地增设机会,帮助这部分孩子融入集体,如在进行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特意将这部分孩子定位小组长,促进组内成员与小组长的交流。

4.家校合作

特殊孩子产生的内因在于家庭,这部分家长往往由于特殊原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或者在孩子的教育上简单粗暴、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那么,培养孩子们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就绝不能缺少家校合作的路径。教师要把正面积极的看法传递给家长,同样家长也会把这种积极的情绪传递给孩子,给孩子们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

5.励志激励

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有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缺乏积极进取之心。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该通过激励手段培养其积极进取之心。如教师可以多引导其接触先进的科学技术,感受科技的魅力,让他们明白不进步就落后,就没有明天的幸福。学校还可以通过观看励志影片、聆听励志讲座等途径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积极进取之心。

综上所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途径是多方面的,作为老师,要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人格健全,积极进取,尤其要多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不断强化其积极心理品质,为每一位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向孩子学习:一种睿智的教育视角[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165-166.

[2]单志艳.小学低年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

【本文是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019教育科研微课题“特殊家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策略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SQWK2019-063。】

(责任编辑:刘 洁)

猜你喜欢
积极心理品质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江苏省儿童七项心理品质调查报告(下)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培养策略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的思想引导在形成良好班级氛围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探述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