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路径,应依托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新媒体应用导向的激励机制设计,加强网络信息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互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积极培养大学生网络环境下媒介素养。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机遇挑战;提升路径
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形势不稳,我国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同时,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1]加快經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新机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带来新机遇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遇,抓住这些新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等院校需要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富有政治过硬、作风优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人才。[2]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合格人才保障的基础,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支撑。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机遇,但是也构成了新的挑战,深入分析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
一、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思想政治类课程的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中,政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全面考察考生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今世界政治与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全面性,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处于基础性、战略性的层次。[4]
但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问题。第一,在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下,就业率是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就业率的贡献不显著,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支持力度往往不足,[5]例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数量的配置,往往只需要满足基本的师生数量配置下限即可;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在高校中往往采用“上大课”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通常采用板书式的教学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高;第三,随着教育层次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育中占的比重和频率呈现出不断衰减的状态。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热爱祖国、对党忠诚、堪当重任以及诚实守信等特征:
第一,热爱祖国。爱国主义教育是指热爱祖国并愿意为之献身的思想情感,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以提倡艰苦奋斗、辛勤劳动,提倡各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分裂,强调民族团结、维护国家主权,推进社会进步、实现国家繁荣为核心内容。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支撑。
第二,对党忠诚。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我们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党忠诚,是对接班人的基本政治要求。对党忠诚,不仅仅是不反对党和人民,更是在党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得出、扛得起、顶的上、打得赢,在艰苦工作条件下不和党组织讲条件,严守党的纪律和政治规矩。
第三,堪当重任。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的站位,决定党的事业的高度;高层次人才干事的状态,决定了党的事业的状态。事业心源自于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只要有了强烈的事业心、有了良好的精神状态,没有办法可以找到办法,没有能力也能提高能力,落实也就有了内在动力和基本前提。只有大力选拔和培养堪当重任的干部,才能在工作中呈现出追求卓越的境界、迎难而上的担当、一抓到底的激情、常抓不懈的执着。
第四,诚实守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社会个体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中发挥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并直接决定了个体价值的实现程度,特别是在信用社会建设进程日益加速、各种社会失信现象屡现不止的社会现实下,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更加不容忽视,诚信教育的必要性日益急迫。在积极构建诚信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守信者将获得宝贵的个人财富和社会资源,反之,则必将为其失信行为付出巨大的成本。
三、新媒体及其主要特点分析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是联系信息发送主体和信息接收主体的桥梁。传统的媒体形式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衍生出新的媒体形式,这些新的媒体形式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例如,微信就是一种重要的新媒体传播媒介。微信支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据统计,微信已经覆盖中国 94% 以上的智能手机,用户覆盖 200 多个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新媒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新闻自主性、传播网络性以及趣味性和交互性等方面:[6]
第一,新闻自主性。在传统媒体模式下,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形式是新闻传播的媒介,也是新闻传播的源头,这种模式能够保证新闻信息的相对准确性和权威性;但是在新媒体下,任何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源,新闻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也难以保证。
第二,传播网络性。新媒体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的特点在于成员之间以网状的模式相互连接,因此,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信息以网络化的形式在成员之间交互传播,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相比传统媒体更加具有影响力。
第三,趣味和交互性。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形式新闻媒体而言,新媒体可以综合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新闻传播,因此更具有趣味性,同时,应用新媒体作为媒介,新闻传播主体与受体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和互动。
四、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机遇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能够实现移动学习、能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能够提高学习的交互性:
第一,新媒体能够实现移动学习。信息化时代,学习者呈现出学习过程“碎片化”和移动学习的需求。通过应用各种新媒体教育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实现移动教学和移动学习的目标。
第二,新媒体能够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教学的过程通常采用板书式的教学形式。应用新媒体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7]能够综合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辅助教学,提高学习的趣味性。
第三,新媒体能够提高学习的交互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学过程通常采用板书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应用新媒体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习的交互性。
五、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分析
新媒体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诸多机遇,但是,新媒体的发展也带来文化多元化、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以及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需要实施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第一,新媒体带来文化多元化。新媒体的便利性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信息来源,也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使得学校和教师在学生信息来源单级和信息评论“一言堂”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学生在接受高等思想政治教育所积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思想文化的同时,也必须同时面对各种不同文化理念的影响。又如,部分门户网站为了吸引受众关注发布虚假不实信息,部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互联网臆造和发布反华言论和信息,[8]有的网站甚至大力宣传黄色和暴力等低俗内容,这些不良信息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构成了严峻挑战,更需要学生通过自身良好的品德修养进行甄别和过滤。
