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清芳,顾媛媛*
(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江苏 南京 21002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为重症医学领域当中较为常见,且危害极大的疾病之一,其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ARDS患者接受机械通气的时间同患者临床症状表现有密切关联,即症状越严重,则机械通气的时间越长,患者的死亡风险越大。本文抽选部分患者进行比较分析,旨在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在ARDS患者脱机中的应用效果,其具体内容见下文所述。
以“信封式分组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ARDS患者3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15例/组。
对 照 组: 男 性 患 者6 例, 女 性 患 者9 例; 年 龄平均值为(7 5.5 6±2.7 1)岁;氧合指数平均值为(90.65±10.17)mmHg。
观 察 组: 男、 女 性 患 者 分 别 为7 例、 8 例; 年龄平均值为(7 5.6 1±2.7 0)岁;氧合指数平均值为(90.59±10.21)mmHg。
比对上述两组A R D S 患者的各项数据,差距较小(P>0.05)。
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湿化患者的气道,促进排痰;尽可能将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减少,每日均需要唤醒患者至少一次。
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其详细护理内容如下:
(1)若患者的呼吸循环状态不稳定,但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可以对稳定的情况进行维持,氧合指数在100 mmHg以下,护理人员则将低潮气量设置为4~6 ml/kg,将高呼气末正压通气调整为15~25 cmH2O,每天开展12次间断性肺复张干预,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每次干预时间为30秒至2分钟;及时为患者开展排痰护理,必要的情况下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开展吸痰护理;将患者的体位调整为半坐卧位或者俯卧位,以便于通气,将其床头提升30度,开始时每次时间控制为3~6小时,随后依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将其延长为8-12小时,期间配合患者开展肢体活动锻炼,并且开展肌肉按摩护理。
(2)患者的呼吸循环相对稳定时,在实施上述护理的同时,调整潮气量为6~8 ml/kg,高呼气末正压通气调整为10~15 cmH2O,将肺复张时间延长,减少频次,一天开展6-8次,每次时间为3-5分钟;气道护理措施同上述护理相同;调整患者的体位,高坐位60度,高侧位-90度,每次时间为30分钟至一小时,一天六次,期间给予患者床上活动锻炼,指导其踩自行车,并且逐渐引导并协助患者开展带机床旁坐位训练。
(3)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后,为其实施正压通气呼吸机模式,开展间断脱机干预,气道管理主要措施即为促进患者自主排痰,协助患者开展床旁坐、床旁站活动锻炼,条件允许者协助其开展带机下床缓慢行走活动,一天两次,每次活动时间为3分钟,逐渐将脱机期间自主呼吸锻炼增强,可指导患者开展深呼吸锻炼、吹气球锻炼等,以加强其肺功能。
观察并统计上述两组ARDS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分析其脱机失败率。
分析汇总本文数据,且所有数据均以SPSS 22.0版进行处理,两组ARDS患者的脱机失败率以(%)表示,用x2检验;以(±s)表示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住院天数,数据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代表组间数据比对差异明显且具统计学意义。
(1)观察组患者均成功脱机,其脱机失败率为0.00%;对照组患者中有4例患者脱机失败,其脱机失败率为26.67%。观察组患者的脱机失败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
(2)分析表1数据,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意识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其住院天数明显较对照组少,P<0.05。
表1 对比两组ARDS患者的呼吸机使用和意识恢复时间、 住院天数(±s)(d)
表1 对比两组ARDS患者的呼吸机使用和意识恢复时间、 住院天数(±s)(d)
组别 呼吸机使用时间 意识恢复时间 住院天数观察组(n=15) 6.15±1.14 2.05±0.06 12.26±0.83对照组(n=15) 10.83±2.04 5.17±0.24 15.59±2.16
临床相关研究指出[1],若为ARDS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肺功能康复有重要意义,减少患者机械通气的时间,在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方面有重要意义。
针对ARDS患者,越早开展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越佳,该项护理措施即为医务人员结合患者的病情,为其制定合理的早期康复锻炼计划,帮助患者从被动功能锻炼逐渐过渡为主动功能锻炼[2],促进其气道的改善,同呼吸机通气策略合理配合,可以促进患者氧合指数的改善,缩短其呼吸机使用时间,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及脱机失败情况减少,控制患者的死亡率[3]。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早期康复护理在ARDS患者脱机中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带管呼吸时间和住院时间,可促进患者预后的改善,且可以将疾病对其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存在的影响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