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小洪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福建 漳州363000)
有研究显示,随着近些年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冠心病患病人数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人群生命健康[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属于临床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术式,其中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术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5%-20%[2]。由于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术的治疗操作较复杂,在围手术期间易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3],研究指出[4-5],对于边支供血范围较小且开口狭窄程度较小的分叉病变患者,可对其实施主支实施单支架术治疗,但对于病情较严重者,应对其实施边支植入支架术,其中边支深部预埋球囊技术属于边支保护技术之一,为探究其有效性,我院在冠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边支深部预埋球囊技术,见如下报道。
随机将2016 年1 月至2018 年9 月我院60 例冠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行介入治疗患者(符合Madina 分型:1.1.1,1.0.1,0.1.1,边支血管直径≥2.0mm)分为对照组(30 例)和实验组(30 例)。
实验组30 例患者年龄为45-79(57.74±6.69)岁,男女分别为16(53.33%)、14(46.67%)例;基础疾病:17 例高血压,15 例高血脂,8 例糖尿病。
对照组30 例患者年龄为44-78(57.69±6.71)岁,男女分别为17(56.67%)、13(43.33%)例;基础疾病:18 例高血压,14 例高血脂,9 例糖尿病。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治疗前,给予所有患者口服300-600mg 氯吡格雷、300mg 阿司匹林,若发现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可给予其口服180mg 替格瑞洛,待患者口服药物后,将引导管送进靶血管,并将2 根导丝送至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远端。对照组30 例患者应用单导丝保护技术治疗,即给予患者导丝保护血管,对主支病变血管的球囊实施预扩张,必要时预扩张预(扩张球囊与分支血管直径比约0.8:1)分支开口,后将支架置于主支血管;实验组30 例患者应用边支深部预埋球囊技术治疗,即对主支病变血管实施球囊预扩张处理,然后向主支送入冠状动脉支架,对边支血管近端突出至主支送入单轨球囊(与分支血管直径比约0.8:1),定位后命名压释放支架,若边支血流未受损,撤出边支球囊,若边支血流受损,则扩张边支球囊(以7atm 原位),撤出边支球囊,保留边支导丝,为保证支架贴壁,可对原位支架球囊进行扩张干预(使用大于原支架的释放压),若造影结果显示良好,可撤出边支及主支导丝,若结果显示边支血流≦TIMI2 级,可经主支支架的网眼向边支送入导丝,然后撤出边支的闭陷导丝,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决定是否进行扩张边支球囊或置入支架干预,若患者执行了上述干预措施,应在对吻后再扩张。
介入治疗结束后,给予所有患者口服75mg 氯吡格雷(每天一次)或90mg 替格瑞洛(每天两次)、100mg 阿司匹林(每天一次),至少1 年;常规使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等。
均随访一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X 射线曝光时间、病变冠脉狭窄情况、心血管不良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有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
手术成功率判断标准[6]:参照美国心脏病学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中的定义,即介入治疗后支架完全覆盖靶病变部位,充分扩张,管腔残余狭窄少于20%,TIMI 血流3 级。
数据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X 射线曝光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少(P<0.05),如表1。
实验组手术成功率(93.33%)高于对照组(63.33%),P<0.05,且随访1 年发现,实验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33%)较对照组(23.33%)更低(P<0.05),如表2。
随访1 年行冠状动脉造影目测法发现,实验组主支血管狭窄情况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实验组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更小(P<0.05),如表3。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X 射线曝光时间(x±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n(%)]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病变冠脉狭窄情况[n(%)]/(x±s)
冠脉分叉病变主要是指冠脉的主支、分支同时或分别存在严重狭窄病变,由于分支病变存在较高的剪切力,可导致边支开口弹性回缩,从而导致冠脉中的不稳定斑块出现移位,进而导致边支闭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介入治疗效果,故如何保护边支血管、降低分支血管再狭窄率及促使主支管和分支血管同时顺畅已经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7]。
研究显示[8],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应用边支保护技术可有效提高介入效果。单导丝保护技术属于以前常用疗法,上述疗法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边支,但该技术常体现在边支闭塞后的补救性介入处理,对预防边支闭塞无多大作用,有研究显示,仍然有51%的患者会出现斑块移位、血管分叉角度的改变等现象。而边支深部预埋球囊技术主要是通过边支球囊来改变斑块性状,从而达到保护边支的作用,其能有效减少主支斑块向边支移位、主支支架释放后所致的血管嵴移位现象,同时减少支架释放后支架球囊后撤可能带出边支球囊,避免对降低边支急性闭塞风险及提高边支补救性介入治疗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
此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X 射线曝光时间相比对照组明显更少,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且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较对照组更小,提示边支深部预埋球囊技术的效果更优,更有助于保证介入治疗效果,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得,在冠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边支深部预埋球囊技术的效果更优,手术成功率更高,具有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及X 射线曝光时间少等优点,且更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减小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