第二,新媒体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智能手机媒体强大的娱乐性和网络接入性功能使其在应用过程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形成挑战:首先,学生在课堂玩弄手机进行聊天、浏览网页信息、阅读小说等已经成为高校中较为普遍现象,利用课堂学习时间玩弄手机本身使得教师授课的价值大打折扣;其次,不少学生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玩弄手机,长期如此极易造成学习视力的降低和精力不足,进而造成学习的低效率;再次,智能手机本身的推陈出新容易造成学生养成攀比之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享乐主义的思想;最后,有的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患上“手机依赖症”,一旦手机离身变出现不安、焦虑等心理和行为特征,长期发展下去极易引发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需要实施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网络本身提供了主体间自由交流的平台,任何网络接入主体都可以通过网络分享和评论其他网络主体针对某一舆情事件的观点,也可以将自己都某一事件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网络与其他主体进行分享和交流。网络环境下参与主体的身份信息的符号化导致了主体身份的匿名性,这种网络舆情表达的匿名性特征一方面促进网络主体能够真实表达其对特定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同时网络舆情表达的匿名性特征也可能导致主体在利益诉求方面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的言论,进而在更大范围造成影响并导致网络破坏性。
六、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网络信息化条件下大力加强新型媒介形式技术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应用是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应依托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新媒体应用导向的激励机制设计、加强网络信息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互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积极培养大学生网络环境下媒介素养:
1、依托新媒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通过应用各种新媒体教育工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实现移动教学和移动学习的目标。例如,贵州省充分利用自身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推出的“红色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就是一种“寓教于媒体、寓游于网络”的革命传统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媒体教育形式;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开展的手机报青少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我爱你,中国”、“我说家乡新变化”等爱国短信征集活动都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实践。
2、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院校应用新媒体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高层次的教师队伍。因此,高校应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强化新媒体教育重要性的教育,让高校教师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教育模式对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其次,加强高校教师新媒体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教师掌握新媒体的基本技术和技能;最后,教师应该掌握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网络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3、创新新媒体应用导向的激励机制设计
实践中,需要从两个层面建立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高等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将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纳入教育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從而形成高校主动将新媒体教学教育方法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机制;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将新媒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纳入教师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将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效性作为确定教师职能晋升和绩效的重要参考依据。
4、加强网络信息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联互通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教学过程通常采用板书式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而应用新媒体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提高学习的交互性。应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服务学生的执教理念,建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平台,提高教师对学生认知深度、行为特征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进一步优化和丰富网络信息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5、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积极培养大学生网络环境下媒介素养
网络环境下文化和价值观来源多极化以及高等教育作为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积极培养大学生网络环境下媒介素养,培养能够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出批判意见,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一方面,应通过学校与媒介专业人士的联合培养培育学生的媒介信息甄别能力,自主识别高价值信息;另一方面,应培育学生的信息传播责任意识,积极传播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和道德品味的媒介信息,自觉抵制庸俗和低俗的媒介信息,做到“不信谣、不传谣”,自觉同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信息和行为做斗争。
【参考文献】
[1] 史瑞琼.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手机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06.82-84.
[2] 何奕,任志祥.以“中国梦”为核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手机网络载体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4.01.65-66.
[3] 徐晓鹃,黄基鑫.运用校园手机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9.34-35.
[4] 宋春春.智能手机媒介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挑战和对策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2013.02.15-15.
[5] 武晓霞.试析手机媒体对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影响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4.07.64-65.
[6] 郭宏伟.“互联网+”高等教育环境下微课资源建设研究——以中医学专业系列微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04.141-145.
[7] 侯典芹.在“变”与“不变”中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新思路——兼论新课程体制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改革[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2.09-10.
[8] 魏宪朝.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有机统一——兼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核心内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6.97-103.
【作者简介】
赵世强(1963—)男,汉族,北京人,北京科技大學硕士研究生,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助研,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