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属性下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内涵、生成与构建

2020-05-19 15:10李文斌武文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院校

李文斌 武文

[摘要]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文章从理论渊源和职业特性两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特殊内涵,并基于高职院校类型化的立德树人困境、使命以及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提出了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生成逻辑。在此基础上,从教育主体的双元性、教育内容的职业性和教育方式的实践性三个维度提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构建路径:立足校企协同、侧重工匠精神、践行德技并修。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职院校;类型教育;路径

[作者简介]李文斌(1990- ),男,山西洪洞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武文(1966- ),男,山西阳泉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山东 青岛  2661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研究项目“系统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路径探析”(项目编号:19SVE014,项目主持人:李文斌)的研究成果和2018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课题“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高职院校日常思政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相融合的研究”(项目编号:18RW17,项目主持人:李文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9-0072-06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开宗明义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①,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改革方向。职业教育要成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不但需要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在专业技能教育中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还需要注重以思想政治工作为核心的立德树人领域的改革,探索与类型教育相匹配的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模式,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当前,在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办学体制机制和专业技能教育改革,许多院校把思政教育的类型化探索放在次要位置,缺乏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类型化发展的意识。因此,高职院校如何预见性地平衡推进专业技能教育改革与立德树人工作,如何立足类型教育属性探索立德树人的独特构建路径,如何借助立德树人工作支撑高职院校向类型教育转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特殊内涵

(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理论渊源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具体类型,从属于高校立德树人统一要求,两者是特殊与普遍的关系,具有相同的理论渊源。立德树人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之中。“立德”最早出现于《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最早出现于《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②从具体内涵、逻辑和目标来看,“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下功夫。在高职院校探索具有类型教育特点的立德树人模式,既是职业教育类型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

(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职业特征

“德”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语境、教育阶段和教育类型下对立德树人的具体内涵、要求和层次有所差异。“从立德树人的内涵来看,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回答‘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立德与‘树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德因‘人而立,‘人因‘德而树,‘德与‘人的具体内涵则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④当前,国家通过各类文件对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提出了类型化和差异化的要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承工匠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和培養大国工匠的职责。《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求职业院校“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和育人机制改革”的同时,也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宣传展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劳动者的事迹和形象,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完成国家立德树人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应侧重体现其类型教育的特征。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具体内涵是:在满足国家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统一要求的同时,高职院校要使劳动者“立”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之德,“树”德技并修的大国工匠和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教育主体上强调双元性,注重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教育内容上强调职业性,注重培育和传承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在教育方式上侧重实践性,以“德技并修”为基本育人方式。

二、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生成逻辑

(一)实践逻辑:高职院校类型化的立德树人困境和使命

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面临两大困境。一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由于缺乏历史积淀和政策支持,在探索中长期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育人模式,忽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缺乏对类型教育的认知和独立探索的意识,导致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探索严重滞后于专业技能教育的改革,且日益趋同化,演变为“低配版”的本科育人模式,不但丧失自身优势与特色,甚至在顶岗实习和现代学徒制期间产生了育人盲区。二是高职院校面临“德技分离”的现实困境。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对德技并修的理解存在偏颇,误认为把德育和技能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就是德技并修,导致高校虽注重德育和技能教育协调发展,但现实中两者从实施主体到实施过程,再到实施方式都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德育和技能教育缺乏融合并逐渐疏离,德育脱离专业技能学习过程和职业岗位,变成理论说教,育人实效不强。技能教育在就业导向驱动下,被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影响,逐渐演变成缺乏精神价值和情感体悟、枯燥乏味的重复机械训练,进一步加剧了“德技分离”的困境。

职业教育承担着类型化的立德树人使命。一方面,国家层面在对职业教育提出立德树人统一要求的同时也注重实事求是,要求高职院校摆脱路径依赖,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立德树人的差异化构架路径,这也是深化立德树人理论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论述体现了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的理念,为高职院校探索立德树人新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如“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既落实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施方案》既要求职业教育“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也要求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层面强调了职业院校立德树人的独特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实施方案》要求“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2020年初《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指出职业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生思政教育,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在墨子、鲁班、奚仲故里的枣庄市建设中国职业教育博物馆和职业体验馆,大力弘扬工匠精神”⑤。

