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蕾 孟 梁
基于CitespaceV的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可视化分析
杨 蕾1孟 梁2
(1.武汉学院通识教育课部,湖北 武汉 430212;2.咸宁职业技术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0)
采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学和CitespaceV软件,对1986-2019年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进行回顾。对文献特征和研究者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现状。结果表明:该领域研究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信息化”“体育教学”“信息化教学”和“高校体育”四个方面;文献研究内容存在碎片化和多样化特征;研究者来源分布较分散,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我国教育经济基础较好地区发展相对较好);研究者总体上缺乏后续研究动力、高产活跃核心的作者匮乏;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薄弱。
CitespaceV;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热点;可视化
近年来,信息化是社会现代化的明显特征[1],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计算机、各类手机App、小程序等信息化工具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对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改善体育教育质量与效率有着积极的影响。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利用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2],由此加速了体育教学与信息化的融合。Citespace软件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科学文献计量与分析的工具,由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的WISE实验室联合开发,运用CitespaceV软件将体育教学信息化领域的文献资料通过知识图谱的形式,科学计量当前研究热点与现状。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和统计学等研究方法,研究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期刊、硕博论文,在文献分类中选择“体育”,以“信息化”“体育教学信息化”“信息化体育教育”等为检索主题词,截止时间为2019年8月1日共检索到734篇。通过软件和人工两种形式分别剔除重复文献和外文文献、通知等不属于研究主题内的文献,最终得出565篇与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相关的文献,以此建立数据库。随后运用CitespaceV以及Excel软件等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的文献特征和研究者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在把握我国体育教育信息化研究进程以及研究热点的基础上,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研究思路。
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发文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可以直观的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发展趋势。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的发展与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紧密相关,通过梳理,总结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文献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图1):
图1 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文献年发文量趋势图
1.1.1 萌芽阶段——1986~2002年
17年来,与“体育教学信息化”有关的研究成果发文量占总比的2.12%,该阶段的发文量属于“零星式”存在,整体地位和影响力较小。最早由徐本力(1986)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探讨了信息化体育教学中的特点、如何运用信息和信息规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及在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随后从1987至1993年间,经过检索未发现相关研究,期间多次出现断续情况,直到2000年相关研究成果逐步出现,研究成果数量较少,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当前处于一个萌芽阶段。
1.1.2 探索阶段——2003~2010年
该阶段的发文量占总比的22.91%,最高年发文量为2003年的2.4倍。自2003年起以来,国务院颁布《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鼓励远程现代化和信息化教育;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全方位的展现出了信息化传播的力量,我国对体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有小幅度增长。人们开始逐步关注信息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体育信息化研究进程中,开始从理论上探索将信息化融入体育教学过程中。其中,周强(2005)分析了体育教学与信息化融合的可行性,并初步构建了体育教学信息化的基本流程[4]。至此,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进入了正式探索阶段。
1.1.3 发展阶段——2011~至今
该阶段发文量是一个波动起伏的阶段,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从2011年开始,中国体育教学信息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文量上升趋势明显。2018年发文量达到历史最高有89篇,与2011年相比发文量多出5.9倍。“微课”“混合式教学”“慕课”“翻转课堂”“雨课堂”“互联网+”等,一系列信息化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大量涌现。自2015年起呈直线上升趋势发展,大量专家学者们加大了对体育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力度。但截止目前为止2019年发文量与2018年相比呈“负增长”(-7.07%)模式,这种现象并不意味着人们对体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停滞了。结合教育信息化的十年规划和依据普赖斯科学发展的指数增长理论——表达式为:N=α0ebt,其中N为科学期刊逐年累积数量,α0是指期刊统计初始对数,t为时间变量(以年为单位),b为期刊的连续增长率[5]。由此推断出2019年乃至今后5年内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成果将会呈科学发展指数大幅度增长趋势。
依据限定的检索条件和文献规范的要求,剔除简报类短刊,选择期刊类文献和硕博论文等进行统计与描述:1986-2019年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相关文献共565篇,其中硕博论文有40篇,占总比的7.08%;会议论文有22篇,占总比3.89%;大多数为期刊论文有503篇,占总比的89.02%。
现针对503篇期刊类文献源进行统计(表1):(1)在我国目前有141种期刊类型刊载体育教学信息化文献,从1986年至2019年8月,刊均发文量是3.56篇。(2)纵向比较:发文量最多的期刊类型是“其他综合类”期刊,发文量是258篇,占总比的51.29%,由于刊物种类繁多,导致每个期刊发文量(3.30)不高;相比之下,“体育科技类”期刊发文量虽不及“其他综合类”期刊的1/2,仅占总发文量的22.27%,但其均刊发文量为14篇,远超于其他类型的期刊。“北大核心类”期刊发文量最少,但每个刊物均发文量几乎与“院校学报类”期刊齐平。由此可见,“其他综合类”和“院校学报类”期刊的文献分布比较分散;“体育科技类”刊载的文献密度较高,能为本研究领域研究者提供了集中交流和借鉴的平台;“北大核心类”期刊作为国内具有权威性的期刊,在该研究领域的研究深度和研究质量要略高于其他类型期刊。
表1 期刊类文献源特征
期刊分类数量(个)发文总量(篇)百分比(%)刊均发文量 北大核心类院校学报类(非核)体育科技类其他综合类合计1342878141321011122585036.3720.0722.2751.291002.462.4014.003.303.56
图2 1986~2019年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关键词共现网络
如图2所示:知识图谱中节点越大表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合作关系。从1986年至今,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领域研究的热点主要出现了4个较大的节点。第一,最大的节点是“信息化”节点,出现频次为344次,周围连接紧密的关键词包括:体育教学、模式、困境、发展等共53个节点。由此可见,信息化中的研究涉及面较为广泛,从体育教学模式变革的理念[8]开始,逐步贯穿到体育教学信息化发展中的实践中去,思考过程中的困境、发展质量等,一度成为热点话题。其中,郭春侠等(2002)探讨了我国体育信息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若干问题[9],同时李岳国(2003)对信息化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诸多建议,着重强调运用信息化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支持与指导高校体育教学。
