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莎莉
摘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其中偷窃行为比较常见,也是较难处理的一类。文章对一次偷窃行为的案例进行分析处理并提出具体辅导策略及反思案例。笔者认为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是简单地对犯错学生施以惩罚性的教育,而是通过婉转且能维护学生自尊的方式,引导学生承认错误。班主任应该严肃地指出学生错误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及时提出警醒,还要争取家长的配合,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沟通。
关键词:中学生;错误行为;案例分析;辅导策略
社会环境隐藏着各种不良影响,这些对青少年来说是考验。学校及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不良影响带来的冲击,使心理疾病正趋于低龄化。有的学生因为抵挡不住诱惑,出现偷窃行为,面对此类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传统的“清查”方式,也可以采用更高明、更有艺术的手法处理事件。
一、案例简述
有次,笔者班上的一个学生丢了一部手机。在班会课上,笔者强烈要求严查盗窃者,这时,许多学生想当然地把矛头指向了班上的某学生,并以体育委员为首自发地组织破案小组,搜集证据。笔者找来班干部,首先肯定了他们的优点,同时提醒他们做事要冷静,并交给他们一个任务:这件事怎样处理效果最好,每一个班干部提出方案,然后交给笔者。
在上课之前,笔者找来所有班干部商量,最后决定采取一个方案。笔者站上讲台时,先告诉学生:一位同学“拿”了别人的一部手机,我们现在就给他一次还手机的机会。同学们不要胡乱猜疑,老师相信他会还回手机的。后来,笔者要求每一个学生离开教室,并且把教室的窗帘拉下来,然后一个个单独进教室,让“拿”别人东西的同学悄悄地把东西放回去。当全班学生再次回到教室时,丢手机的学生惊喜地发现他的手机就在抽屉里。
从“拿”到“还”,这表现出那个学生心灵深处极为宝贵的认错意识。笔者立即在全班学生面前肯定这位学生的做法。这件事让高尚的道德观念渗透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二、案例分析
青少年这种不良行为与社会上的盗窃行为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分析产生这种偷窃行为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个人因素,另一类是环境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的主要成因:
1.占有欲
青少年尚处于未成年阶段,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见到心爱之物便下意识地想据为己有,但因自己无经济来源,所以“拿”走他人之物便成了最快获取物品的方式。此类事情一旦发生,如果不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则会让他们产生侥幸心理。如一再尝试偷窃且屡屡得手,会让学生存在一种“成就感”,长此以往会逐步演变成盗窃行为。
2.攀比心理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学生而言,他们想得到的学习用具或其他物品或许停留在幻想中。当身边同学或伙伴拥有其所缺乏的物品时,他们就很容易做出偷窃行为,以此来填补心里的缺口。
3.捉弄或报复心理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思想不成熟,稚气未脱。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特别爱玩也爱开玩笑,较少考虑后果。在笔者所经历的学生偷窃事件中,有部分的起因并非学生对物品起了贪念,而是因为同学之间在相处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摩擦,无处发泄,当遇到合适的时机便会爆发。有的学生不仅将物品偷走,还有意破坏甚至丢弃。
(二)环境因素
除了上述个人因素外,环境因素作为外因,也有可能导致偷窃行为的发生。环境因素可分为:
1.家庭因素
(1)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半是家中老人,监管能力有限。单亲家庭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孩子心理失衡。
(2)父母都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教,致使孩子与社会不良人员结识,沾染不良习气。
(3)家教严苛,对零用钱的管制较严格,使孩子无法满足物质欲望而有了偷窃的想法。
(4)父母本身就有偷窃的习惯,长期的耳濡目染,孩子也沾染上了这种不良习惯。
2.学校因素
(1)学生本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滞后,在学业方面无法获得成就感。
(2)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过于教条,对法律常识教育的力度不够,致使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3)校内有类似表现的学生进行引诱,相互模仿。
3.社会因素
(1)不良的社会风气颠倒价值观,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影响较大。
(2)各类报刊、书籍及影视作品对于盗窃行为的描写,不良信息以及游戏等的侵害,都无形中给未成年人提供了模仿的范本。
(3)结交社会不良分子,追求刺激,享受偷窃得手后带来的成功感。
三、辅导策略
教师在处理学生德育问题时,像处理类似本案例中的“偷盗”事件,属于较为棘手的事情,如处理不当,后果很严重,因此对教师的教育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对症下药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中指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是简单地对其施以惩罚的教育,而是通过婉转且能维护他自尊的方式,引导学生承认错误。我们要相信:宽容与信任比严肃与惩罚更有力量。若教师当时过于冲动,稍有不慎,学生很可能会怀恨在心,更甚者会走向极端。
(二)宽容不等于纵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所犯错误的严重性
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感情丰富,内心极为敏感,心理上较脆弱,但他們又渴望得到尊重与认可。班主任工作要做细,对学生要做到“三心”,即爱心、关心、耐心。当我们拥有爱心时,就会深入学生心灵,仔细地研究他们的所思所想,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关心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学习上的疑惑、生活中的困难,多了解并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教师要给“违纪”学生更多的耐心,让他们感受到爱与和善,从根源上遏止不良行为。因为这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诚恳的态度和爱护的真情,进而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在学生承认错误后,班主任应该严肃地指出学生错误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及时提出警醒。
(三)及时与家长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其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位学生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与其家庭情况有很大关系。班主任应该意识到联合家长的力量,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并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配合教师共同教育孩子。
四、案例反思
通过此案例,笔者认为班主任首先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角色,不应该急于做出道德上的判断,不要把这一问题严重化、扩大化。只要找对教育策略,便能纠正学生这一错误行为。同时,要注意在处理该类事件过程中,切忌随意使用“偷”字,笔者认为用“拿”会更妥当。
教师要本着尊重学生的人格、体谅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的态度,帮助学生顺利走出人生成长路程中的小小岔道。笔者坚信:学生做过什么并不代表以后必然会成为什么,这只是成长过程中少有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