(二)理论逻辑: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

“作为一种类型,职业教育发展必然有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是解决职业教育问题的关键”⑥,明晰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可以深化对职业教育规律的认识,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开展立德树人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实施方案》不但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确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还昭示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如双元性、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这些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独立体系的教育类型质的规定性,也为高职院校探索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思政教育差异化构建路径提供了逻辑基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部分,只有体现出这些特征才能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职业院校学生成長规律,才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职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在层次上与之对应的教育类型是以培养学术和科研人才为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对此可以借鉴《实施方案》把教育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标准,以及《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将教育分为普通/学术教育与职业/专业教育两种基本类型的标准,把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学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从主体、客体、内容、方式、目标和职能六个维度分析两种教育类型的差异(见下页表1),在比较中归纳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

从上述六个维度的比较中可以归纳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一是主体的双元性,《实施方案》指出要“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二是客体的人本性、层次性和双重身份,“扩招100万”是高职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人人的体现,教育客体生源类别多样且以农村生源为主,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更擅长通过实践操作获取知识,为了学技术谋生存,功利性强,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效能感较低。三是内容和目标的职业性,职业教育技能传授针对确定的职业岗位,具有明显的职业定向性。“所谓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针对某个(种)特定职业(群)展开相对较为系统的教育。职业针对性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根本属性,普通教育围绕学科知识进行教育,职业教育围绕职业技术技能进行教育。”⑦四是方式的实践性,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德技并修”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和方式。《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五是职能的社会性,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与就业和民生关系最直接的教育类型,服务中小企业和制造业,承担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等社会职能。

三、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构建路径

高职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应积极探索职业教育领域的立德树人路径,支撑职业教育向类型教育转变。一方面,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应满足实践需求,确立类型化发展的理念,摆脱“路径依赖”和“德技分离”困境,承担培养大国工匠和传承工匠文化的时代使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应遵循“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基本原则,以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为依据,探索立德树人的差异化构建路径。具体来说,应基于相对固定的教育客体的独特性、教育职能的社会性和教育目标的职业性,从教育主体双元性、教育内容职业性和教育方式实践性三个维度开展探索。

(一)立足校企协同:遵循高职院校立德树人主体的双元性特征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企业的育人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函〔2018〕15号)对全体高校提出了统一要求,但没有结合职业院校类型特征提出实施路径,也没有强调企业在职业院校中的育人主体地位。在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背景下,《实施方案》提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借助深化校企合作的机遇,探索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差异化构建路径。

一方面,加强校企党委协同,推进全员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面对多元的话语主体与平台,以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鉴于校企内部的党员是推进立德树人的主体,校企党委作为两大育人主体的核心应借助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其一,校企党委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由学校学工部、就业处、团委、思政部、教师、辅导员和企业人事处、车间主任、师傅在内的育人共同体,建立定期沟通的平台与机制,统一育人思想,减少不同话语主体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提升校企育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其二,校企党委应共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企业育人主体的获得感。将学校的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延伸到企业,并将企业师傅纳入师德模范表彰体系。探索通过市场机制购买校企合作,对企业师傅进行适当补贴,提升企业育人主体的获得感。另一方面,以顶岗实习为切入点促进校企育人过程的衔接,实现立德树人对技能学习过程的全覆盖。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德育工作由校企交替完成,学生面临角色转换以及具有现实性、社会性、复杂性的企业环境和人际关系,特别是在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学生的身份、面对的育人主体和环境在校企之间不断切换,教育内容和过程缺乏延续性,很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矛盾和迷失。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应延伸到企业,通过建立校外思政教育基地,开展思想引领、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平稳度过顶岗实习期,填补德育盲区。

