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多灵 赵甜 王盛
2020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会议强调,经过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战,目前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同时,要清醒看到,全国疫情发展拐点尚未到来,湖北省和武汉市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在当前时点,回顾和梳理一下过去一段时间来的防疫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着重关注社区防疫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社区应落实防控责任,切断疫情扩散蔓延的渠道,从源头上防微杜渐。我国各地社区采取的许多措施颇见成效,值得推广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部分社区防疫不力或反应过度,影响了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第一线,如果有感染病毒的业主返回小区,会给其他的居民带来巨大威胁,因此物业企业、社区必须严格把关,尽可能将疫情隔离在小区外,保障居民安全。如上海闵行区某小区,小区门口随时有工作人员对返回小区的业主进行测温、登记、问询,居委会、业委会、物业企业、志愿者成为守护社区的第一道防线,全力做好社区防控。
除了基本的登记、体温测量等工作,也有一些小区采取了进入小区前消毒的措施。如重庆荣昌某小区在门口搭起消毒通道,使用对人体较安全的酸性电解水进行消毒,业主在检测体温后通过消毒通道即可安全回家。四川达州某街道也采取了类似的做法。搭建消毒通道的措施使小区居民们更安心,获得了网友的好评,一些网友也表示希望自己居住的小区能够搭建类似的消毒通道。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随着假期结束,许多城市出现了返工潮,从外地返回的人员可能来自疫情严重地区,回程交通也使他们接触病毒的可能性大大增强。此外,由于新型冠状病毒在人体内有两周甚至更长的潜伏期,即使这些人员暂时没有表现出感染的症状,也难保绝对安全,因而在疫情期间,社区更应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
如河南省对来自疫情严重地区的人员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加强发热和症状监测,追踪、督促其居家医学观察14天,确保追踪排查、登记管理等工作到位,遏制疫情扩散。杭州市要求近14天有疫情重点地区旅居史的市外返回人员在1小时内主动向居住地村、社区报告,不主动申报,拒绝接受测温、医学观察等防控措施的,将依法追究责任。北京市强调要严格把好入口关,加强与各省区市的协调联动,进一步会同铁路、民航、交通运输等部门在远端调控人员有序返回,坚决防止高风险人员进京。
2月上旬,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相继发布所有小区(村)封闭管理的通告。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禁止出入,一些从事医疗、交通等特殊行业的居民的出行需求无法避免,随着返工复工大潮,也有越来越多的居民必须前往工作场所。此外,还存在着居民外出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情况。因此,小区在封闭管理时,必须考虑到居民们无法避免的出行需求,力求两不耽误。
发放出入通行证是最常见的措施,如:哈尔滨市严格控制居民出行,除疫情防控、生病就医、正常上班等人员外,每户家庭每两天可有一人使用“小区疫情防控通行证”外出;深圳市所有小区将全面实施人员通行认证管理措施,居民通过线上、线下申报的方式取得认证图码或通行证才能进出小区 。发放出入通行证既能减少居民的出行次数,又能防止情况不明的外来人员进入小区,在兼顾返工与防疫上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等情况发生,消毒是社区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上海市疾控中心提示,居民区的预防性消毒工作可包括: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共用场所室内每天开窗通风;对门禁按钮、电梯按钮、门把手等每天消毒;小区垃圾集中投放点清运后,对墙面、垃圾桶外表面等消毒;小区绿化、道路、室外公共设施和门道走廊除非有明确污染,一般不需消毒。
在做好消毒防疫工作的前提下,一些小区也别出心裁地采取了特殊方法来避免公共设施中可能出现的交叉感染。如武汉市武昌区某小区除了对电梯轿厢和按键消毒,还在电梯里配置了一块插着若干牙签的塑料泡沫,居民可以用牙签来按键代替直接触碰。这一做法既能更好地避免交叉感染,也让居民们在乘坐电梯时更加安心。
