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环
老张在医院查脑CT 时,发现了腔隙性脑梗塞。这把他吓得不轻,连忙问医生自己是不是得了小型的脑梗塞,会不会瘫痪,要怎么办才好?
医生让老张不要过度担心,说腔隙性脑梗塞与真正的脑梗塞还是有区别的。治疗与否,主要看腔隙性脑梗塞是否出现了症状。
从字面意思上看,腔隙性脑梗塞好像是脑梗塞的一种。实际上,腔隙性脑梗塞只是一个影像学的概念,指发生在大脑深部直径15mm 以内的小梗塞。
CT 由于分辨率和成像原理的限制,凡是X 线通过低密度的组织都可能会呈现出“黑点”或“暗点”。腔隙性脑梗塞在CT 上就是“小黑点”,有时候CT 也会把组织间隙、血管间隙等结构或者病变误以为“腔隙性脑梗塞”。
所以,CT 查出腔隙性脑梗塞后,建议找一位有经验的神经科医师,结合临床检查结果进行咨询;有需要的话,进一步行颅脑核磁共振(MRI)检查,来判断到底是不是真的“腔隙性脑梗塞”。
年龄老化是腔隙性脑梗塞的主要因素。随着人体老化,动脉系统出现粥样硬化、退行性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些都是造成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
目前还有一种说法,是老化引起血管退行性改变及脑组织萎缩,导致脑组织间隙增大,在影像学检查时,会表现出类似小范围梗塞。
如果MRI也判断真的是“腔隙性脑梗塞”,而又没有中风的症状(如偏瘫、偏身麻木、言语不清等),则很可能是陈旧性的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塞。这在老年人群中相当常见(60岁以上约20%),提示实际上已经有过轻微中风了,只是病灶太小,或发生在神经功能不是很重要的区域,才没有明显的症状。
发现有腔隙性脑梗塞,需要进一步检查,看看有没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有没有抽烟、肥胖、少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有条件的还可以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或者无创动脉硬化检查,看看有没有动脉硬化的表现,如内中膜增厚、颈动脉斑块等。
如果没有发现上述危险因素,可以继续观察,定期健康体检,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暂时可以不用药。
大部分腔隙性脑梗塞发生在大脑的非功能区,所以未出现症状,只在做脑CT 或是核磁检查后才发现。但有些患者的“腔梗”发生在功能区,就会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典型的症状就是单侧肢体的力量减弱,或是出现肢体麻木、说话含糊不清、喝水吃饭时出现呛咳等症状。
对于出现症状的“腔梗”,治疗方式等同于脑梗塞,需要使用他汀、阿司匹林进行预防性治疗,以预防复发。
脑梗塞的发生与“三高”慢性病、吸烟、肥胖等因素相关。如果发现这些危险因素,应在医生的建议下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可能控制危险因素。如有高血压病需要控制好血压,有糖尿病需控制好血糖,有高血脂控制好血脂。
如果存在多重危险因素,主治医生判断存在较高的中风或者冠心病风险,还要服用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等),或者他汀类降脂药。
总之,腔隙性脑梗塞与真正的脑梗塞既不一样,又有共同点。没有症状的“腔梗”只需要控制基础疾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避免酗酒,适当运动,多吃蔬菜等。但对于出现症状的“腔梗”,在治疗上则等同于脑梗塞,需要积极用药预防复发,同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