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小华
(丰都县精神病医院,重庆 丰都)
基于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均GDP 增加,人们生活节奏显著加快,临床患有精神疾病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临床病理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分裂症为精神科常见重症精神类疾病,精神分裂患者多表现为情感、思维、行为、知觉等多维度障碍及环境精神状况不协调等情况,临床治疗难度较大,考虑不同患者人生经历及发病因素,疾病治愈难度较大,且伴有较高的复发率,约有1/10 患者伴有自杀倾向,精神疾病对患者机体功能具有明显消极影响,存在疾病退化及慢性进展概率,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2]。临床学者针对精神分裂症发生机制尚处于探究阶段,临床学者公认其发生因素与神经发育、遗传因素、脑结构改变假说、心理社会因素、神经生化等相关因素具有高度关联;临床依据疾病病理表现及治疗需求,临床多采用物理疗法、药物疗法、心理疗法等进行对症治疗,临床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氨磺必利、喹硫平、阿立哌唑、氯氮平等,但经临床应用发现,因疾病治病周期较长,常规药物治疗周期长,对患者治疗依从性具有较高的要求,疾病复发率较高,临床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3]。随着临床物理疗法不断完善,临床学者发现电抽搐于精神类疾病治疗中具有积极导向,可通过短暂、适量的电流,加速刺激大脑神经,导致患者全身及皮层广泛性脑发电、抽搐,进而起到控制精神类症状的治疗手段。随着临床医学持续发展,无抽搐电休克手段被确立起来,相比传统的电抽搐,治疗临床安全系数提高,于临床内广泛被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并取得了较好的反馈[4]。现本研究笔者特针对无抽搐电休克临床治疗有效机制进行分析,收集本院精神科精神分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执行如下。
课题研究共纳入66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课题分析指标,病例纳入期限为2017 年9 月 到2020 年1 月,借助随机抽签模式,使用红蓝双色标记1-33 数列分布,一组33 例纳入参照组,男女性别分布为15/18,年龄19-42 岁,平均年龄值(33.25±2.28)岁,受教育年限均数(12.68±0.88)年;一组33 例纳入研究组,男女性别分布为14/19,年龄18-38 岁,平均年龄值(34.01±2.29)岁,受教育年限均数(12.81±0.91)年;假设校验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线资料(P>0.05),提示可于下文分析。
纳入原则:(1)66 例课题分析对象均符合《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 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依据[5],排除神经器质性病变;(2)患者年龄均在18 岁以上,具有独立人格及法律自理能力,对本研究开展项目知情,签署书面知情授权书;(3)患者可进行正常沟通,肢体感觉神经正常,视力及听力功能正常,符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指征,患者及其监护人自愿接受治疗。排除原则:(1)合并有神经系统疾病及其机体器质性病变患者;(2)既往有药物依赖史、吸烟史及酗酒史;(3)观察前半年有电休克治疗史;(4)伴有肢体感觉神经障碍患者;(5)合并抑郁症,具有自杀倾向患者[6]。
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进行综合评估,明确治疗方案,予以药敏实验,确保治疗安全性;参照组患者予以传统药物治疗,采用奥氮平片口服,10mg/ 次,2 次/d;研究组患者在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予以患者丙泊酚、阿托品、氯化琥珀胆碱行静脉注射,待起效后于患者双侧颞叶部位贴敷电极,实施脉冲矩形波电刺激干预,持续刺激时间为15s,每周治疗2-3 次,以12 次为一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2 个疗程比对疗效。
借助PANSS 量化评估量表,对治疗前后患者精神状况进行评估;借助前瞻性记忆功能评估量表,对治疗前后患者记忆情况进行评估。
本组课题用SPSS24.0 统计学软件进实施课题数据的预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t 检验,以P<0.05 为检验差异标准值。
治疗前比对两组患者PANSS 量化评分,差异均衡,经假设校验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 量化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假设校验表意义(P<0.05),比对两组治疗后PANSS 量化评分,研究组数值显著低于参照组数值,差异假设校验表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PANSS 量化评分分析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PANSS 量化评分分析
