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思考

2020-05-19 03:16黄孝晖谢婧
科学与财富 2020年6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黄孝晖 谢婧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培养提升儿童道德、审美、文化及思想素质;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具体途径: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传统教育意识;创新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古诗词教学,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陶冶学生心灵。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宝贵资源,占据重要的地位,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必须从小开始通过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与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的能力。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当中的关键阶段,更是对传统文化加以渗透的重要阶段。在小学阶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可以培养提升儿童道德、文化审美以及思想素质。同时还能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培养提升儿童道德、审美、文化及思想素质。小学时期,儿童文化积累以及思想意识正处在重要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促使儿童审美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进行提高。传统文化中包含许多儿童日常生活无法接触到的内容,例如汉字由来等,语文教师把这些内容与课堂教学进行融合可以激发儿童学习期间的能动性。

2.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直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都体现出仁民爱物的思想,这一思想通过文化教育已经深入人心。儿童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日常生活当中,语文教师需让儿童对自身学习目标加以明确,并且帮助其养成少年强则国强这一意识,进而让儿童认识到祖国发展需要自身努力,只有不断学习奋斗,才能推动祖国和社会进行不断发展,进而激发儿童的爱国情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具体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传统教育意识。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有效发挥自身的课堂教学指导作用,以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新教学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创新教学方式,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从生活实际出发开展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更能拉近学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姓氏歌》时,教师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学初始,教师进行自我介绍:“我姓朱,我爸爸姓朱,我爷爷姓朱,我太爷爷姓朱……”引导学生发现中国姓氏的特点,理解姓氏代表了家族血缘的传承。授课将要结束时,教师可展示《百家姓》,请学生从中找到自己的姓氏,激发他们对自己姓氏的自豪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注重古诗词教学,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作者的精神思想,还蕴含了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为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识记,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精神。此外,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之前,教师要研读古诗词,挖掘其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以《赠汪伦》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诗歌体裁方面入手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古诗蕴含的表现形式再通过朗诵引导学生了解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

4.营造良好教学氛围,陶冶学生心灵。为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心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具体化的知识,而是需要学生自己深入感悟的一种抽象化精神。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以《悯农》一诗的教学为例,讲授式教学法无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农民的辛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相关图片、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的形式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使學生养成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育能够促使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的提升,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长远发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教师要注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到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开展实践性语文教学活动,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岩辉,李霞.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分析语文教学和研究 ,2017(8 ): 97;

[2]谭晓芬.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艺术, 2017(4 ): 6;

[3]黄莉.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文化对语文课堂之影响[J].华夏教师,2019(02):33- 34;

[4]孙巧娜,殷丽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02):99- 100.

作者简介:

黄孝晖(1998.03—),汉族,浙江湖州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二作:谢婧(2000.05-),汉族,浙江宁波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