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苹
摘 要:近几年,整本书阅读逐渐进入了语文教学。早在1941年,叶圣陶先生就提出“把读整本书做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圣陶先生第一次提出要阅读整本书。可见,整本书阅读并非新事物,且其积极意义也早就获得认可。然而,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开展在高中阶段仍然是存在难度的,它需要教师专业阅读的引领。本文就谈一談教师专业阅读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作用。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 引领 交流
教师要率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阅读,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做出榜样,阅读中时刻存着指导引领学生之心。所谓榜样先行,就是在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先对文本开展阅读,以此引领学生的选择,提聚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总须让他们乐于接受。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先进行整本阅读,选择精彩的、容易引起共鸣的篇目,印刷分享给大家,令学生产生阅读正本的欲望,为顺利开展整本书阅读打好基础。
一、教师率先阅读,催生阅读兴趣
例如我们班开展了《红楼梦》整本阅读,我的先期引领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因为教学需要重读这本书,不少学生心生向往,围观之余,多有询问。我趁此把宝黛爱情故事和贾府起落的情节稍作透露,学生便更加有兴趣,充满了一探究竟的渴望。然后我选取了《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一经典的篇章印给大家阅读,加之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文本的内容可谓深深吸引的同学,最终我们把《红楼梦》确定为本学期整本阅读的书目。我觉得这与我有意地引领是分不
开的。
二、组织交流活动,深化文本理解
对文本缺乏整体性的把握,缺乏深入的思考,这是学生面对的主要问题,做过专业阅读的教师可以做如下引领。
第一,阅读之前,预先设定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深入对文本的理解。专业阅读使得教师先于学生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对文本思想的领悟一般也比学生更深入。所以,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预设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关注细节,关注故事情节或表象之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进而引导他们去思考社会与人生、性格与命运,思考文本对自己的启迪等等。让学生从关注故事到关注人生哲理,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从一些模糊朦胧的感知到清晰、明确的认知。
我们在读《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时候,预设的问题是:凤姐和平儿谈贾府的经济支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预设这一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关注贾府的奢侈生活以及社会背景的复杂,同时借凤姐之口道出贾府“出去的多,进来的少”的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预测到贾府溃败的结局。这一情节安排或许并不是学生的兴趣所在,也是容易被学生忽略的,但正是这一问题,把学生关注的目光从众多人物生活本身引向贾府经济状况和社会复杂性的思考,把对文本的把握放到全篇的格局中,很好地把文本的思考推向了深入。
第二,阅读过程中,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和困惑。教师既是组织者,同时也可以是疑难问题的点拨者,在研究讨论中,在对问题的思辨中加深理解,提升认识。教师的专业阅读与学生的整本阅读统一起来,可以定期交流阅读心得,进行思维碰撞,教师可适时、适度地点拨,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会对某些问题生成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够定期举办一些交流会,阐发对某些问题的独特理解,在交流中得到思维的提升,必定会使学生在文本理解上获得更深刻的认识。交流过程中,如果师生观点相同,那么学生将会获得认可与肯定,这无疑会得到一种无形的激励,促使他们更加乐于思考,使整本书阅读进行得更顺利。
在一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交流会上,一名同学提出:第五十五回中,探春为什么口口声声称赵姨娘为生母,却不承认赵国基是其舅舅?我称赞了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也给出了不同答案。有的同学说,按照当时的规矩,嫡母才为母,赵姨娘只是姨娘,那么,说赵国基不是她舅舅也没什么不对;也有同学说,赵姨娘在贾府口碑不好,下人都瞧不起,探春恨赵姨娘平时做事不尊重,所以顺带也就不肯承认与她兄弟的关系。我觉得学生说得有一定道理,但好像还是不是那么准确、透彻。于是分别进行了这样的引导:按照当时的“规矩”,这种规矩体现了封建时代一种什么社会关系?探春恨赵姨娘这种自己不尊重的做法,与她自身性格和庶出的身份有关系吗?一番思考、讨论之后,同学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嫡母为母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伦理关系,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反而不受社会认可,所以认为赵国基不是她舅舅也有道理。探春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敢说敢为,办事练达,然而其庶出的身份又使得她自尊心极强。探春对自己庶出的身份是很在意的。在小说中她有意疏远赵姨娘,赵姨娘平时不争气、“不尊重”,在贾府口碑不好,被人瞧不起,探春恨的正是这种不尊重、不识大体导致被人轻贱的做法,如今赵姨娘又依仗探春管家想要破坏规矩,多要银两,更让探春恨之不已。不承认与姨娘的兄弟的关系更是这种要强的性格使然。我的点拨、引导让学生关注了当时的社会伦理状况,又关注到探春这个贾府的庶女复杂的人物性格。
第三,整本书阅读之后,引导学生将阅读中交流、反思形成的观点整理成文字,已形成文字的要重新梳理、整合,形成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写成或长或短的读后感,甚至小论文。教师可以就学生所写文章再次提出意见,或帮助修改等。我们班在《红楼梦》整本阅读之后,同学们就已经记写了不少的个人见解,只是零零碎碎,不系统。后来我们让大家重新整理、思考,写成文字。我们从中选出十几篇,张贴在班级“读书心得交流”墙上。同学们都大受鼓舞!
当然,教师不是全知全能,理解问题也可能存在偏差,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保护好学生阅读和思考的积极性。
总之,教师想要学生做好整本书阅读,就必须做好自己的专业阅读。教师必须自我成长,才能让自己的学生成长。当然,我们也发现,教师的专业阅读激发了学生整本阅读的兴趣,教师预设问题引领了学生深入思考,在师生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中,教师的点拨也促使学生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加深了思维的深度。
参考文献:
[1] 孙晓雪《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初探》,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2] 郑文萃《阅读支架在高中整本书阅读中的应用研究》,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3] 杜奕蕊《跨媒介“听书”在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广州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