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宁
摘要:近年来,许多语文教师与教育专家都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法,尝试把研学旅行与语文学科相结合,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在研学旅行中,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设计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挖掘研学线路的学习点、落实研学流程的着力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点,通过丰富的成果和可视化的评价方式,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落实到位,为语文学科注入新鲜的活力。
关键词:研学旅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6年,教育部联合十一部委出台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纳入到中小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引起了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各方的关注,一线教师与教育专家不断尝试把研学旅行与具体的学科相结合。研学旅行也是学习之旅,是根据教育性和目的性来安排和规划的特色研学路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可见,语文课程更需要广阔的空间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研学旅行为语文学科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语文的课外教育与课内教育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研学旅行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是课外教育的形式,课内教育主要是指语文的课堂教学,这两者的结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精准设计,细化语文研学旅行准备工作
(一)确立教学设计依据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以语文学科为设计主体的研学旅行要求语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研学旅行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其主要依据要紧扣新课标要求和语文教材内容。
1.研读新课标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强调了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课程的培养目标等内容。其中,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由此可见,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对语文课程安排不能局限于学校课堂的常规安排,还要利用好研学行旅行这种开放的活动方式,在研学旅行中寻找语文教学的内容,同时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丰富语文教学的总体内涵。
2.解读教材内容
语文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按照学生发展特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来选择的,主要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体现了知识的人本化,二是体现了教材的生活化,三是体现了语文教材的动态化。统编语文教材与生活联系密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四篇课文是《古诗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加之习作《____即景》,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感受自然之美,四季的魅力、皓月之影跡,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自然美景,都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景象。语文教材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为主体,从内容选择、编排方式到练习设计都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可见,语文教材是确定研学旅行主题最直接的依据,研学旅行的开设应该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度与内容,协调安排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的活动。
语文教材的内容贴近生活与自然,就更需要教师恰当的教学设计来引领学生更好地感受这些灵动的事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整合的发展,语文教材不再是静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来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研学旅行不仅可以满足语文教材内容的这些变化,还可以让学生在自然中去感受最自然的“语文”,在生活中去理解最生活的“语文”。
(二)甄选研学旅行内容
研学旅行是语文课堂的延伸,学生通过研学旅行可以从课堂走到自然之中、社会之中,并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已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和身心发展程度又关系到研学旅行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具备的语文知识程度,特别是在预习研学旅行相关学习内容过程中,学生有哪些优点与不足;其次,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也就是学习的意愿、动机、精力等;最后,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现有的学习方法。教师了解了不同学生之间的差距,掌握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熟悉程度,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等客观条件,可以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年龄特征与知识容量的活动内容,有效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
实际上,小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足,他们的自学能力也较弱。因此,教师在选择研学旅行活动内容时还是要选择可引领学生以合作学习为主的课题。学生经历过几次研学旅行活动历练之后,最终帮助学生实现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发展自己语文素养的目的。所以,研学旅行的教学内容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融于社会现实,不求高、大、上,只要近、小、实。如去历史博物馆来一次《遨游汉字王国》之旅;去科技馆一起研究《太阳》和宇宙;走进自然博物馆做一场以《鲸》为主题的海洋生物现场习作大赛;还可以去鲁迅故里寻求《好的故事》,探寻鲁迅伟大的一生;倘若条件都不允许,那就来一次《四季之美》,共赏《月迹》的研学旅行。
(三)制定研学旅行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起点与归宿,语文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具体、可操作、易评价。教师可参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制定教学目标,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1.语言目标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最基础的素养,它是指学生经过语文课程的学习,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语文作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目标是基础目标。新课标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学生在研学旅行中,通过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探讨,可以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大胆交流并发展自己的语言,有效培养了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思维目标
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激发其想象力与创造潜能。语文教师除了要注重学生的语言发展与培养,更要关心学生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能力主要体现在综合性学习中,这就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语文教材内容观察自然、热爱生活、体验社区活动等来发展其思维能力。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对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在其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进行。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资料的关联性和差异性。
3.审美目标
特级教师杨培明认为语文课程具有审美属性的,语文课程博大精深,既有语词的质地,又有情感的温度;既有传统的积淀,又有时尚的附着;既有时间的沉积,又有空间的跨越;既有语言的形式,又有思想的内涵。审美鉴赏与创造一直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立足于广袤而深厚的中华大地上,在研学旅行中要求学生学会读自然之书、社会之书,教会学生用眼读、用心读,读出感情、读出内涵、读出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让阅读与写作产生和谐美,并在学生感受美之后,要求其创造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语言美。
4.文化目标
语文教学强调文化的同化、融合,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要繁衍新的健康文化,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长期培养才能落地生根。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字词句段,还必须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备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一样的文化视野,增强其文化自觉,提升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研学旅行中,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文化背景为学生讲授文化知识,此文化就由抽象概念变成具体现象,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化的内涵。
