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金花
杜威曾说过:“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语文课堂就如同马儿饮水,不能局限于教师的备课中的预设,牵制学生的思维,应该善待那些课堂教学中的“不速之客”“不谐之音”,使之成为课堂生成的有效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在语文天地里驰骋。百花齐放才是语文课追求的“春天”!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精粹,生动,富有高度的文化内涵,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会有意留下一些艺术的空白,以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光”的艺术之美。教学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必定会别有洞天。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第三自然段,描写了谈迁在北京从头编写《国榷》的情形。教师抓住了关键词语“四处寻访”“搜集考察”“一袭破衫”“终日奔波”“面对孤灯”“奋笔疾书”,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补白,来还原,来品悟。通过交流生成了极有价值的资源,教师适时介入,谈话启发:“要知道此时谈迁已经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了,再加上体弱多病,人生还有几年呀!他这样做何苦呢?”通过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谈迁在风沙中奔波的画面和奋笔与时间赛跑的情景呈现在学生眼前,也丰富了关键词语的内涵,使学生体会到了谈迁的不屈与坚韧,谈迁的形象更加清晰、立体。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是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对于语文而言,文中的空白就是能撬动学生思维的一个支点。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通过补充、讨论、质疑等发现未知的领域,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出现认知的偏差这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巧妙地将这种偏差或者错误开发成宝贵的教学资源,那必将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光彩夺目的风景。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时,当一名学生读到“在蓝天的映衬下,电线杆之间连着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一句时,将“几痕细线”读成了“几根细线”,教师马上抓住错误资源,进行了引导。
师:你刚才哪儿读得不太对?
生:我把“几痕细线”读成了“几根细线”。
师:“几痕细线”是不是用错了量词?
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讨论起来:“我认为‘几痕细线这个量词用错了。”“细线的量词应该用‘根或者‘条。”……
师:孩子们,放下书本,透过窗户,把目光放远一点,看看远处的电线,你看得十分清楚吗?
(学生纷纷摇头)
师:那你现在有没有明白课文为什么用“几痕细线”,而不用“几根”或者“几条”呢?
一生立刻举手:“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因为作者是远远地看燕子,也看不清楚远处的电线,只能看到和我们一样的电线模糊的痕迹,所以用‘几痕细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这样巧妙地利用错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孩子们的思维被大大激活,促成激发学生兴趣的又一个生发点。
当然,有时教师可以故意创设一些错误的问题情境,以此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学习品质。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故意将“大不一样”说成了“不大一样”,学生发现后马上纠正,教师趁此机会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词语的细微差别:“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不是很大。
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这种意外往往蕴含着很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敏于发现,善于捕捉,就能由“偶然”生成“必然”,将“意料之外”转化为“情理之中”,从而化腐朽为神奇,使这些意外成为可供教师挖掘、提升课堂质量的生成性资源。
一位教师在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时,发现很多同学在偷偷地读课文中所谈及的课外书《鲁滨逊漂流记》。教师敏锐地发现了学生的需求,在略作思考后,果断地改变了教学环节,让孩子们讲述书中读到的精彩情节,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孩子阅读的兴趣。在后续的读书交流会上孩子们畅所欲言,分享收获。这位老师这样处理偶发事件,课堂教学非但没有被影响,反而动态生成了新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生成性资源具有不确定性。这种“意外”是一种好现象,是“以学定教”课堂的必经之路。重点在于教师要巧妙地处理,机智地应对,合理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教学资源,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是笔者结合个人教学实际归纳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攻略”,也可以理解为实践操作之后的反思。
一是要善于及时捕捉。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稍不留意,就会错失良机。为此,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对学生要“察其言”——认真倾听,因势利導,生成新的教学行为或方式;“观其色”——要关注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不仅要倾听,而且要关心他们神情的变化,利用好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思其行”——要尊重学生的质疑并有效利用,不露痕迹地使它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是要善于现场预设。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有了这些“不曾预约的精彩”,才使课堂更富有生命力、吸引力。那是不是说课堂只要生成,不要预设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语文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体。课前教师一定要充分预设,要多问“学生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等问题。唯有这样,当课堂出现生成性资源时,教师才会应对自如,而不是语无伦次,“顾左右而言他”。
三是要善于因势利导。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课堂的生成不是随意的。“如果真是那样,教学就不叫教学,课程也就不叫课程了。”尼莫早就这样说过。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深入引导,使其向纵深发展。这样,学生感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尊重,也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当然,教师也可能由于学生独到的见解得到某种启发,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四是要善于反思课例。教师课堂驾驭生成性资源的智慧往往潜伏于教学行为之中,要想获得其中的奥秘,必须善于反思成功或者失败的课例。课堂教学中,每一次非预设的资源无非是考验教师掌控能力的试金石,是对教师素质与修养、经验与智慧的挑战。唯有不断总结反思,才会有所启发,才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课堂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是千变万化的,需要教师去智慧驾驭。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的“意外”变成“亮点”,演绎出生命的精彩。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才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欣喜。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城南分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