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众所周知: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毋庸讳言:疫情防控期间,学习资源、学习渠道、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停课的情况下让学生上好学,确实不易。如何化“危”为“机”,把语文学习与特殊时期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科教育视角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值得我们思考、研究。
下面是笔者在学生居家学习期间,结合七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开展的一项活动:“我遇‘抗疫标语”。
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遇”标语(任務驱动)。搜集“抗疫”宣传标语:①观察、记录社区、村庄悬挂的宣传标语,记录浏览新闻时遇到的宣传标语。②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把搜集来的“抗疫”宣传标语分类整理,并从“标语的功用”“使用范围”“拟制水平”等方面思考,组内交流。
第二步,“展”标语(展示分享)。“抗疫标语”分享会——3月2日上午9时至10时,借助QQ网络直播平台线上展示分享。每个“学习共同体”围绕搜集来的“抗疫”宣传标语进行5分钟的直播展示:我眼中的硬核(温馨、奇葩……)“抗疫”宣传标语。
第三步,“研”标语(深度学习)。展示分享会结束后仍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围绕下面三个话题进行深度学习。①中国传统文化与宣传标语;②家国意识在宣传标语中的体现;③说说抗疫标语:不同表达,相同暖意。查找资料,组内交流,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小论文。
第四步,“拟”标语(尝试创作)。按照分类,每人拟写三条“抗疫”标语——①暖心标语:暖心更要上心;②硬核标语:无情的内容,有情的提示;③“土味”标语:接地气,聚人心。拟写好后先发布在班级QQ学习交流群内,再推荐给社区(村组)疫情防控指挥部,助力战“疫”。
笔者发现,把在线学习与特殊时期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将抗疫材料转化成有效的课程资源,可以化“危”为“机”,科学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价值取向
无论阅读教学还是综合性学习,语文核心素养都应成为教学的价值取向与内驱力。在设计本次“我遇‘抗疫标语”综合性学习时,笔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活动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结合起来。安排的这4项活动,主要以“联系社会生活,丰富课程资源”为抓手,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任务驱动”主要是让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会观察、搜集整理信息,并反思信息背后蕴含的知识、文化和思想;“展示分享”侧重于让学生把观察、搜集、整理后的资源进行展示分享,对学习成果进行审视;“深度学习”则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居家学习的时间、空间,进行传统文化研究、表现手法研究,由“浅层认识”走向“深度理解”,提高学生的探究、推理、批判、反思和评价能力;“尝试创作”把“学”与“练”有机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与鉴赏能力。这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两个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是紧密相连的。
二、拓展学习空间
让学习时空变得更广阔,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学习收获变得更多元,一直是每位语文教师的追求。疫情肆虐,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限制了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的范围和方式。因此,教师不仅要看到有形的语文学习空间,更要适时拓展学生的社会生活学习空间,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最初设计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时,笔者安排了四个板块:知晓天下事;情系国家事;说说自家事;关注身边事。考虑到居家学习的特殊时期和线上教学的特殊方式,笔者把重点放在了“拓展学习空间”上——以“我遇‘抗疫标语”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记录、研究、反思身边一条条或智慧、或幽默、或硬核、或温馨的标语。如:“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今天到处串门,明天肺炎上门”“口罩还是呼吸机,您老看着二选一”等。把“小标语”与“大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探究、思考标语背后的传统文化,思考传统文化与科学精神之间的关系,把“小标语”当成“大宝藏”进行挖掘、提炼、萃取,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重合的。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既是学的过程,也是使用的过程,只有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转变学习方式
“学会学习”是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和获得自主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居家学习这个特殊时期,学习环境、学习背景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及时转变学习方式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综合性学习,一是构建了以“任务驱动”“展示分享”“深度学习”为重要形态的自主探究交流活动,真正实现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二是引导学生从“接受式学习”走向“主动参与式”的深度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宣传标语”等三个学习话题给了学生深度学习、研究的方向和思考空间。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是主动参与式的,角度是从文化、科学两个维度进行的,所以学生能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学习成果也从600字的“小作文”迈向了3000字的“小论文”,效果显著。三是组建线上“学习共同体”,从而实现“有差别地共同提高”。在活动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种不见面的“学习共同体”与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小组”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学生很喜欢这种跨越时空自由组合、各取所需、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学习方式。四是从“统一讲解式学习”走向“个性化学习”。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笔者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实施“精准”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有学生需要资源的,笔者精选推送;有问题需要解决的,笔者单个线上答疑;面对丰富资源,笔者当好“导购员”,帮助学生精选等。这种“个性化学习”方式,避免了学习“一刀切”,学生各取所需,学习效果显著。
四、构建语文课程
七年级下册《天下国家》是部编教材综合性学习“传统文化”序列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求师生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关键词展开活动,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从中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在抗“疫”期间笔者若围绕教材中的“爱国人物故事会”“爱国诗词朗诵会”“爱国名言展示会”三个主题开展活动,一是不“应景”,学生不一定感兴趣;二是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建议按部就班地学习,就不够灵活。因此,笔者及时拓展《天下国家》学习资源,设计综合性学习活动“我遇‘抗疫标语”,把教案变成操作手册和行动指南,用一线穿珠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知天下事、晓身边事,从“宅起来”到“动起来”,从“线下学习”到“同屏共振”,把语文课与现实生活场景联系起来,让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重合,积极构建语文课程。在“文化基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任务驱动”“尝试创作”等实践活动构建、运用语言,丰厚文学底蕴;通过“深度学习”参与研究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主发展”方面,以任务为轴心,从“遇”标语到“展”标语,再到“研”标语、“拟”标语,这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式学习走向主动参与式的深度学习,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在“社会参与”方面,让学生通过真实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小我”走向“大我”。这次语文线上教学也实现了从“静态文本”到“动态课程”的转变。
(作者单位:枣阳市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