(二)侧重工匠精神:体现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内容和目标的职业性特征

立德树人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国家立德树人的统一要求是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内容强调类型特色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特殊性必须服从于全体高校立德树人的统一性。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一样,必须首先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材来源于对本科教材的删减,取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代史纲要”,不但破坏了统一完整的学科体系,使课程内部缺乏哲学依据和历史支撑,更导致其他课程因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知识,而丧失了渗透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基础,难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鉴于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其教材体系是承载教育内容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完整开设思政课,为思政课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和历史支撑,完成国家立德树人的统一要求。另一方面,开发侧重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统一教材或校本教材,依托教材把碎片化的工匠精神内容整合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结构,引导学生了解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

高职院校思政课在与国家统一要求同频共振的基础上,注重融入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等具有职业性的类型教育内容。高职院校教育内容和目标的类型特征集中体现为职业性,而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和基因,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重要表现和价值向度,这要求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应遵循规律,在教育内容中融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和工匠文化。高职院校思政课应具有类型意识与结合意识。选择侧重工匠精神等体现类型特征的教育内容,满足学生现实的专业技能学习需求和期待,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增强学生获得感。例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自信过程中,借助庄子“技近乎道”、墨子兼爱非攻思想与工匠精神,阐释匠人的精神境界;通过鲁班发明锯,蔡伦造纸渗透工匠精神中的创新精神;通过庖丁解牛阐释工匠精神中的技艺精湛。在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中,宣传乡村振兴、脱贫攻坚、西部计划、就业创业政策、制造业振兴政策和供给侧结構性改革,引导学生把自身职业理想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三)践行德技并修:彰显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方式的实践性特征

德技并修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要求,也是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具体方式。专业技能实践课主要包括校内技能实训课和校外顶岗实习,是渗透工匠精神和校企资源配置的核心,具有实践性和趣味性强的优势,可以把思政理论与学生熟悉的技能实践相结合,与德技并修这一实践性的教育方式相耦合。《实施方案》指出应“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的高度融合”。因此高职院校应借助专业技能实践课开展课程思政,运用德技并修的育人方式,探寻立德树人的新模式。

首先,明确专业技能课在德育方面的边界与任务,为课程思政奠定基础。在德育任务方面,思政课应侧重于政治和思想引领,专业技能课应侧重于满足职业标准中价值和精神层面的要求,因此专业技能课立德树人或德技并修的“德”指在价值层面与技术技能相耦合的内容,如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敬业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等,尽量避免在专业技能课中生硬植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打乱授课计划与进度,影响技能教育的实施。其次,在德技并修中注重把技术技能感悟内化为个人职业精神。坚持工学结合,做中学,学中做,在专业技能实践中引导学生感知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渗透基于信仰、不计功利的工匠精神,用技能实践中感悟到的“价值理性”来平衡过度扩张的“技术理性”,抵御职业院校日趋严重的现实主义、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在枯燥的技术训练中关注学生的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在重复的技术技能实践中体悟工匠精神,并把瞬时的认知、体验和感悟转为职业情感,固化为职业精神,体悟“技近乎道”的人生境界。最后,在德技并修中注重把职业精神外显为技术技能实践。在专业技能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尊重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把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甚至在某方面近乎苛刻的“偏执”个性作为培育原创能力和工匠精神的基础,注重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升劳动者在技术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技术实践中践行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专注钻研、探索创新的工匠精神,把个人兴趣、审美和精神创造性地物化为个人作品或毕业设计,把职业精神落实为职业行为,固化为职业习惯,逐步融入认知技术、学习技术、改造技术和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中,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注释]

①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

12-13)[2020-01-3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

02/13/content_5365341.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

d=0.

②人民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9)[2019-03-09].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③新华社.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2)[2020-01-06].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03/c64094-29961631.html.

④李梅.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及其实践路径[J].教学与管理,2019(6):12.

⑤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EB/OL].(2020-01-14)[2020-02-

02].http://edu.shandong.gov.cn/art/2020/1/14/art_11990_8717002.html.

⑥平和光.为何强调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9(4):1.

⑦彭振宇.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之我见[J].教育与职业,2019(17):8.

[参考文献]

[1]李文斌.系统思维视域下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差异化构建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0(1):79-84.

[2]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19-03-09]. 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高职院校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