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成菊
(吉林省辽源市东丰县医院,吉林 东丰)
脑梗塞是因脑部缺血缺氧导致的一种常见疾病类型,该疾病对患者中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都有较大威胁,具有较高的残疾率以及死亡率,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1]。偏瘫是脑梗塞常见的症状表现,由于偏瘫脑梗塞患者卧床时间较长,运动量少,加之疾病本身的影响,使得他们非常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这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使患者病情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也会影响预后效果,增加家庭对患者的照护负担[2-4]。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对偏瘫脑梗塞患者开展早期运用护理的方法和效果,以期更好地预防此类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
本研究从2017 年3 月至2019 年6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偏瘫脑梗塞患者中 随机选择70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编号为1-70号,分组如下:(1)研究组(双数号35 例患者)有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15 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5 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50岁,平均年龄为(64.26±2.37)岁;(2)对照组(单数号35 例患者)有男性患者21 例,女性患者14 例,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4 岁,年龄最小的患者为49 岁,平均年龄为(63.97±2.64)岁。两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差异均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符合均衡性对照研究要求。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性护理措施,如进行体位护理,让患者保持尽量舒适且正确的体位,进行日常生活护理,对患者开展心理护理等。在以上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开展早期运动护理,内容如下:(1)在患者脚跟部垫小枕垫,使患者保持小腿部处于悬空状态,角度为30°左右。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患者配合护理人员开展足部、踝部的屈伸运动、内翻运动等,每分钟运动频率为20 次左右[5]。(2)对患者实施肌肉按摩,由远到近依次按摩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每一侧肢体按摩时间保持在5min 左右。(3)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膝关节屈伸的被动运动,每分钟运动次数为20 次,重复进行25 次左右。(4)如果患者清醒,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如深呼吸10 次,踝关节内翻、外翻运动重复20 次,踝关节背屈、跖屈重复进行20次,然后进行腓肠肌、臀大肌、股二头肌等长收缩锻炼[6]。
(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血流平均速度情况。(3)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价。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工具使用SPSS18.0 软件,其中计量资
研究组中有1 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86%,对照组中有6 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14%,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更低。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平均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这两项指标水平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股静脉血液流速对比[/(m/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股静脉血液流速对比[/(m/s)]
组别 例数(n) 股静脉血流峰速度 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 35 24.1±4.9 54.7±7.1 14.7±3.3 34.0±4.9对照组 35 24.3±5.0 42.6±6.0 14.9±3.6 26.0±3.8
进行护理前,研究组的NIHSS 评分为(11.02±1.93)分,对照组为(10.98±2.01)分,护理后研究组为(9.14±1.34)分,对照组为(9.97±1.50)分。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前后的NIHSS 评分均比较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长期卧床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且严重的并发症类型,其发生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静脉血流滞缓等因素有关[7]。对于偏瘫脑梗塞患者来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长期卧床、血管条件改变、缺少运动等,使得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而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但会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增加患者治疗时间,还可能使患者病情加重,影响患者安全。为此,积极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偏瘫脑梗塞患者开展早期运动护理,结果显示,该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且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显著提升。这说明早起运动护理在预防偏瘫脑梗塞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促进患者预后效果的提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