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日益多元,学校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要学生在当前节奏极快的时代背景下拥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得有一个全面健康发展的系统,不仅需要在教育阶段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教学培训力度,还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升对学生的人格培育水平,促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其在今后的人生发展道路上能产生和传达正面的社会效益,避免发生损害社会利益及他人利益、伤害他人人身安全以及贬低他人自尊等行为。孔子思想具有十分深义的内涵,包括仁爱、内省、君子人格等多项内容,对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具有内在涵养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孔子思想对人格化育作用做出解析,以期对学生的人格完善找到一种相对合理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孔子思想 人格培养 化育作用
时代发展进步,变革迅速,从世界整体来看,各国政治与经济不断发展,文化日益多元化,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各国竞争更加激烈。所以目前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完善人格的培养,帮助存有人格缺陷的学生回归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人格的正确认识程度,明确意识到拥有正确人格对个人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对于人格培育来说,需要了解什么是人格、人格分为哪些类别、人格存在缺陷的表现、目前现有的人格培养方法等,才能体现人格培育的实效。我国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已经缺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正在适应着西方的话语体系和价值观念,但是,这种观念的冲击与我国基础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很不匹配,亟须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找寻在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适合中国人本身的独特人格特点。孔子思想是最早出现并具备系统化人格思想,具有丰富的人格思想内涵,如重义轻利、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等人格教育内容,而这些丰富的人格思想内容对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具备重要借鉴作用与研究价值。
一、人格的一般性认识
无论是在受教育阶段,还是社会工作阶段,人都不离开日常的人际交往。健康的人格需要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共情能力、处理能力,不仅能够做到尊重他人、正确处理人际问题,还能达到与人交往友善理智,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完善的知识体系对人格的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能够对基本的常识和专业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其认知和运用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同时,还必须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诚实、平等、友爱待人,除此之外,还需具有社会的公德,即具有公心,除了摄取的能力,还得具备付出的能力和情怀。要明白,其实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学生来而言不仅需要拥有正确的理想信念,还需要不断将个人理想靠近社会理想,用自身的力量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最大贡献,这是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另外,还应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个人发展过程中,人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家庭、个人情感、生活压力等,这种因素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伤害和影响,易引发不良心理情绪和问题,所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有能力对抗压力和不满,有能力化解对环境的不适。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对身心健康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人格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理想不明确、信念不坚定
在个体人生发展过程中,理想信念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就是所说的“立志”。孔子“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志向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重要,王阳明在贵州文明书院的讲学以“立志”为第一要务。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理想确实是当前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具体表现。“为学由人”,而非“为学由己”,被家长被动地推动学习,不知道、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这样是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的。这样树立起来的理想也是很狭隘和自私的个人主义理想。
2.社会责任感淡薄
学生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具备社会责任感,对国内外时事新闻及时关注了解,明确知晓国家政策,关怀国家未来和发展前途。但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还是很淡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躲在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不关心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问题,自己的学习和发展倒是还不错,但是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中会体现为“精致的利己主义”,中国向来有家国的情怀和传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些都是舍身为国、报效国家的典范。如果学生都没有家国的情怀,没有公共空间的意识,这样的教育还是不成功的,人格还是不完善的。
3.行为缺乏“礼”的指导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文明礼仪之邦,“不学礼,无以立”。现在的中学、大学,在上课的时候很少在老师进教室的时候全体起立了,学生在教师还没有下课的时候,可以随意在教室走动,出门也不知道打招呼,下课后也是各行其是,不知道感谢老师辛苦的教导。这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中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向来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对于教师的尊重体现了对于德行和知识的尊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现在失“礼”,首先是在课堂上,只有重建课堂秩序,在社会中才會有规矩意识,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这是规律,也是规则。知书达礼、为人有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前提。知节守礼,不仅帮助学生树立良好形象、自我调节行为举止,还有助于促进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相处更加和谐融洽。讲礼貌、知礼仪具体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学生们应以此督促自己人格的不断完善。
三、孔子人格思想的基本内容
1.仁爱精神
孔子思想中“仁”是核心内容,主要是指“仁者爱人”。具体所指的是每一个人都应正确意识到爱人的真正意义,树立正确的爱人意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还需要学会理解他人和为他人考虑。在孔子的“仁”思想中,所指的“爱人”并不指特定的某一类人,而是全部人,但同时在关爱的同时也需要根据他人与自身的关系划分相应的关爱等级。“仁者,人也,亲亲为大”这句话指在爱人的过程中应首先爱护自己的亲人,在懂得爱亲人、学会爱亲人的基础上再去关爱其他人,进而达到“泛爱众而亲仁”的效果。孔子还提出爱人的相关原则,即恭、宽、信、敏、惠,主要是说在与人相处时,需要对人恭敬、宽容、与人诚实守信、做事行动敏捷,同时持有一颗恩惠待人的心。除此,孔子认为仁爱精神中还需要做到“恕”,其中类似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一句表示如果自己不希望得到此般对待,同样的自己也不应如此对待他人,后一句表示自身在发展谋生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别人的处境,不应因自身的欲望而忽略他人。
