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莉莉
问题链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基于对教材的分析而设计出的具有高度关联性、递进性的若干个问题。将这些问题串联成“链”,就是问题链教学。在问题链提出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问题链的驱动之下,有效地解析文本,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当前,问题链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得到了许多一线教师的认同。不过在问题链的运用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点就是,教师只顾从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设计问题链,却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会导致问题链无法有效驱动学生的学习。所以无论是在设计问题链的时候,还是在运用问题链的时候,都需要坚持生本理念,而且要抓取问题链的核心。下面就此话题结合部编本初中语文《鸟》这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研究思路。
问题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有效的问题链不仅注重问题本身,而且注重问题提出的情境。相对于一般的问题而言,问题链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对问题链的思考与回答,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意义建构,进而对文本大意、文本主题、写作手法、修辞运用等等,产生完整的理解。
认识到这一点,就应当注意到,问题链完成的主体是学生,只有真正以学生为本,问题链的作用发挥才能恰到好处。所以从逻辑的角度来看,生本理念与问题链的逻辑是一致的。生本理念是一种教学理念,它需要具体的教学策略去实现,而问题链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只有坚持生本理念设计的问题链,才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具有实施价值的系列问题。
在《鸟》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初步完成文本的阅读之后,如果只考虑应试,那设计出来的“问题链”可能是这个样子:你认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作者围绕这一句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如何表现出作者对鸟的热爱之情的?你能否找出一些自认为优美的句子,去跟小组内的学生讨论交流?
这一系列问题具有问题“链”的特征,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无法保证对学生的学习形成有效的驱动。进一步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几个问题具有明顯的应试特征,其指向学生的阅读结果,而不是阅读的过程。在笔者看来,问题链的作用首先体现在驱动学生对文本进行有效阅读的过程上,没有一个扎实有效的过程,是谈不上有效的结果的。这其实也是在强调逻辑——只有坚持以生为本去设计问题链,这些问题才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其实分析上述“问题链”的不足,笔者以为关键就在于没有抓住问题链的核心。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问题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要将问题形成链,关键就在于问题与问题之间必须具有联系,且能够扣得很紧——这实际上是相对于学生的思维而言的。问题链这个概念由“问题”和“链”两个部分组成。当学生在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会形成新的问题,而新的问题就在教师的预设之中,就在问题链的下一个问题里,这样学生的思路与教师的预设就达成了一致。在对文本的加工过程中,教师所设计出来的问题链,就能够驱动学生有效阅读。在笔者看来,这就是问题链的核心,而要抓取这个核心,关键在于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
学生在阅读《鸟》这篇课文的时候,肯定会对作者梁实秋第一段三个字“我爱鸟”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这样的写作手法异于一般的课文,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会在后面的阅读过程中去思考:作者为什么爱鸟?课文后面的描写会呼应这句话吗?基于这一判断,问题链的第一个问题可以设计成:“在你(学生)看来,‘我爱鸟这三个字可能具有什么丰富的含义?”这实际上是一个引领性的问题,意在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时候,能够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之下,思考后面的内容细节,挖掘其中的丰富含义。其后设计的第二个问题是:“比较提笼架鸟的人与作者自己,你认为真正的爱鸟体现在哪里?”这个问题呼应上一个问题,同时将在上一个问题中产生的想法具体化,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可以驱动学生对文本中描述的内容进行比较。比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比较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又体现了生本理念。设计的第三个问题是:“进一步分析作者爱鸟,是爱鸟的哪些方面?”这个问题是在上个问题的基础上具体化,同时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整体走向细节,从而丰富爱鸟的内涵。分析得更具体一点,这个问题可以驱动学生对课文所写的爱鸟,从抽象走向形象。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之下,确实会对鸟的很多细节进行研究,他们甚至会举出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鸟的声音、鸟的形体是多么地惹人喜爱。笔者设计的第四个问题是:“作者最后说‘不忍看又是三个字,这三个字对于前文而言,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其实好多学生阅读到课文最后的时候,也是感觉有些惊诧,前面描述了那么多鸟的好与美,为什么课文最后却要写“不知道喜鹊跑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如此收尾,却是为何”是不少学生心中的问题,也就是说笔者所提出的第四个问题,原本就能驱动学生产生更新的问题,于是问题链就得到了丰富。
纵观上述问题链的设计与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所体现出来的良好效果,笔者以为关键就在于抓取了问题链的核心,即教师对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高效预设。
问题链的核心有两层含义:一是问题链中的重要问题;二是问题链设计的思路。前者是标,而后者是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在面向学生的文本解读而进行的问题链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同时抓住标和本,要结合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标本兼治。其实质就在于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结合自己教学的经验,去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预设学生的阅读过程,尤其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想法。只要抓住这个核心,问题链的设计一般来讲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都能够驱动学生有效乃至于高效地去解读文本,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
从这个角度讲,问题链的设计原本就应当是生本理念的产物。当然反过来,在问题链的设计以及运用过程中,在对问题链的核心进行抓取的过程中,教师也会对生本理念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很显然,通过这样的努力,生本理念与问题链的设计,就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关系。而初中语文教师所追求的,也正是这样的良性循环关系。在这样的循环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链去撬动学生的思维,同时又可以基于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分析,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从而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链。如此,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便不难实现。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