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兵
线上教学模式下,如何帮助学生建构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模型呢?
一、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启发性更强
为了让线上学习互动性更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困惑,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以下三类练习。
1.形异质同
93×29+93○93×30 (40-8)×125○32×125
教师出示以上两道练习题后提问:圆圈里填“>、<”还是“=”呢?学生选择“=”后,教师追问:不计算,你是怎么判断出它们相等的呢?“93×29+93”为什么可以写成“93×30”?怎样利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93×29+93”呢?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遇到变式结构的算式,可以运用等值变形把变式结构转化成标准形式,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2.形似质异
27×(18+12)○27×18+12
75+25×96○75×96+25×96
教师出示以上两道题后可以提问:把“27×(18+12)”换成“27×18+12”是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了括号,为什么两边不相等?为什么填大于号?用乘法分配律简算时要注意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后会发现,这两题都是“陷阱”,前一题把乘法分配律用错了,后一题的特征不符合乘法分配律。反例辨析,强化了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特征的理解。
3.形异质异
39×(40+2)○39×40×2 25×4×6○25×20+25×4
设计这两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区分乘法分配律和结合律的结构特征,知道利用乘法分配律与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题目,结构是不一样的。
二、细心做好直播,让知识在直播互动中明晰
當准备好数学材料后,就要设计直播互动,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
1.在线投票促学习
在线教学,教师基本看不到学生的反应,交流互动比较困难,笔者便利用在线投票实现双向互动。
比如,课件呈现“25×4×6○25×20+25×4”之后,教师提问:圆圈里填“>、<”还是“=”,请思考并选择。学生远程学习,积极思考,并在答案中做出选择。学生选择后,屏幕上呈现出选择各个答案的百分比:选择“>”的学生占2%、选择“<”的学生占10%、选择“=”的学生占86%。
教师拓展延伸:一个是连乘,一个是乘加,为什么相等呢?“25×4×6”可以写成“25×24”,理由是什么?“25×20+25×4”也可以写成“25×24”,理由又是什么?这两个算式其实都是“25×24”的简便计算,用的方法一样吗?通过这样引导,学生悟出这其实就是简算方法的多样化。
2.在线问答促思考
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反馈情况,随机邀请学生发言,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出示题目“88×99○88×100-1”后,统计结果显示选择“>”的学生占10%、“<”的学生占36%、“=”的学生占52%。教师发现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有困惑,于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说:“99就是100减1,所以88×99与88×100-1之间填等号。”教师问:“还有不同意见吗?”又有学生回答:“这里的99应写成100减1的差,有括号,它们肯定不相等。”还有的学生补充:“这道题把99写成100-1,利用乘法分配律时88只乘了100,没有乘1,所以两边肯定不相等。”另一名学生补充:“88×(100-1)其实等于88×100-88×1,而右边是88×100-1,左边其实是88×100-88,都有88×100,一个要减去88,另一个却只减去1,所以要填小于号。”教师继续追问:“用乘法分配律简算时要注意什么?”一位学生回答:“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差,一定要记住分别乘这两个数,万一漏乘了,结果就变了。”
在线交流、学习不仅增强了课堂互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还促进了学生深入思考。
3.在线练习促发现
远程教学,学生缺少被关注和关照,难以感受共同学习的气氛,极易产生倦怠与孤独的情绪。这时又该如何在线互动呢?
对比分析结束后,笔者呈现出三道层次不同的简算题:55×101、24×51-24、45+99×99+54。学生动笔在纸上练习,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立即拍照通过班级群传图片。教师利用直播屏幕分享功能展示这些学生的作业,并用画笔进行批注、点评。这样教学,学生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网络学习与交流的积极性。
4.在线创编促提升
对比练习后,笔者让学生写一写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感悟并创编简算题在班级群内交流。一名学生写下这样的感悟:“我发现了一个方法——几个不同的乘法算式相加减,如果有相同因数,就把相同因数提出来,用不同的因数相加减。”还有的学生这样写:“几个数连乘才能用到乘法结合律,而分配律一般在乘加或乘减运算中使用。”
(作者单位:十堰市人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