疫情期间,居民如何安全地采购生活必需品成了难题。超市、商场等是封闭的人流密集场所,容易造成疫情的大规模扩散,尽管限制居民外出次数减弱了聚集的可能性,但仍有风险。对此,许多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来保证居民的物资供应。
如山东德州一菜企用“无人售卖,扫码支付”的方式把蔬菜卖到社区,避免了居民外出买菜,受到了欢迎;武汉市许多社区超市内建立了生鲜便利服务站,居民线上下单购买所需物资后可到提货点自行提取,大大减少了外出次数。
在当前疫情下,全国多地出现了口罩供不应求的问题。对此,上海除了鼓励口罩生产厂家复工生产,还将口罩的供应方式优化为“居(村)委会预约登记+指定药店购买” 。上海一些社区还推出创新举措以优化登记方式,如开发小程序“云预约”、专为老人代办预约和代买、“两米”排队法,广受好评。这些措施既能避免恶意囤货、口罩价格虚高,又能缓解买口罩难的问题。
防疫宣传是当前社区防疫工作的重头戏之一,防疫宣传做得好,居民们才能加以重视,尤其是独居老人和乡村居民,他们接触最新信息的渠道相对有限,往往很难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因此,除了基本的出行管控外,社区还应当做好防疫宣传工作,提高居民们对疫情的警惕,使居民们能够积极地配合工作,相应地也能减轻管理工作的压力。如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街道的安全应急队,每日多次走访辖区租赁公寓、建筑工地等十几处点位,指导相关场所做好信息登记和每日报告、所有区域卫生消毒、封闭式管理等八项制度的落实 。
许多社区还采取了创新的方式,力求防疫重要性深入人心。如上海浦东金葵社区将无人机运用到社区防控工作中,无人机一旦发现未戴口罩或闲逛的居民,便会用扬声器进行防疫宣传。
社区积极高效的防疫宣传工作不仅能提高居民对疫情的重视程度,还能提升社区形象,使居民们对社区防疫工作更有信心,面对疫情也更安心。
避免人员聚集是防止疫情蔓延的重要措施。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相继发出相关通知,如:河南省暂停举办演唱会、体育赛事、展览等大型聚集性活动 ;北京市提出,社区(村)非生活必需的文体活动室、娱乐室等公共场所一律关闭,避免人员集聚。
大型的集聚活动相对来说容易管控,而棋牌室等深入社区的自发性集聚娱乐场所即便在疫情期间曾被关闭,也很容易再次开业。因此疫情期间,社区内的集聚性娱乐活动往往需要社区工作人员、执法人员等多次进行通知和劝返。在这一背景下,许多社区工作人员采取了颇具创意的措施,如浙江衢州九华乡开展“捕雀行动”,动员辖区内的村民自觉交出麻将牌中的“幺鸡”,从源头上杜绝了疫情期间辖区群众聚集打麻将的可能。
对于这种“花式”劝返聚众娱乐的办法,许多网友表示支持。棋牌室、麻将室在我国许多地方都很常见,对于许多有牌瘾的居民来说,前往棋牌室娱乐几乎是生活的一部分,很难改变这种习惯。此外,这些棋牌室的经营者也不够重视疫情防控,为了赢利而坚持营业,也给人群集聚创造了机会。所以疫情期间,社区不仅要提醒居民对防疫加以重视,有时还要采取硬性手段禁止棋牌室营业,防患于未然。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内的独居老人、农村里的留守老人等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一方面,他们对疫情的了解相对滞后,防护意识薄弱,防护物资匮乏,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另一方面,不少老人免疫力低下,一旦感染新冠肺炎,后果更为严重。聋哑人、盲人等身体有障碍的群体也容易成为关注的“盲区”, 显得尤为脆弱。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这类人群的保障是社区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对此北京市出台了13项具体措施,其中包括:在疫情防控期间,为特困、城乡低保、低收入家庭提供日常防护用品,对出现感染者的家庭可直接发放临时救助金;对其他生活困难患者、因不能就业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开展先行救助对子女亲属接受隔离治疗、空巢(独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动员居(村)民委员会、物业公司做好上门帮扶或临时托养于养老机构;对监护人隔离观察、住院治疗而无人照料的儿童,落实临时监护人,无临时监护照料的儿童由政府提供专门照护场所,指派专人照护。
这些举措既有利于使防疫工作不留死角,也体现了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方面,最辛苦的无疑是广大社区基层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到访过的北京安华里社区共有14名社工,要摸排2214户居民情况,时间紧、任务重,在小区实行封闭管理后,三四名社工每天要打两三百个电话排查在册登记人员;武汉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为确保当地疫情的排查,高峰期时甚至曾连着三天通宵工作。
