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长诗中重复的运用及意义

2020-05-19 15:04魏炜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4期
关键词:重复场景意境

【摘要】石头在长诗《献给鹅屋大山上的月亮——兼致王维》中运用“重复”艺术,记录其徒步跋涉中的所见所思,营造了独特的环境氛围,揭示了诗人的精神状态,建构了丰富的审美意蕴。本文将通过《献给鹅屋大山上的月亮》中的意象和句式的重复、意境的重复以及事件和场景的重复三类现象系统地探寻这首诗歌的内蕴。

【关键词】重复;意象;意境;场景;内蕴

【中图分类号】G631.2 【文献标识码】A

《献给鹅屋大山上的月亮——兼致王维》是石头的一首长篇作品,诗中运用了大量的重复,配合以叙事因素,赋予了诗歌别样的观感,从而织就了诗歌从反叛到平实、从极简到浑然的独特境界。解构主义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将重复进行了分类:一是文本细微处的重复;二是文本中事件和场景等要素的重复;三是文本与其他作品的重复。而石头长诗中的重复元素也正与米勒所罗列的分类对应起来,它们的审美意义及其中隐藏的思想情感也是该文本的核心所在。

重复在文学创作中作为一种手法或现象,使作品文本有着不同的发展向度。语辞的重复,在诗歌中大量存在。《献给鹅屋大山上的月亮》购置了很多重复意象,尤为突出的是地点意象。“过西柳林、东柳林、刘家堡。”“往前是西蒲村、南蒲村。”类似的叙述方式在诗中比比皆是,它们伴随了诗人一天之内行路的历程,和时间意象相配合,为全诗构建了有规律循环的整体叙事框架,成为了结构诗歌的一种方式。同时,地点名词看似规整简单的罗列,其实包含有行走途中个人状态的记录。

意象的重复还体现诗人好恶。“车辆呼呼地扬起尘土,裹挟着尾气,害我呼吸。”“汽车”“城市”等意象传递着诗人对城市及其工业产物——汽车、汽油的厌恶之情。“路边杨树疏朗,喜鹊叫,上下穿梭。”杨树“疏朗”,柳枝“飘扬”,喜鹊“陪着我”,对于自然景物,诗人是喜欢的。然而“沿途没有一条河流不是脏的。/没有一条水渠不是脏的。/脏水重复着脏水。/家园丢失着家园。”两句双重否定,两句回环往复,强调着现代文明下诗人对受到污染的大自然的叹息。“这些年,膨胀的欲望到底结出多少恶果。”欲望控制下的人类、残害家园的人类,是叙述者所痛恨厌恶的,失望层层叠加,于是诗人高呼:“好的东西不能出山。/水一出去就脏。/空气一出去就脏。/人也是。”

除意象之外,石头诗中的语言及句式都很有特点,构成对惯常诗歌写作及审美思维的对抗与反叛。首先是语言的杂糅,书面语甚至古语、口语、方言乃至俗语,重复交替出现,并存于石头的诗作中,且彼此和谐相融。如“有妇卖手套”,“柳枝飘扬着伊人的长发”采用书面语同时含古语的韵味;“找见饭店,吃两大碗面,付十元”则使用了口语、方言乃至俗语。其次,句号的使用、极简的表达及完成的、终极的说话方式,消解崇高意味,形成格言化、哲理化表述。如第47节,行走、念佛、呼吸都是自己的事,谁也代替不了。前六句用六个句号,将原本三个排比句拆解,造成阅读的停顿,赋予诗句“意”的力量,最后一句“放屁也是自己的事。”前后反差巨大,与惯常诗歌写作及审美思维形成强烈的对抗与反叛;最后,本诗很少使用技巧刻意抹粉,诗句反显自然,表现平实的内容,形成浑然的境界,甚至个别句式规整,略显笨拙,如第5节,眼泪、春風、每个人、自己,层层递进的表达传递内心执着。“你疼你的,我走我的。”用对称表现乐观坚韧。“把湿鞋烤在火炉上。/把洗了的袜子烤干。/天黑得只剩下孤独。”孤独取暖的诗人形象呼之欲出。平淡中守其味,拙钝中见其真。

意象的重复,容易带来意境与场景的重复。“雪”作为意象贯穿全诗始末,出发前等雪,出发后求雪,直到雪来,一路与雪相伴。天已黑,周围“黑黑的,静静的”,雪掉在脸上,也是“黑黑的,静静的”,诗人的心境正如雪粒,将自己与黑色相融,平和宁静。大雪覆盖了世界,“脱离了任何时代。”雪后的古镇干净而和谐,“雪花替我把身后的脚印盖住。”浑茫天地,只留雪花片片飘落,只留一人独自行走,这脚印、这雪花难道不都是“我”吗?雪花抹去的脚印也是“我”与过去的告别,是坦然与执念的告别,是灵魂与身体的和解。

