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 构筑全民健康防护网

2020-05-16 04:21谭景峰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全民生活化体育

谭景峰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局长)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发展,居家健身成为提高人体免疫力的重要途径,也成为疫情阻击战中缓解情绪、愉悦身心、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武汉方舱医院迅速走红的“火红的萨日朗”,还是各类花式锻炼妙招,“宅在家、齐锻炼”已成为全民普遍参与的生活方式。体育健康需求正由“爱好者的体育”向“全民的体育”拓展。体育部门要加快推进全民健身领域供给侧改革,畅通体育“治未病”与医疗“治已病”的结合点,抓稳群众需求与政府供求的关键点,以点带面,精准构筑全民健康防护网。

一、拓宽形式,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涉及面广,影响深远,需要政府统筹、部门协同配合,实现群众体育生活化。要充分发挥科学健身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健身端口前移,使体育成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近年来,内蒙古在完善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政策保障、推动群众体育“六个身边”工程建设、拓展大型赛事活动品牌、壮大全民健身人群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暴露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体育供给不充分的问题。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体育需要回归个体,归根到底,只有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心身健康,才有整个地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健康。因此,群众体育生活化的重点应由大而精向小而全拓展,让体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全地域覆盖、全周期服务、全人群共享,形成一种行为文化和一种生活方式。

体育部门要适时根据群众体育多元化、个性化需要,适时推出适宜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体质、不同职业人群,小型多样、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科学健身指导,让专业指导为健康“保驾护航”,让居家健身、办公室健身与户外健身相得益彰,实现时时可以健身、处处可以健身。要不断加强各类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壮大各类体育社团组织,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城市社区、农村牧区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让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成为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化的“宣传员”“领头雁”。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满足居民体育健身消费需求入手,让健身融入家庭,成为共享亲子时光、增进家庭和睦的有效手段。要将科学健身与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行动计划有机衔接,为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有效健康教育咨询、健康干预等提供支持。

二、固本强基,切实加强全民健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多年来,内蒙古在体育人才资源开发、选拔、培养、使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等问题。侧重培养专业性强、竞技水平高(如教练员、裁判员)的体育专业人才,体育与医疗、体育与经营、体育与科技、体育与健康等融合的复合型、大众型人才培养不足,基层从事群众体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普遍偏少。现有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与群众健身需求相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不相适应。体育领域专业人才更多关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而对“治未病”、疾病预防及辅助治疗等方面的认识存在不足,不能针对个体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锻炼处方”。医疗领域专业人才对人体状况了解多,但对体育项目运动规律了解不多,推广的健身项目有限。因此,要科学规划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打通体育与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健康、旅游等行业人才融合培养的“第一关”。

要以用人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建立健全适应事业需求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计划,优化体育教师、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人才的发展生态,营造良好的吸引人、留住人、培养人的社会环境,让专业人才在全社会各领域流动,成为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强大动力。

要进一步强化青少年体育教育,引导并发展幼儿体育兴趣、培养少儿体育才能、锻炼青年体育技能,让广大青少年爱体育、懂体育、会体育,养成体育习惯,成为全民健身的“生力军”。建立完善政府、学校、社区、家庭协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参与模式,创新运行机制,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有机结合的青少年体育参与模式。要抓住机遇,加强体育运动学校改革,完善文化课设置,健全旗县、盟市、自治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复合型、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群众体育活动要实现多样化、经常化和生活化,在强身健体的同时缓解情绪、愉悦身心,让广大群众尽享体育健身活动的乐趣。

三、补齐短板,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包括体育健身设施大幅增加、组织网络不断健全、指导员队伍和赛事活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并且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和科学性。但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也存在公共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布局不均衡,指导员队伍、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不完善等短板。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标准化、多元化,已经成为深化体育改革、推动全民健身、建设体育强国的重中之重。

要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建设,着力推动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组织网络以及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重点支持体育总会、体育单项协会、街道及乡镇层面的体育联合会或社区服务中心等三类枢纽型体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通过社会化运作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形成城乡居民自愿参与、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民间化、社团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全民健身组织体系的社会化。

强化青少年体育教育,让广大青少年爱体育、懂体育、会体育,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全民健身的“生力军”。

要继续扩大和增加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数量。用好存量,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社会体育设施向学校开放,提高现有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和管理、运营及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通过盘活资源,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建设全民健身综合体。在现有的公园、绿地中融入体育功能,增设回归自然的体育健身场地,缩小公共体育服务半径,丰富市民健身生活。在农村牧区整合村级活动场所、文化室、卫生室、农牧民体育健身工程等现有场地设施资源,推进基层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促进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鼓励和支持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健身场馆开展集体质检测、专家指导、健身运动、科学健身知识普及、全民健身工作宣传、网络赛事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健身网络,将大众盲目健身转变为在专家指导下的科学健身,将体质监测工作由被动式检测、人工记录的方式转变为主动式检测、全自动化采集统计分析的方式,及时开具运动处方、膳食配方,在锻炼中提高健身质量,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科技和5G技术,推动线上科学健身指导成为常态,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我要健身”线上指南,实现科学指导随身化、体育服务网格化、运动装备穿戴化、健身数据云端化。通过手机客户端免费向群众提供健身路径和健身场所、场馆预订、科学健身、体育赛事、运动交友、俱乐部、户外休闲、运动服务、教育培训、体育商城等服务,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数量和体育设施利用率进行实时统计分析,提高全民体育健身设施安全监管的效率。积极推广家庭健身房系列产品,让用户足不出户享受专业的健康服务、参加各类赛事活动,使健身活动融入家庭和个人生活。

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使日常性体育活动实现多样化、经常化和生活化。采取分散活动与集中活动相结合、晨练与晚练相结合、室内与室外相结合、规范化管理与个人兴趣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以老少皆宜的体育健身项目为主,让更广大的群众尽享体育健身活动的快乐。

健康是体育的最高追求,是体育的终极目标。深入推动群众体育生活化,就是让生活处处有体育、体育时时伴生活,使体育生活成为人民群众健康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全民生活化体育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全民·爱·阅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可持续全民医保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