2.尊礼与克己复礼
对于尊礼来说,一方面表示管理者在治理国家时需要做到依礼行事,另一方面则是个人在处理人际问题时需要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处事讲究合礼。而对于克己复礼来说,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都会对不同的事物存有不同的欲望,孔子思想中的克己复礼主要指的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克制自身的欲望,学会约束自身,达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最终目的。
四、孔子关于人格的思想对于学生思想的化育
1.借鉴君子人格,培育学生良好人格品质
君子人格在孔子设定多个理想人格体系中处于基础的层面,具有大众化特征。君子,在《论语》中,不是指具体的个人,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原则,孔子往往与学生的交往中是随性点发,因材施教。大概是指品德层面有较高人格品质的人。借鉴君子人格,有助于实现学生人格培养基礎目标,学生具备良好人格品质。在学生身上具体表现为勤奋好学、激发自身潜力,促进其各种能力提高;处人遇事谦逊有礼、言行规范;敢于拼搏、奋发向上,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健康向上;关心国家前途命运,关注时政新闻和国家政策,增强社会责任感。
2.借鉴贤人人格,培养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贤人人格在孔子设定的理想人格体系中处于中间的层面,要求个体不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更要忧患民生,参与政治,为国家发展建设贡献力量。在新的形势下,学校需要持续推进思想理论武装和思想理论创新工作,思想和信念是一个人行为的原发动力,只有培养了坚定的信念和信仰,才有更多的学生愿意真正的以自己的所学来爱国、建国和强国,才有愿意为国家和社会付出的决心。
3.培育方法借鉴
首先是因材施教。孔子首创私学,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性格、智力等方面都不相同,为了让每个人平等地接受教育,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并一直传承沿用至今。因材施教要求老师必须关注、重视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特点,设定不同教育目标和选择不同教育内容,因人而异开展教学工作。孔子说过:“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他认为人的智力都不相同,分为上、中、下,所以老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一定要选择最合适的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所学知识。同时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制定学习计划,如有的学生性格急躁、勇敢豪气,提问老师:“每学一个道理都要付诸行动吗?”孔子回答:“你上有父兄,怎能行动呢?”依照此方法平静性格急躁的学生,使其遇事沉着冷静。又或是性格沉稳,安于现状,缺乏积极上进的学生也提出上述相同问题,这时老师的回答就要改变,变成:“听到了,就去行动吧。”学生听取老师意见逐渐形成敢于行动、积极上进的精神。当然,当今学生人格培育也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有效结合广泛性要求和个性化要求,促进每位学生人格的完善。
其次是采用圣人圣言进行教化。榜样示范要求教师在进行人格培育是选择一些学生熟知、社会闻名的道德楷模,或以身边人格较为完善的学生为例,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学生在榜样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规范行为,完善自身人格。孔子理想人格中的君子、贤人等都具备众多良好品行修养,这些都对他们的后代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示范教育方法在学生人格培养中的使用,不仅完善学生人格目标,还提高学生对理想人格的正确认知,知道理想人格并不是空中楼阁,这样一来,学生更加脚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法完善自身人格,促进人格健康。
五、孔子思想对人格化育的作用
孔子关于教学的理论首先有利于学生树立道德性的价值观。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不良思想流入校园中,加之很多学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共同作用下使得很多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一定的偏差,引发很多不良事件和严重后果。而引入孔子思想中的仁爱精神,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和诚实待人。
另外,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主体性。在教育阶段引入孔子思想,不仅能够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道德的多方面内容和道德的基本概念,还能在不断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修养,了解孔子思想中的立志、内省、克己等内容,进而有效完善自身人格,提高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完善自我、规范自我和约束自我,拥有勇于进取的态度。还有,在孔子思想的君子人格相关内容中所提到意志坚强,孔子更推崇每一个人都应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学生通过学习孔子思想,能够更加全面具体地了解到君子人格所持有的特点,有助于学生今后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联想到孔子思想所表达的深刻意义,进而敢于直面困难,勇于前进,最后,增强社会责任感。孔子认为个体应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意识。目前很多学生除了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和相关实践作业外,很少将关注点放在新闻和社会事件上,使得社会责任感急剧下降,这种情况下并不利于学生实现健康人格。而在教育阶段有效借鉴孔子思想,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关注社会,对提升自我价值、完善自我人格、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性,进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知行本为一体。知行本来就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所以在意识到的时候即是行动了。另外,还需要明确教育目标。在教育阶段积极引入孔子思想中的仁爱精神,帮助学生之间进一步合理构建相互关爱、理解、信任、宽容的人际关系,了解仁爱精神的真正内容,形成良好的品质。最后,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应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教育过程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促使学生能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孔子的“仁”学思想是一个由内而外,下学而上达的思想体系。体现为“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塑造的理想人格是成为“君子”“贤人”“圣人”。修养的方法是“日三省乎己”。孔子的人格修养理论注重由内而外的道德的表达和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反复的实践,把道德的信仰贯彻到“行”的每一个环节,那么这种“渐修”的人格修养方式所呈现出来的人格,必是一个内外统一、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统一性人格。这也是求索的理想人格。
参考文献:
[1] 廖申白《德性的“主体性”与“普遍性”—基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一种探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 李景林《正德性与兴礼乐—孔子正名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方法学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 孙兴徹、林海顺《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观比较—关于“善”的根据与实践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
[4] 李若晖《以“尊卑”代“尊尊”—汉代儒学政制平议》,《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刘晓婷,1980年生,女,汉族,哲学博士,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