许多网友都对这类新闻表示感动,并且今后会更加积极地配合社区的防疫工作,同时也有网友提出社区工作者的安全与保护更应引起重视。目前,对于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有不少报道,但对他们的心理压力、社会压力的关注等还不多,如居民的不理解、不配合,他们对自身工作危险性(尤其是第一线的工作人员)的担忧等。这需要在后续工作中加以重视。
疫情防控是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打赢疫情防控战不仅需要全民配合,还需要使用科技手段减轻各方的工作压力。
智能系统的运用大大降低了社区防疫的难度,如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街道的新冠病毒监管防控应用系统,可在线采集重点人员信息并实时管理动态信息,社区工作人员在手机上使用该系统,就能对湖北来沪人员进行信息登记和体温测量,实现疫情摸排全覆盖,提升效率,织密防控大网。
追踪患者行踪、排查可能感染人员的工作十分复杂,同样可以通过科技手段降低难度。如广州推出“广州公共交通防疫羊城通卡登记”服务,及时追踪疑似感染人员出行轨迹,有效追溯同行人员,方便乘客进行防疫。
在疫情防控时,许多可能接触到病毒的工作开始由机器人进行,既提高了效率,又保障了工作人员的安全。如:上海闵行紫竹园区某企业推出的自主移动消毒机器人,不仅工作效率比真人更高,还可以确保消毒的彻底性;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的警务巡逻机器人和民警搭档巡逻,通过语音播报提醒游客注意防疫,同时运用移动网络和摄像头进行全方位视频巡逻,使值班民警通过显示器观察情况。
从城市建设、社区建设的角度看,智慧社区在疫情过后将成为建设重点。
新冠肺炎疫情关涉全社会的安危,社区坚守一线,担子重、责任大,在工作中有时也难免出现纰漏,防疫不力或是矫枉过正的情况并不少见。
疫情期间,小区的严格管控已成为常态,但有一些小区存在过度反应的情况,甚至不让从事医务工作的居民返回小区,受到了舆论的谴责。2月9日,网传郑州一小区业主群里物业人员让业主举手表决不让医务人员进入小区,郑州市防控办责令辖区办事处调查核实,坚决纠正这一错误行为:疫情当头,医护工作者直面病毒,在此次战疫中付出最多、牺牲最大,然而其所居小区物业却让奋力拼搏在一线的战士们寒心,着实令人愤慨,对此必须坚决纠正,防止其他社区效仿。
部分小区在发放出入通行证的过程中,存在审核过于死板的问题。如石家庄某小区居民反映,该小区执意要求返回的人员开具所在地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出具的身体健康证明、所供职企业的《同意企业复工通知书》、现居住地派出所开具的居住证明,资料齐全才可返回。虽然管理方面要求严格情有可原,但对于必须从其他地方返回小区的居民来说,一方面,办理手续、开具证明的过程繁琐,另一方面,在医院、派出所等地奔波的过程大大增强了接触病毒的可能性,给这些居民带来了本可避免的危险。
在社区分发口罩的过程中,一些社区暴露出了程序繁琐、管理疏漏的问题。上海登记预约口罩的第一天,因登记流程不明确,很多居民携带的材料不符标准。依据规定每户限购5只口罩,房主和租户同时登记会有争议;还有居民称流程复杂,需跑3次才能买到口罩,加大了交叉感染的风险。在疫情背景下,社区发放口罩时更需要考虑流程的明确与简洁,这样才能使政策效力最大化,使更多居民受益。
社区与医院对接工作混乱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在交通受限的情况下,患者送医更需要社区与医院做好沟通对接工作。2月9日,武汉市对确诊而未住院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进行集中收治。有记者发现,武昌区在将患者转运至医院的过程中,不仅转运车辆条件差,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也没有跟车服务,导致重症病人长时间等待继而情绪失控。社区与医院对接工作混乱是社区工作不到位的体现,不仅耽误患者就诊,使社区内人心惶惶,也消弱了社区的公信力,给后续防疫工作的展开带来了麻烦。
疫情当前,即便社区已经积极采取措施保障居民安全,仍难保部分低素质人群不配合工作甚至故意添乱,如:绍兴某居民多次不配合社区防疫工作,最终被依法行政拘留;长春某小区一男子乘坐电梯时,不佩戴口罩并多次向电梯按键吐痰,被举报后,派出所依法对该男子给予行政拘留7日并处罚款300元。虽然网友对这些行为义愤填膺,但这种低素质人群导致的潜在混乱与危险很难完全规避。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社区的努力,居民们在生活中也应提高警惕,提防并举报类似行为。
社区是服务群众最基层的组织单元,处在疫情防控体系的“神经末梢”,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守住社区这道防线,也是控制源头、切断疫情传播途径的关键。随着各地开始复工复产,返回人员的排查和疑似患者的隔离尤为关键,社区防疫应借鉴各地优秀措施,因地制宜地加以运用,并从负面报道中吸取教训,使自己成为能让居民信任、安心的挡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