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聪颖
(内蒙古牙克石市绰河源镇中心卫生院,内蒙古 牙克石)
老年慢性病患者疾病种类多、病程长、病因复杂,对老年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也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带来较大的困难[1]。随着医疗技术和临床护理理念的发展,持续护理模式逐渐为广大患者和医护人员认可,特别是针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该护理模式的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选择了本院2018 年1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老年慢性病患者170 例,并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连续性护理)。患者相关资料数据如下表所示,组间比较差异P>0.05,对相关指标的比较不造成影响,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所选患者临床资料数据组间对比
表1 所选患者临床资料数据组间对比
分组 例数 男女比例 平均年龄(Y) 平均病程(Y) 疾病种类呼吸系统 心血管 消化系统 其他对照组 85 41:44 71.5±2.5 15.2±2.5 32 29 19 5观察组 85 38:47 72.0±3.5 14.8±3.1 28 31 21 5 P 值 - >0.05 >0.05 >0.05 >0.05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包括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电话随访及定期复查等等[2];
1.2.2 观察组患者给予连续性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成立多学科人员组成的护理小组,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分析探讨,再进行科学、专业的评估,为患者制定治疗和康复计划,并组织实施[3];(2)通过多种方式,组织患者进行健康和疾病治疗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变自身的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4];(3)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通过家访等方式,积极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及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5];(4)随时解答患者在治疗和康复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建议[6]。
1.3.1 患者认知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7]
使用本院自拟的测评量表,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健康认知水平进行打分评价,总分100分,分值与认识水平、自理能力成正比。数据以(±s)表示。
1.3.2 护理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所选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对回收问卷(回收率100%)的评分结果按照非常满意(≥90 分)、满意(≥70 分)、不满意(<70 分)进行指标数据的分类分组统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总满意度。指标数据及比例关系表示为(n,%)。
如下表统计数据所示,两组患者护理前的指标数据组间对比,P>0.05,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健康认知水平、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都明显较护理前有所提高;观察组患者的两项指标改善情况更加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健康认知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
表2 两组健康认知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评分对比
分组 时间 健康认识水平 生活自理能力对照组(n=85)护理前 66.50±13.50 71.85±5.45护理后 74.25±15.35 82.48±6.05 P 值 <0.05 <0.05观察组(n=85)护理前 65.85±12.90 71.50±6.55护理后 86.35±16.20 91.42±5.35 P 值 <0.05 <0.05 P 值 护理前 >0.05 >0.05护理后 <0.05 <0.05
对两组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明,观察组患者对所接受的护理服务更加认可,其给予护理工作更高的评价,总满意率达到97.65%,明显高于对照组(90.59%)。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我国人均寿命有了极大的提高,老年人口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而伴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慢性病患者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对临床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慢性病病情进展缓慢、病程长,部分患者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接受相关治疗,因此连续护理模式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临床作用愈发突显。该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理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通过对患者实施全面的、针对性的、多学科综合性持续护理干预,为患者出院后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临床效果显著[8]。本研究的相关指标比较分析,充分证明了该护理模式的实际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 老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连续护理模式进行临床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改善其生活质量,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肯定和好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