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海仙
【摘要】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数学教学的理念随之发生了转变,各种教学的创新与改革均围绕着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而进行。文章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了系统阐述。
【关键词】自主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数学思维
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是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自主性学习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学习能力,并对培养学生质疑、释疑能力具有积极意义。随着新课改推进,小学数学教学的理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但仍有个别数学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之法传授数学知识,以此来应对各种考试。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也无法在日常教学中实现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一些小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自主探究能力低下的现象。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供一些参考。
一、创设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对未知知识、现象进行自主探究,有助于激发发散思维、独立创新意识,对于提高质疑和释疑能力均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敬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活跃程度,进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如在“认识人民币”(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教学时,教师可先进行认识人民币(元、角、分、10元、50元、100元)的教学,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情境教学:一组学生扮演营业员,一组学生扮演顾客,通过模拟、还原现实超市购物场景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实际运用人民币来强化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对提高学生加、减法运算能力也有积极作用。类似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学,既活跃了教学与学习氛围,也培养、锻炼了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的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又如在“长度单位”教学时,小学生对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的理解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师可以准备一把长尺,再找出一名同学,先用“米”来量他的身高;当学生都掌握“米”的概念时,再适时导入“厘米”的概念,让学生用“厘米”再测量身高;进而适时、巧妙地引入米与厘米的换算;在进行“分米”教学时,教师仍以量身高为例进行讲解,也引入分米与米、分米与厘米的换算等。教师通过这样的导入式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培养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自主探究意识,使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融会贯通训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多具片面性、狭隘性,往往对很多数学知识与问题的认识仅仅停留于表面;尤其是对一些典型的应用题理解较深,但是题型略有变化时,学生往往又无从下手。这也是困扰小学数学教师的一个难点问题。数学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可以拿出某一典型的应用题题型进行精讲、深讲,随后再引导学生试着去进行融会贯通的训练;并通过融会贯通、一题多解的训练来实现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可以对某一应用题进行多解训练:“以前,王红同学每分钟打20个字,打完一篇文章需要40分钟;现在王红同学的打字速度提高了,每分钟可以打40个字,打完同一篇文章,她一共需要多少分钟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很快地回答出来。教师可以在此题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将已知条件加以更改而变成相似的数学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例如“现在王红同学每分钟打字速度比以前快了20个字”“现在的打字速度是以前的2倍”等等。随即,教师让学生对所提出的条件进行一一解答。这样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如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学生往往对体积的理解多停留于正方体、圆柱体,此时他们对会圆锥体体积的学习产生一种畏惧感。教师则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演示——通过flash动画来演示圆柱被削成圆锥的情形:高为30cm、底面直径20cm的圆柱木料被逐渐削成圆锥(底面上画出两条直径用来确定圆心,即圆锥的顶点;再从顶点往下底面逐渐去除,形成圆锥)。在学生观看完动画之后,教师适时地组织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将准备好的圆锥体教学模型发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测量,测量底面直径与圆锥的高;再让学生结合公式进行体积计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际测量的公式()来计算。学生在动画播放、实际测量过程中,学习兴趣不断被激发,并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三、强化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也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基础。发散思维训练可以有效改变学生原有的定向思维习惯,使之能够从多角度去考虑、探究问题,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发散思维训练来实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教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时,需侧重对学生思维求异性的训练,使之逐渐学会利用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与探究。
如在进行“四则运算”教学时,教学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内在联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法与乘法之间是转换关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实例进行四则运算内在联系的发散思维训练:“81和162,分别可以连续减多少个9?”学生会很自然地采用“减法”来进行计算。教师可以加以引导——采用除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找出减法与除法间的关系。通过发散思维与求异训练来提高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对全面改变学生原有定向思维、激发其发散思维意识、提高其自主探究能力具有积极有作用,同时能够避免学生看待数学问题时的片面性和孤立性。
另外,数学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分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些数学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尝试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不断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学会如何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既是数学新课标的要求,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師应通过创设学习氛围、融会贯通的训练、强化发散思维训练等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开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中均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知识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与探究,这对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王建强.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探寻[J] .学周刊,2016(25):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