一路行走,一路责问,“深知自己习气太重,毛病太多。”眼看“山越来越高。/人越来越小。”于是诗人选择向苦而求,不断磨炼。“你疼你的,我走我的。”疼痛不断重复,“把脚从鞋里掏出来,让它也舒展舒展。”脚与身体仿佛是分离的,因向店主讨水未成,从身体到灵魂都感到疲惫而屈辱,到店家为“我”烧水,“我”“再把脚从鞋里掏出来,舒展舒展。”脚和“我”终于回归一体,从身体到灵魂都得到了真正的放松。然而痛感愈演愈烈,“左脚和左小腿依旧肿疼,”“右脚也开始闹别扭,”直到痛彻心扉,“简直是要把心生吞活剥去。”诗人拖着腿,一次次迎接苦难。“疼痛是多余出来的。/你管它,它就在。”那么,就让疼痛一边去吧。“低着头,心中念着佛号。”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在16个小节反复出现,不仅是为诗歌增添声音旋律的意象,还化为一种意境,使诗人在此获得超脱,进入无我之境。行走仿若一种修行,诗人不断追问生命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圆融无我的浑然境界。

批判贪婪人性,体认自我生命,直至内心禅悟。石头追求极简、自在随性的人生态度,也呈现在这一过程之中。吃饭、住宿场景作为日常事件在诗中重复出现,“路边有批发橘子的,扔了一地半烂不烂的,想捡几个好一点的润喉。”对食物,诗人从不挑剔,也不贪多。“看见路边的酸枣,顺手摘了一把,”入山时摘的酸枣,直到过谷峪口才舍得吃完,可想而知,这“一激灵”的酸甜包含多少苦中作乐的意味。在路上吃得随意,到饭店依然从简。“一碗稀饭,一份烙饼,六元。”“两袋方便面。/又要了一个馒头,一袋榨菜,付了八元。”七天当中最贵的一顿饭,不过十四元。22日晚住宿“一百元一晚。”是几天住宿中最贵条件最好的一晚。“住老乡家,二十元一夜。”“房间没有生火,用的是电热褥。”“被褥很脏,发出一种混合的臭味。”不难发现,这些住宿环境有些共同特点:寒冷、简陋。行李仅“一个背包。/一本书:《广钦老和尚开示录》。/一个笔记本。/一些干粮。/一个自己。”2015年,诗人生病以后,陷入生命的困顿,他不停地思考什么是真正需要的,也不停地审视自己,终于抛开一切、说走就走。鲁迅曾说:“绝望之于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或是预想,或是念头,“本想路上遇着一个破庙,露宿一次”,可“抵御不了这风寒,息了此念。”失望常伴随着念头的破灭,而执念也在苦行的考验中渐渐磨灭。诗人渐渐关心起了别人,堵车路上,十几个司机“他们只有在车里过夜了。/堵车不知道还要几天。”修行、参禅,赋予了诗人一份慈悲情怀,还带他领略人性之温暖。

“车主却好心,让从车上拿。”橘子的甜味甜到嘴里,车主的大方甜到心里。“老乡弯腰拔了一个递给我。……脆生生的。”店主“把剩下的都给我倒进碗里,又是满当当一大碗。/算钱时,只收七元。/一热。”石头被人性之暖感动了,怀揣感恩之心的人,他的内心也是热的。石头曾说:“我反对现在一味地埋怨时代、埋怨别人,你自问一下,你是否在自己身上克服了别人的丑恶。……我们不能老是埋怨,我们一定要做,如果不做,实际上还是解决不了我们内心的问题。”“坐个车多好,为甚走。/我笑笑。”前进路上总会面对很多质疑声,石头选择一笑而过,他怀揣一颗平和之心,追求古人风骨,“徒步两百余公里,来找朋友喝顿酒。/我不想让古人小看。”

意象和句式的重复、意境的重复、事件和场景的重复分别展现了诗人的创作态度及人生境界。在语言、句式、结构方面,他追求极简自然,构成对“诗人之诗”的反叛,对大众惯常阅读审美的反叛,但其所写所思又并未超出真实,反而直指内心,其整体框架的架构及“意”的书写,构成了诗歌的浑然境界。在意象塑造方面,他批判展示丑陋人性,朝拜回归山水自然,而失望中从未绝望,他怀揣一颗实践之心、平和之心,接納人性中的温暖。对待自我,石头不断地检讨磨炼,形成极简随性、坚持本心的生活态度,对自我卑微性不断体认,追问生命的本来面目,追求古人的士风神韵,在佛学禅宗中求得超脱,获得生命的禅悟。他先锋却也传统,反叛却也平实,温和却有力量,对抗却含意味。总之,石头对个人诗风的自觉寻找,对诗歌写作的探索实践精神,对自我本心的坚持与反思、对物质名利的淡泊克制,在经济迅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值得我们尊重。

参考文献:

[1]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作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2]石头.献给鹅屋大山上的月亮——兼致王维[J].人民文学,2016(3).

[3]曹万生.中国当代诗学流变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米克·巴尔.叙述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罗兰·巴特.S/Z[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魏炜(1995-),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17级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生。

猜你喜欢
重复场景意境
春色满园
场景传播视阈下的网络直播探析
创伤书写之“重复”
汉语语篇英译中词汇场理论和框架理论的应用研究
如何走进高三孩子的复习阶段
场景:大数据挖掘的新标准
《远大前程》的哥特式解读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