二、着眼“三点”,开展语文研学旅行实践
(一)挖掘研学线路的学习点
语文课程资源类型众多,教师要在开展研学旅行课程之前,充分了解研学旅行相关基地,综合学生学情、安全等因素,选择能够作为课堂补充的线路开展活动。研学旅行线路和目的地作为研学环境和任务载体,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够成为学生有效的学习任务,以方便学习活动的开展。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是置身于整个活动中的,学习任务不能脱离研学旅行活动的现实条件孤立开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研学旅行线路的时候聚焦学习内容和教学目的,对学习点有取舍、有选择。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四篇课文为《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单元主题是“走近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研学旅行的目的地可以选设在鲁迅故里——绍兴,鲁迅故里景区主要由鲁迅祖居、三味书屋、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等组成。可以说,每一个景区都是一个或多个学习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挖掘每一个学习点,通过研学旅行了解鲁迅伟大的一生,通过研学活动最终达成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即“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二)落实研学流程的着力点
研学旅行中,最难实施、最不好控制的就是落实研学流程这一环节。原则上,教师和学生在研学旅行的准备阶段就一定要细化整个活动流程,结合活动的时间安排,插入相应的学习内容,确定好各个研学活动的时间节点,使所研所学、所游所学在时空上最大限度的契合,让学习进程随学习场景的变换自然流畅地完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学,要求学生对学习内容要合理分配,遇到问题积极交流沟通;对研学内容要及时记录、拍照、思考,在途中要跟上教师的步伐和教学的节奏;对研学途中搜集的信息要进行及时整理汇总,自行记录整理研学报告。另外,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会涉及教材与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活动前学生做再充分的准备可能也会有缺失和遗漏,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使用移动网络设备随时进行资料查找和学习。
(三)落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点
语文研学旅行本质上是把课堂教学从室内迁移到室外,把方寸之大的文本教材变成了辽阔鲜活的动态教材。尽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略有调整,但教师关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并没有变。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应带领学生就研学旅行目的地的背景知识进行探索,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和生活经验畅所欲言,激励学生深入思考。教师要在研学过程中适当且及时地给予正确的评价与恰当的引导,并在活动过程中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写作能力等。
语文教学要想真正出成效,必须把教学触角深入到学生的思维领域,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在研学旅行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进行整体设计时,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和思考,激发学生通过语言的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教师的审美观、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次好的研学旅行应该是美的享受,教师和学生可以在活动中共同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文本中汉字的图画美、教材里诗歌的韵律美、古诗的格律美、散文的意境美、人物传记的人性美……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示它独有的美轮美奂之魅力。教师要借助研学旅行的契机从自身做起,充分发挥研学旅行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最终归宿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博采众长,理解借鉴各民族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通过直接体验丰富的文化知识,可以培养其对家国的深厚情感;通过适时吟诵古诗词名篇,可以感受文人骚客在千百年前年洒脱豪放的诗歌意蕴;通过祖国大好河山的洗礼,可以感受生活之美好,国家之强大……多种方式相结合对学生展开文化教育,利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并能促使学生在吸收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之后,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多元评价,创设可视化展示平台
研学旅行实践阶段结束,并不是整个活动的完结。研学活动的总结阶段是非常重要的课程学习环节,这也是很多活动组织者容易忽视和轻视的阶段。总结阶段主要内容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成绩的认定等。教师可以参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新课标的相关内容,坚持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等原则。研学旅行活动评价是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核心素养等重要内容,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核心素养持续发展为目的来设计与实施研学旅行活动评价。
(一)评价过程具体化
研学旅行评价的首要功能是让学生及时获得学习过程的反馈,以改进后续活动。教师可以借助《研学旅行手册》中设置的内容,对学生的研学进行过程性评价。教师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积累的资料、完成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挖掘其背后蕴藏的学生思想、创意和体验,杜绝对学生的作品随意打分和简单排名等功利主义做法。教师要通过观察,从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对学生的行为作评价。
对于教师来说,评价内容越具体工作量就越繁重。教师可以在研学旅行准备阶段就把評价标准细目表呈现在《研学旅行手册》中,根据新课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及研学旅行的活动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进行分项设计。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能根据评价表有的放矢的开展学习活动;活动结束后,学生再结合自评、他评、师评等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就能大大减少总结阶段教师的工作强度,也为最后的可视化成果提供了考核分数来源。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研学旅行结束之后,学生会有很多想法和感悟,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自己在研学旅行中的所感所想写下来,好的故事讲出来,拍摄的美景展出来。教师应把握好活动时效性,激励学生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语言交流或写作的方式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撰写研学旅行的研究报告,回顾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不足,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为今后的习作铺垫。教师还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汇报,如展照片、写文章、做演讲、开班会、讲故事等,不仅让研学活动有始有终,更能在总结阶段有新知识的生成、有情感的再升华。所有总结阶段的活动教师都可以制定量化分数,为最后的可视化图形评价做准备。
(三)学习成果可视化
考虑到语文研学旅行活动的主题离不开书本,在设计可视化评价活动成果的时候,笔者选择了“成功阶梯”的评价方式,根据学生活动成果展示方式的得分,利用可视化图形进行量化,图例(如图1所示)中将世界藏书量最大的十座图书馆的藏书数量作为得分坐标。学生根据前一个环节指定的量化分数得分总和,标记自己在“成功阶梯”的所处位置,以攀登阶梯的具象方式去量化评价,一改数据评价的枯燥与呆板,学生兴致盎然地将自己的活动展示成果作为活动评价,既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又可以看到研学旅行中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可以让评价有温度、让总结有乐趣、让活动有意义,研学旅行可以赢得学生的喜爱。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已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研学旅行可以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到具体的语文教育活动中,这不仅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建设开放、活力的语文课程。研学旅行的课外学习模式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也将成为学校各学科的辅助性教学方式,为语文教学助力,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唐晓勇.研学旅行:让学习与真实场景深度连接[J].中小学管理,2019(7).
[3]李春花.品泉州风土人情,体验别样语文学习——基于地方资源开展的小学语文研学旅行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19(16).
[4]李丽.基于研学旅行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9.
[5]殷虹刚.研学旅行视域下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思考和尝试——以“我说山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例[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0).
(责任编辑:孙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