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同开,陈寄梅,许 刚,岑坚正,温树生,罗丹东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0100]
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otal cavopulmonary connection,TCPC)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达到生理性矫治的有效手术术式,包括心房内隧道、心房内管道或心房外管道。目前临床上多数中心应用心外管道TCPC。现总结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一期心外管道TCPC矫治复杂先天性心脏病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回顾性总结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一期TCPC治疗功能性单心室病5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详见表1),其中女17例(34%),男33例(66%);手术年龄(10.5±7.6)岁,体质量(25.3±13.2)kg。所有患者术前均有活动后发绀、气促等临床表现。术前动脉血气示饱和度为80.1%±7.5%,术前血红蛋白浓度为(176.9±29.3)g/L,术前红细胞压积为0.52%±0.09%,术前肺动脉指数为(345.5±174.0)mm2/m2,术前肺动脉压力为(14.4±4.3)mmHg(1 mmHg=0.133 kPa)。术前均经彩色超声心动图及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三维成像或造影明确诊断。
表1 术前主要病种 [n=50,n(%)]
本组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径路手术,常规测肺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在常温体外循环下手术。一期手术:充分解剖游离主肺动脉,左、右肺动脉及上、下腔静脉。上腔静脉插管尽可能至无名静脉,下腔静脉插管尽可能向下插管。体外转流后阻闭上、下腔静脉,于上腔静脉入右心房处横断上腔静脉,近心端6-0 Prolene线连续缝闭,远心端与右肺动脉上缘以6-0 Prolene线连续行端侧吻合。再以无损伤钳钳夹下腔静脉-右心房连接部,在阻闭钳下方斜行切断下腔静脉,连续缝闭右心房。选用直径18~24 mm的Gore-Tex管道,一端与下腔静脉远心行端端吻合,另一端与右肺动脉下缘行端侧吻合。根据术中测压控制结扎主肺动脉。存在双上腔静脉患者,左上腔静脉同期与左肺动脉行端侧吻合。
出院后通过先天性心脏病随访门诊定期随访患者,以电话、信访为随访补充手段。随访内容包括生存情况、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必要时CT检查,随访截至2016年12月31日。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及术后再次干预情况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0例患者均行心外管道TCPC,术中开窗16例(32%),体外循环时间为(105.6±40.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29.0(0~113)min,呼吸机辅助时间为30.0(1~260)h,引流管引流时间为20.6(3~102)h,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为3.2(1~15)d,总的住院时间为37.6(11~124)d。全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5例(10%),无术中死亡患者。1例患者术前主要诊断为先天性单心房、单心室,术后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衰竭、肝及肾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前主要诊断先天性大血管转位,先天性肺动脉狭窄,术后出现胸腔积液、腹水、重症感染、低氧血症,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前主要诊断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心内膜垫),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术后出现呼吸道出血,死于呼吸衰竭。1例患者术前主要诊断单心室、单心房、右位心,术前反复出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术后反复心室颤动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另1例患者术前主要诊断单心室、右旋心、完全性房室隔缺损(心内膜垫),术后出现反复腹水、胸腔积液、重症感染,最后死于感染性休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余45例患者均顺利出院。
出院患者均得到规律随访,随访时间(56.9±36.6)个月。2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患者因发热、气促入院,死于呼吸衰竭。另1例患儿随访期间反复出现胸腔积液,多次返院治疗,患者家属最后放弃治疗,死于呼吸衰竭。以术后死亡为终点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术后1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8年生存率为90%,88%,86%,86%,86%,86%,详见图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未发现与术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
图1 患者Kaplan-Meier 生存曲线
