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平
摘 要:课堂提问是帮助小学生学习新知,领会新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的重要途径。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可从课堂提问要激发学生兴趣,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提问,提问要立足于突出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提问要强化目标,层层递进。
关键词:课堂有效提问;激发兴趣;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层层递进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领会新知,探索新知,巩固新知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本人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那样问,学生豁然开朗;这样问,“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古井无波”。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有效提问的浅显见解。
一、课堂提问要激发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构成了课堂教学完整的控制系统。教师应艺术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听”起来,自觉地“动”起来。例如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前提问:课文引用人物说话的内容作为课题,那么是谁要求谁把鱼放掉?为什么必须放掉呢?以上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學们就会急于看书,迫切地从书中找到答案,引发了同学们学文的兴趣。又如我在教学《雨点》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请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刚才我们和小雨点去了哪些地方?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读课文,同桌之间说:“你最喜欢去哪个地方?为什么喜欢去这个地方?”由此让学生体会到水池的平静、溪流的缓慢、江水的奔腾不息、大海的波涛汹涌,在此基础上感悟“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个饱含意蕴的词,学生学习新课程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依据教学目标设计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必须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才能把握教学的重点,抓住关键,从而有的放矢地突破难点。这样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能把握问题的难易度,学生回答问题时,通过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和引导,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够达到学生思维的最佳思维的发展区。
课堂有效提问必须围绕教材内容,紧紧依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依据本课学习目标,初步拟定的零碎的问题聚焦到一个能统领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你们想错了》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想错了”中的“你们”指的是谁?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说他们这样想是“错了”?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促进学生全面阅读,把课文中的内容连贯起来思考,从而理解方志敏的好品质,体会文章的中心,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堂提问要立足于突出学习重点,突破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关键是应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长城》一课时,我针对重点句:“这样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奇迹”设计提问:“什么是奇迹?”“为什么说长城在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通过读文,讨论联系上下文分析,理解了长城高大坚固是一个奇迹,在没有吊车,没有起重机的情况下,就靠无数肩膀,无数只手修建成了万里长城,它凝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如此反复读、思、议,学生不仅理解了万里长城,更会油然而生对一种民族的自豪感,由此就自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提问要强化目标,层层递进
(一)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课题即“文眼”它是连结题和文的关键点,把它突显出来,就可以从大方向上判断课文的梗概,范围或主旨。以课题为着眼点设计提问,展开教学,能够统筹兼顾。例如,我在教学《可爱的草塘》,提出这样的问题:“题目中哪个词语是重点词语?”“课文围绕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草塘的可爱?”要求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出课文是从“草塘的景色优美和物产丰富”这两个方面写出了草塘的可爱,然后运用感情朗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对这些重点内容进行细细品味,读出感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作者对北大荒,对草塘的深深喜爱之情。
(二)从课文的“中心句”进行提问
课文的中心句可以点明中心,起警策全文的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紧紧抓住这样的“中心句”进行提问,能够适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脉络,准确地理解整篇课文内容,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小虾》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小虾还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快速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这一自然段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这句话在本段中又叫什么句?哪些句子是具体写小虾有趣?”通过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小虾的吃食的小心和脾气不好的特点,并结合整个句子整段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读,达到感悟的效果。又如,我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谈“碰壁”一段内容时,抓住该段中心句:“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启发学生圈点句中的重点词句提问,学生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四周围”是指什么?“黑洞洞”又指什么?为什么会“碰壁”呢?由于这样设疑,减少了坡度,再遇到这样的句子,同学们也会“层层剥笋”了。
(三)从文章“脉络”处提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如果能提示课文的思路,学生便能顺藤摸瓜,较好地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这样设计了问题:“课文围绕桂林优美的景色写出了山和水的特点,那么课文哪些内容写山的特点?哪些内容写水的特点?”这一问题分清了全文的层次,使学生对全文脉络有了清晰的印象,同时也加深了对重点段的理解。
(四)在学生学习的疑惑处提问。
孔子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若能在学生思维受阻及时提问,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讲授《桃花心木》一文时,结合课前的学情调查,发现许多学生对文章最后的总结的道理似懂非懂。于是,他引导学生:“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能经得起生活考验,就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能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以这一似懂非懂的关键问题统领教学,可以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集中,更高效。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能否科学地设计出新颖、巧妙、击中重点、触及难点、激发思维的问题,是否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曾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如其分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