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楠
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与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式。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而言,它有着更加明确的教学指向,同时也呼应着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多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
整本书阅读当然是指阅读整本书,但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高度紧张,因此不可能像普通的阅读一样,让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闲读,而要讲究一定的方式,以提高阅读的效率、效能。本文以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为例,谈谈笔者对整本书阅读方式的初步研究。
毫无疑问,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方式应当是速读。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曾经这样通俗地形容速读,称之为“连滚带爬地读”。这一比喻形象,贴切。一般认为,速读应当具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要让学生读得开心,学生读得下去;二是不追求字字俱到,词词落实,句句理解,而追求陶渊明曾经说过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当然,不求甚解的是意思。对整本书的框架必须通过速读建立起来,速读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如浏览、快读、猜读、跳读等。阅读过程中遇到能够吸引自己目光的词句,可以随手画下来,作为建构文本框架之用。
例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下这么一句话: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亲戚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
这样的一段话,在学生的初步速读的过程中,容易引发学生的注意,其实这在全书当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论述。基于文中的另一段话: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橫的。夫妇之间只是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学生就可以建构起这本书的一个基本框架,那就是“乡土中国”之乡土,是作者以敏锐的社会目光洞穿了中国的“家”这样一个组织的大小、性质以及其他许多细节的特征,中国之所以可以称之为“乡土中国”,很多原因正在于此。当然,《乡土中国》一书的结构不局限于此,但对其他内容的阅读坚持速读的思路,依然可以为形成结构认识奠定基础。
精读是在速读的基础上,通过有重点的(重点的确定依据就是上述所建构的对整本书结构的认识)、细致的阅读,来丰富对整本书框架的认识,形成对整本书更加细致的理解。在精读的过程中,深度思考是必须伴随的重点。只有边读边思,才有可能让已经生成的框架衍生出“血肉”来,这样速读之后形成的骨骼,与精读之后形成的血肉,就可以融为一体,从而提升阅读的效益。值得强调的是,思考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只有具有一定的批判性视角,学生才能在阅读中更好地通过自身的思维去加工书中的内容,同时不至于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
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表述,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去重点加工: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人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
这是一段很有趣的表述,同时也是学生容易关注的内容,因为这段内容即使至今也是不少普通家庭的真实表述。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体验去理解。尤其在阅读之后需要想一想,对这段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的思考,这是精读的重要方式;而高中学生通常也知道,整本书阅读的思考之后,可以再进一步,即在想一想的基础上去写一写。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则“陈省身让吴文俊‘还债”的典故,大体是这样的。
1946年7月,吴文俊拜大数学家陈省身为师,出乎吴文俊意料的是,陈省身没有手把手地教他,而是把他带到图书馆里就不闻不问了。整整一年之后,陈省身才再次露面。一见面,陈省身的第一句话就是:“吴文俊,你该还债了!”吴文俊莫名其妙,陈省身说:“这一年,你看了人家的书,就是欠了人家的债。”然后继续说:“不能只看别人的书,自己也应该写书了。这就是还债。”吴文俊豁然开朗,从此走上“还债”的道路。后来,吴文俊被认为是世界上读书最多、写书最多的大数学家之一。
这一典故深刻地阐述了阅读尤其是精读之后必须写作的道理。培根说:写作能够让人变得精确。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就是要通过写作去促进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从而让精读这一方式发挥应有的作用。
经过了速读与精读,学生才把书在手上过了第一遍。需要指出的是,“好书不厌百回读”,从第二回开始,就是重读的过程。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重读不是重新翻阅,更主要的是通过重读,要培养学生概括整本书的意识与能力。只有有着明确的概括意识,学生在重读的时候,才有着更为显著的思维加工意识。概括强调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所读到的内容,既不偏离原文的本意,同时又能够形成属于自己的认识。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高中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功利性不要太强,不要总想着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温儒敏先生对此曾经明确强调过,“处处扣着写作来阅读是很累的”。对于速读而言,如此强调;对于精读而言,也要如此强调。学生只有在相对自由的心态之下,他们的阅读才能更有效地转化为自己的思路、思想。重读过程中的概括,强调的是对整本书大意的把握与细节的紧扣,如此形成的意识与能力,自然能够支撑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升。
整本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的过程中,从一篇一篇的概括,到整本书的概括,都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书中的精髓。从对乡土中国“礼俗社会”的乡土本色概括,到乡土人际交流直接性的概括,再到乡土文化的口口相传以及书中所表现出来的人际网络的重复交错及差序格局等,都应当是学生在重读过程中应当概括出来的内容。不夸张地讲,重读中的概括才是整本书阅读的点睛之笔,学生对“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的认识,都会因此变得更加深入。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中整本书的阅读方式,在于引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速读、精读与重读。当然这些方式运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关注,还有好多经验需要总结。只有做到这一点,整本书阅读才能发挥其促进学生高效阅读的作用,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才能为整个语文教学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重要的支撑。
作者简介:广东省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