10例患者出院后出现相关并发症,返院治疗。其中5例患儿因反复气促,超声心动图发现大量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入院,予胸腔、心包置管引流,并结合强心、利尿等治疗,患者症状好转出院。1例患者因反复腹水、双下肢水肿诊断为蛋白丢失性肠病,予利尿、补充白蛋白等效果不佳,多次返院治疗,预后不良。2例患者因运动耐量减低,活动后气促,复查超声心动图出现中-重度房室瓣反流,行房室瓣置换术,术后顺利出院。2例患者出现活动后发绀,行心外管道留孔封堵术。以术后再次返院干预治疗为终点绘制Kaplan-Meier曲线,术后1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8年再次干预率为90%,88%,88%,85%,82%,71%,详见图2。随访中患者每年均行心电图或24 h心电图检查,其中5例患者为交界区心律,余患者均为窦性心律,未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运动耐量与常人相比均减低,心功能分级Ⅱ~Ⅲ级。
1990年Marcelletti成功采用心外管道施行TCPC,因其诸多优点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外科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监护水平的提高,国外相关报道TCPC住院病死率约为1%~7%[1-2],10年生存率为91%~93%[3]。本组患者均采用心外管道TCPC,住院病死率为10%,5年及8年生存率与国外相比较低,约86%,考虑除了外科技术水平及监护水平与国外有差别外,可能与患者经济原因放弃治疗或是就诊时间晚有关。现就手术适应证、术后监护管理及随访情况讨论如下。
TCPC手术有严格的手术标准[4],近年来手术适应证不断放宽,有研究表明对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建议行一期手术[5]:(1)年龄>3岁;(2)肺动脉阻力<4 Wood·U·m-2;(3)肺动脉压≤18 mmHg;(4)左侧房室瓣中度以下反流;(5)McGoon比值≥1.8,肺动脉指数>250 mm2/m2。婴幼儿手术风险和病死率仍较高,可能与婴幼儿肺血管发育不全和全肺阻力较高有关[6],但是手术年龄<3岁,不是绝对禁忌症。本组患者中3例患者手术年龄<3岁,其中1例患者术后出现大量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死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余2例患者规律随访未发现相关并发症。虽然TCPC术的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肺动脉高压和肺血管严重发育不良仍然是TCPC手术的禁忌症[7-8]。本组患者肺动脉条件均符合上述条件,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必须先期进行B-T分流或肺动脉环缩术,随后定期复查,待时机成熟后再次评估行手术治疗,未纳入本研究。
围术期患者因肺循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体外循环及手术打击,其心肌缺血、心功能受损,并发症主要有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低氧血症、胸腔及心包积液、感染等[9],其中主要的致死原因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0-11]。因此,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肺动脉压力、全肺阻力、心功能和房室瓣功能,术后维护心功能应以增加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肺血管阻力为主,及时行床边B超检查评估心脏功能。本组患者中住院期间5例患者死亡,3例患者出现低心排出量综合征。
反复胸腔、心包积液是TCPC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3-14],有报道认为术中开窗,可能对大量胸腔积液有预防作用[15]。本组患者中开窗患者16例,随访期间5例患者因大量心包、胸腔积液入院,予胸腔、心包置管引流后,积极利尿治疗,可7 d内拔出引流管,症状缓解后顺利出院。另1例患者术后反复出现胸腔积液,多次返院治疗,最终死于呼吸衰竭。反复的胸腔积液客观地反映了患者不能适应TCPC循环较高的腔静脉压力,对这类患者可能术前应先行双向Glenn手术,增加肺循环血量,促进肺动脉发育,改善缺氧,改善心室顺应性,待二期行TCPC术[16]。
中度以上房室瓣反流是影响单心室矫治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增加手术及晚期患者的病死率。房室瓣反流将导致心房的扩张以及心室功能不全而引起心律失常,最终需心脏移植。2002年Tlaskal等[17]回顾总结了1996~2001年8例单心室合并房室瓣反流的患者资料,发现TCPC术对单心室患者即使合并明显血流动力学反流的房室瓣异常,有很低的病死率以及良好的中期预后,但对持续重度或进展性的反流应给予外科干预。本组患者随访中2例因运动耐量减低,活动后气促,复查超声心动图出现中-重度房室瓣反流,行房室瓣置换术,术后症状明显改善。
蛋白丢失性肠病是一种消耗性的疾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是蛋白从胃肠道丢失。一旦确诊,预后较差,相关报道[18]发生率约15%,确诊后病死率可高达50%。本组患者随访期间1例患者反复胸腔积液、腹水,诊断为蛋白丢失性肠病,多次返院治疗,予利尿、补充白蛋白,预后不良。
血栓栓塞并发症包括肺动脉血栓、脑血管栓塞或脑卒中,临床发生率报道不一,静脉血栓高达16%,脑卒中发生率约19%。Balling等[19]总结592例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的Fontan术后患者,发现其血栓形成的总发生率为20%~30%。但近年来随着心外管道TCPC术的广泛应用,恶性心律失常、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降低[20-21]。本组患者均采用心外管道TCPC术,术后规律服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国际标准化比值控制在1.8~2.5之间,未发现血栓栓塞事件,未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患者。
总之,TCPC术是治疗功能性单心室达到生理性矫治的有效手术方案,但术前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具备条件的患者可行一期手术,对高危患者仍需行分期手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死亡及中远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