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2020-05-16 04:21刘春子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蒙古族内蒙古文化遗产

刘春子

(作者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生态的文化遗存,与草原文化相生相伴,以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风俗、民间传统手工技能等类型,通过声音、形象、技艺、观念或心理积淀等形式,鲜活而真实地承载着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草原文明。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千百年来,各民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创造了大量与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34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

这些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具特色的形式,传唱着草原文化宽广豪迈的文化品格与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是草原文化的活化石,集中反映了远古以来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发展的历史原貌和形成该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状态,体现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化特征,也充实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容,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多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大有作为,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一、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内蒙古自治区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0位传承人中,60岁以上的有21位,占全部人数的52.5%,70岁以上的有15位,占全部人数的37.5%。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23位传承人中,60岁以上的有168位,占全部人数的52%,70岁以上的有77位,占全部人数的24%。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老人虽然不在国家和自治区级传承人名录中,但依然在边远地区从事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抢救“双百工程”,以文字、录音、录像、照相、多媒体呈现等手段对存在濒危状态的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年老、身体状况欠佳的100位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记载,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展开抢救与保护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目前建设完成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实物存储数据库,其中仅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数据就达9000GB。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组织实施完成“内蒙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数据库”,该数据库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处理,具有存储、演示、提取功能和开放、互动式特点。该数据库已经达到文字数据1亿字、图片数据3000千幅、视频数据480部、音频数据1060部的设计规模。内蒙古师范大学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内蒙古民俗文化研究基地等科研单位原有数据资源,建设成“北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振兴资源库”,该资源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创新团队,将在保护、振兴北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内蒙古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对蒙古族服饰艺术、长调艺术、祝颂词、冬季那达慕、哈布图哈撒尔祭祀、古如歌、阿拉坦敖包祭祀、潮尔道、蒙古族牛角弓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经形成覆盖全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体系,摸索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成功经验,为全区普查工作的全面开展创造了条件。

为加强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展示、交流和宣传工作,除了在国家“文化遗产日”和自治区“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期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宣传展示活动外,配合国家和自治区重要文化活动,自治区还积极组织、参与各种文化展示活动。如第六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蒙古族服饰与长调民歌展演”、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薪传——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和“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巡演”内蒙古专场演出等活动。

鄂尔多斯婚礼凝聚了蒙古民族礼仪风俗的精华,成为当代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蒙古民族风情画卷。

二、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及

为了保护、展示内蒙古各地、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蒙古建立起一批博物馆。除了以实物、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方式展示各地、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直接表演,增进游客对文化遗产的了解。目前,这些非物质文化展馆已经渐成体系,形成了自治区级、盟市级、旗县级展馆交相辉映的局面。如内蒙古博物院不仅有全面反映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各种实物、图片,还将呼麦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蒙古族文物陈列展厅内表演。鄂尔多斯市东联集团投资兴建的“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更是全面、生动地反映了内蒙古的民俗文化。

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研究所通过举办漫瀚调艺术培训班,提高现有漫瀚调传承人的演唱、演奏水平,并结合传承环境建立了6个漫瀚调传习所,提升了漫瀚调传承队伍的整体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他们还编撰出版了《漫瀚调知识读本》,把漫瀚调作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题材引入课堂,为漫瀚调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研究并不局限于传统的保护模式,还积极营造漫瀚活态调传承空间,先后举办了“漫瀚情·爱我家乡”农牧民暨社区文艺会演、漫瀚调原生态传唱比赛等活动,组织漫瀚调艺术传承人和引导群众爱好者进行漫瀚调艺术展演,通过国内知名艺术活动,拓展传承空间。准格尔旗还采用现代传媒技术,打造《漫瀚调调抖起来》这一地方性文化类电视栏目,并与内蒙古电影集团公司合资拍摄了电影《漫瀚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相结合,达到了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漫瀚调艺术的效果。

三、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

内蒙古自治区已经把节庆活动当作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效窗口,开发出一系列旅游节庆活动来吸引游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活动项目分布在全年12个月,涉及自治区所有盟市。这些节庆活动已形成品牌的有草原旅游那达慕、成吉思汗文化周、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鄂温克瑟宾节等。以成吉思汗文化周为例,此项节庆活动从2005年开始举办,依托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以民族文化特色项目丰富旅游内容,文化周期间举办的活动有鄂尔多斯婚礼、原生态长调宫廷乐“古日道”展演、蒙古族马术表演等。草原那达慕旅游节庆活动更是由来已久,在乌兰察布市格根塔拉草原举行的内蒙古旅游那达慕,1991年初办时只有摔跤、骑马、射箭等少数几个项目,发展到如今,已成为汇集了民族歌舞、民族杂技、民族服饰展示等多项富于观赏性和参与性项目的节庆活动。

在内蒙古这片土地上生活的各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传统歌舞都被开发成向游客演出的旅游项目。鄂尔多斯市把传统蒙古族音乐和歌舞编排为响沙湾景区的《鄂尔多斯婚礼》、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圣地古韵》等,深受游客喜爱。

游客购买旅游商品,更看重的是商品的纪念功能。近年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物化为旅游商品的意识逐渐加强,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于旅游商品与文创产品的开发,形成了一系列依托传统手工艺的旅游商品。目前,比较成熟的有通辽蒙古族版画、蒙古族皮雕民族服饰系列、桦树皮雕画、奶制品、牛肉制品、蒙古族镶嵌技艺和皮制品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适宜的社会环境。诞生于前工业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已经脱离了日常生活,哪怕是娱乐性较强的爬山调、二人台等民间曲艺,也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受众群体愈发萎缩。保护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终究要依托于市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踏上文旅融合的时代大潮,适应新时代新视野新传播新动能的大局要求,引导、促进文旅企业开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内核的旅游产品,通过融媒体平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影响,从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总结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有益经验,将璀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序传承,需要更广泛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不断探索生产性保护的方式方法,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成保护我们民族“精神植被”和“精神家园”的重要工作,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蒙古族内蒙古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爱在内蒙古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