组别 n PANSS t P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33 68.20±7.41 33.26±4.62 15.263 0.000参照组 33 67.89±7.39 42.12±5.96 9.858 0.000 t 0.982 8.005 P 0.157 0.000
治疗前假设校验两组患者Se-ti、Se-ev、Pe-ev、Pe-ti、ABPM 等前瞻性记忆功能指标,差异均衡;治疗后,两组患者Se-ti、Se-ev、Pe-ev、Pe-ti、ABPM 等前瞻性记忆功能指标均不同程度降低,研究组患者Se-ti、Se-ev、Pe-ev、Pe-ti、ABPM 等前瞻性记忆功能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Se-ti、Seev、Pe-ev 等指标显著低于参照组治疗后,差异假设校验表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瞻性记忆功能评估分析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前瞻性记忆功能评估分析
组别 时间 Se-ti Se-ev Pe-ev Pe-ti ABPM研究组治疗前 2.52±0.26 2.52±0.31 3.71±0.33 2.33±0.22 3.02±0.31治疗后 1.05±0.18 1.21±0.24 2.07±0.27 1.54±0.17 2.51±0.21 t 7.443 6.307 6.352 6.923 6.233 P 0.000 0.002 0.001 0.000 0.000参照组治疗前 2.55±0.27 2.61±0.32 3.71±0.33 2.30±0.21 2.99±0.30治疗后 2.27±0.21 2.43±0.27 3.41±0.33 2.07±0.19 2.53±0.27 t 4.023 3.665 1.253 2.005 4.823 P 0.053 0.061 0.285 0.291 0.039
精神分裂症为当今临床常见的难治性重症精神类疾病,患者多伴有思维、认知、行为、情绪等功能紊乱情况,且由于患者受教育程度及自身认知限制,患者对疾病无正确辨识,无法及时有效地接受治疗干预,是导致精神分裂症预后不佳的主要因素[7]。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愈率比较低,病情易复发,延长治疗周期, 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对其药物使用、患者精神状况均具有较高要求,疾病复发极易加重其原发疾病症状,是导致患者出现自杀倾向的主要因素,严重危害患者精神状况;已逐渐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受到临床学者广泛关注[8,9]。
临床针对精神分裂症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由于患者疾病症状不稳定,患者药物使用依从性较差,且药物服用若没有得到有效监管,极易出现用药错误等情况,严重危害患者机体安全;且因药物治疗依赖性较高,对患者治疗依从性、心理状况等均具有极高的要求, 长时间使用诱导药物不良反应率较高,均限制药物治疗效果,临床应用局限性较高[10]。物理疗法为临床新型治疗精神分裂手段,为当今学者推荐首要治疗方式;随着无抽搐休克疗法不断完善,其临床应用安全系数提高,通过对患者脑颞部进行短暂适量的脑刺激,从而改善患者精神症状,帮助患者改善认知功能,协调患者对环境及精神状况的调节能力[11,12]。课题数据结果显示,治疗前比对两组患者PANSS 量化评分,差异均衡,经假设校验无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NSS 量化评分均显著降低,差异假设校验表意义(P<0.05),比对两组治疗后PANSS 量化评分,研究组数值显著低于参照组数值,差异假设校验表意义(P<0.05);治疗前假设校验两组患者Seti、Se-ev、Pe-ev、Pe-ti、ABPM 等前瞻性记忆功能指标,差异均衡;治疗后,两组患者Se-ti、Se-ev、Pe-ev、Pe-ti、ABPM等前瞻性记忆功能指标均不同程度降低,研究组患者Se-ti、Se-ev、Pe-ev、Pe-ti、ABPM 等前瞻性记忆功能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Se-ti、Se-ev、Pe-ev 等指标显著低于参照组治疗后,差异假设校验表意义(P<0.05);前瞻性记忆功能作为机体主要认知功能,为日常生活规划的主要功能,若患者前瞻性记忆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导致患者生活功能减退;精神分裂症患者前瞻性记忆功能的逆转,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回归社会,加速患者治疗及预后转归趋势,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符合疾病治疗需求。
综上,于精神分裂症治疗中开展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利于改善患者前瞻性记忆功能,促使疾病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