第二“体育教学”节点,出现频次101次,与之相连接的关键词有:信息化手段、应用、资源整合、翻转课堂等24个节点。从该节点可以看出,各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在寻求新的信息化手段上,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都属于体育教学信息化手段之一,体育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成为当前重要问题之一[10]。该研究热点与田烈等(2017)的研究结果相同,一致认为“体育教学”是我国信息化研究的热点之一[11],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体育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信息化教学”节点,出现频次为38次。与前两个节点相比,该节点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与之相连的关键词有:应用、教学方法、体育教师等15个节点。该模块的主要关注点开始向体育教育工作者身上转移,体育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素养是推进体育教学信息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
第四“高校体育”节点(30次),与之相连接的关键词有:教育信息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移动互联网等16个节点。说明在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中,研究层次主要围绕高校体育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正面临着知识化、现代化和网络化的变革,体育教学效果与体育教学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研究热点主要围绕体育教学改革、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手段、教学模式、当前困境、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
统计发现,从1986~2019年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作者共有523人,其中发表1篇文章的作者有481人,占91.97%,发表2篇文章的作仅42人,占8.03%,尚未发现发表3篇及以上文章的作者。可见,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领域的研究作者总体上缺乏深入研究的动力,研究不具备延续性,大多数研究都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
2.2.1 硕博论文
自2004年起,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领域的硕博论文开始出现,截止2019年8月,刊载于CNKI上的硕博论文共有40篇。作者来源于近30所高校(表2),集中分布于华东地区(10所),其次是华北和华中地区(各5所)。从区域上看涵盖了: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苏(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山东师范大学)、北京(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等,这些地区共有28位作者,占总比的70%。而华南(4所)、西北(2所)、西南(3所)和东北(1所)地区的作者占总比的30%。
由于华东地区的数量最多,说明教育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对体育教学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更高,有关该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多。总体上看,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的硕博论文作者分布较为分散,存在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表2 硕博论文作者地区分布
地区高校数量(个)硕博论文数量(篇)占总比(%) 华东华南华北华中西北西南东北合计1045523130144772833240351017.517.57.57.55100
2.2.2 期刊论文
图3 期刊作者机构来源分布图谱
对503篇期刊作者(均为第一作者)共455个机构来源进行统计,发现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领域研究的作者分布非常广泛。图3显示了发文量2篇及以上的机构单位,涉及我国近22个省市、1个自治区。其中作者机构来源数量居于前4的有江西(九江学院体育学院)、陕西(西安体育学院、商洛学院体育学院和宝鸡文理学院体育系等)、广东(韶关学院体育系)、辽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说明作者的来源数量上存在区域性差异。图3中未能形成机构共现网络,说明研究者机构来源之间合作较少,多以同单位或师生合作为主,我国对于体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未能构建出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我国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文献发文量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大体分为“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和“发展阶段”三个阶段。文献多发表在“其他综合类”期刊上,通过文献发表信息比较,发现“体育科技类”刊载的文献密度较高,“北大核心类”期刊在该研究领域的探究深度略高于其他类型期刊。
目前学者对体育教学信息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信息化”“体育教学”“信息化教学”和“高校体育”四个方面。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以高校体育为先锋,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开拓思路,寻求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加快体育教学与信息化相结合的进程。文献研究的主题虽然多种多样,但研究内容呈碎片化且大多停留在理论上,未能形成科学化的理论体系,涉及实践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较少。
研究者来源分布较广,但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尤其是教育经济发展较好地区对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的重视程度更高。研究者总体上缺乏后续研究的动力、高产活跃核心的作者匮乏,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关系比较薄弱,且多以师生合作或者同单位合作为主。
体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的发展与经济基础和互联网发展息息相关,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通过探索其研究进程能够判断其变化规律,能及时把控信息化手段在体育教学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改进。从未来的发展趋势上看,在信息化教学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的过程中,体育教学研究者应拓宽思路,借鉴国内外或者其他学科研究视野,勇于实践和创新,总结经验与不足,让信息技术服务于体育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1]李国岳.用信息化推进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126-128.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8):3-12.
[3]徐本力.信息化教学——兼谈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6(4):61-64.
[4]周强.论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0):126-127.
[5]姜春林.普赖斯与科学计量学[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9):20-22.
[6]黄晓鹂,董磊,等.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关键词的变化看该刊与研究工作的发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2):204-206.
[7]张春合,刘兴.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外高校经济体育研究前沿与发展动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70-74.
[8]王广磊,李晓静,等.信息化背景下大学体育教学方式变革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1):134-136.
[9]郭春侠,马华徽.论我国体育信息化的若干问题[J].四川体育科学,2002(1):9-11.
[10]沈翔.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普通高校跆拳道课程建设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33(4):82-83.
[11]田烈,周浩,等.我国体育信息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7):184-189.
[12]王国亮.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6.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ization of PE in China Based on CitespaceV
YANG Lei, etal.
(Wuhan College, Wuhan 430212, Hubei, China)
杨蕾(1993—),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