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激趣教学之我见

2020-05-13 14:02卫三莲
读写算 2020年2期
关键词:点拨激发学习

卫三莲

摘 要 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同时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里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作用。它还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其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设数学教学情景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数学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数学;激发;兴趣;点拨;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H792,C931.1,A,O433.2,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2-0089-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感兴趣的事物会使学生乐此不彼、全心投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知结构中,才有可能成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识。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主体性,积极性的发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动力,从而推动学生主动地学习,寻求知识、解答问题,以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就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做法。

一、新课引入,适时激趣,快乐学习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使学生能够进行“再创造”活动、学到知识,首先就必须使他对课堂上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因此,笔者从课堂导入开始,每一节数学课就利用教材的特点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求知的强烈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的意义时,笔者用了一个日常生活例子做引入:“很多同学在生日那天都与父母或好朋友一起品尝过生日蛋糕。下面这道题也是有关吃蛋糕问题的题目,看看你会不会算。”接着,就出示例题:小新与爸爸妈妈一起吃一块蛋糕,每人吃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然后提出问题:这个蛋糕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人吃块就是几个,求3人一共吃多少块,也就是求什么?(3个)。帮助学生弄清题意后说:“看谁聪明,说出这题的解题方法?”学生审题,四人小组讨论,最后,小组汇报。课堂气氛热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块);(2)(块)。笔者肯定了他们的算法,同时让同学们给予掌声鼓励。然后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归纳出分数乘法的意義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得到成功的满足,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对学习充满信心的同时,带着积极探索新知的情绪去继续认真学习,驱动学生产生“我想学”的强烈欲望。又如,在教学《鸽巢原理》这节课内容时,课前,笔者先让四个调皮的男孩出来做抢桌子的游戏,并在教室设了三张凳子,说出游戏规则:四个同学围着凳子转,老师说停,全部要坐在凳子上。老师背向他们,每次停下后,老师没看他们,老师说:肯定有一张桌子上坐着两个人。同学们觉得老师很神,猜得很准,很厉害!这时候,老师就告诉学生:只要你们这节课认真听,也会这么厉害。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适当点拨,激发兴趣,排除障碍

数学知识是一环紧扣一环的,结构非常严谨,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新旧知识连接处进行适当点拨、搭桥,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促进知识的迁移,排除学生学习路上的障碍。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分数除法应用题时,为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减缓学习的坡度。笔者让学生先做准备题(复习题)。让学生说出题目的特点,教师摘录并板书: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这题其实是求单位“1”(75公顷)的是多少,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用什么方法计算?(乘法)。接着出示例1,拿例1与复习题作比较,并画出线段图。学生观察比较后揭示这题的特点: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已知部分量及其对应分率。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的等量关系。写出数量关系式:单位“1”的数量×分率=分率对应的数量(已知量);X×分率=分率对应的数量;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然后根据“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推导出另一个数量关系式。也就是用算术解法:已知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数量强调“量”与“率”要相对应。

通过层层点拨,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了知识迁移;也使学生正确理解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学生对分数乘除法的应用题解题就迎刃而解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际操作,诱发兴趣,发展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采用直观实物或幻灯图片等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而感到自豪,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到知识并转化成能力。例如,教学环形面积这一内容时,笔者先让学生课前拿纸画好两个大小不一的同心圆,不完全(留一些)剪出来。上课时,要学生拿出两个同心圆,并用笔点出两个圆的圆心(同一点)然后在环形部分涂上阴影。接着提出问题:求阴影部分(环形)面积,其实是求什么?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去内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能清晰的知道:其实就是外圆减去内圆面积后剩下部分的面积,也就是内外圆的面积差。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在电教平台通过课件演示一次,然后让学生拿着手上的实物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同时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环形面积:

通过动手操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透彻理解好环形面积的计算。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自学书中例题,质疑并强调指出:要求环形面积,必须要知道内外圆的半径,如果没有直接给出就要先求出所需条件再代入公式计算。

四、巧设练习,增强兴趣,形成能力

在练习设计中,笔者总是先让学生做一些基础题,让大部分学生都掌握后,再出一些提高性的拓展题。习题体现出阶梯性,让学生循序渐进,产生成功效应从而激发学生思提高维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形成学习能力,并不断变换练习的形式,激发兴趣,使学生乐学且学有成效。

五、巧设结尾,引发探究,激趣延伸

任教多年以来,笔者也注重每节课的结尾,但不是千篇一律的只是总结性结尾,而是根据数学课学科内容特点分别采用以下几种结尾法:(一)总结结尾法。总结就是对一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技能技巧,用提纲、表格或图示等方法概括总结,强调要点,使学生对整堂课有完整清晰的印象;(二)呼应结尾法。呼应就是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前呼后应,使学生豁然开朗;(三)启导结尾法。启导,即启发和指导,就是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对作业的解题格式、完成时间提出要求,对有一定难度的作业,给予一定的启发,对新课的预习提出要求并给予指导等。(四)设疑结尾法。设疑,就是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问题是下一节课要探讨的,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五)伏笔结尾法。伏笔,就是在讲完旧知识后留一个“尾巴”,是学生感到意犹未尽,以引起他们探讨“未尽”(新知识)的好奇心,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笔者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诱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治学之道给予学生启迪。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猜你喜欢
点拨激发学习
有关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探讨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