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2020-05-13 14:38陈孙玉
教育界·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育对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陈孙玉

【摘要】很多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够全面,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与整体性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并且过分关注知识讲授、轻视精神内涵解释的情况也非常普遍。针对这些问题,文章试图利用初中历史课程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有效解决,并为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全面延伸提供保障。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策

总体来看,一个国家思想的根本还是其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在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某些层面上来说与我国的历史教学理念相契合,所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就需要渗透在历史教学中来开展,这不仅是对我国精神文明的传承,也是当今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引导学生在历史课程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利用科学、新颖的教学方式,开辟出一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渗透到历史课堂中的道路。

一、初中历史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

本文主要以人教版的初中历史教材举例。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渗透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时序规律,古代史中的内容从最初的文字演变开始,到古代的天文、立法以及医学成就方面,然后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而后有灿烂的隋唐文化,其中包括诗、画、乐、建筑以及书法,随后是著名的宋元文化,四大发明是当时较为灿烂的文化瑰宝。当然,时代特点比较鲜明的明清时期也达到了戏剧和古典小说的顶峰阶段[1]。除此之外,从近代历史中可以发现,书本中的大多数思想教育是围绕爱国精神这一主题展开,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人民面对强权不畏惧的救国、爱国精神。共产党人倡导的先进的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学生需要永远铭记的优秀文化精神。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牢牢围绕教材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让学生充分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当中,使其真正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初中历史课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历史学科是我国人文教学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在教育领域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历史教学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综合素养的提升。众所周知,历史学科具有较为显著的思想性和民族性,其主要目的在于发扬民族精神、稳定政治立场以及提升我国人民的整体道德素养。

一方面,历史教育工作者在相应的培育体系中就曾制定出了非常明确的历史教学目标,并在全面了解历史的基础上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来增强我国的民族自信心和整体的凝聚力。

另一方面,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象征,这种象征不仅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延伸,而且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史学資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有效进行。在此阶段,学生通过历史课程能够全面接触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论是其思想品质还是文学素养,都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其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学生可以自主进入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也可以说学生可以根据时代的不断变迁而调整自身的历史思考方向[2]。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仅会被充分激发出来,思想、眼界等也能得到进一步开拓。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顺应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思想修养和素质。

三、初中历史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1.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内化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就课堂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相应的探讨过程来看,从根本上也可以说成是价值观的引领过程,在此过程中如果能列举相应的例子,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印象[3]。例如,在讲解《南京条约》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将《南京条约》史料馆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其中详细介绍了一位为国家而牺牲的英雄人物郭络罗·海龄的事迹,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从多角度来探讨海龄存在的人生价值。在研究探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进一步联系我国的儒家文化,其中的核心就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和”字,而通过对海龄深入地分析可以发现,其正是这一精髓的验证,他在国家利益面前充分表现出了舍小家、顾大家的思想精神。由此,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观引领的功能就在无形之中渗透到了学生的心理层面,从而有效增强了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提高学生对史实的认识,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

由于学生对史实的理解程度比较有限,并且在了解过程中缺乏相关必要的引导,所以只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只能停留在文化的表面。针对这种情况,历史教师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在此,本文主要以历史中较为著名的南京“南唐二陵”为出发点,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历史中的渗透。

(1)深入探讨长期以来南京在称谓上的变化,以此来全面了解我国古代传统的取名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南京在古代时期所有的称谓,从中可以发现,南京的称谓有“建业、建康、金陵”等。通过对这些称谓以及背景的查找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城市的取名文化,一类是以地区的地理特点来命名,另一类是根据当时统治者的主观意愿或者相应的典故来命名,以此来向学生普及当时此地区的优秀文化。

(2)通过对南唐地理位置的分析,感悟到追求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夙愿。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对“五代十国”后期的形势以及相应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入的探究,从中可以发现,当时我国的分裂割据情况非常突出,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对国家统一的追求是中华民族古代人民共同的愿望。

(3)通过对相关古代书籍和诗词的研读,全面了解中华传统的史学和文学文化。梁启超曾经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明确提到了在我国的各种学问中,只有史学研究最为发达,世界各国的史学研究都无法与我国相媲美。因为历史学科中的价值观引领以及对相关常识的普及都需要有完善的史料作为根本,所以,要想加强对学生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就必须对相关的史实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在了解南唐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南唐拾遗记》《南唐二主词》等史料,使学生全面了解五代十国南唐的史学文化。

(4)增强学生的寻访体验,进一步巩固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具备完善的理论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通过实地寻访体验来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让学生亲临现场对实物进行感受,这样做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史学常识。

3.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当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来看,学生虽然会从课堂教学以及相关书籍中获得很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是从内化学生内心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的目的方面考虑,上述方法并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此,教师就需要不断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全面分析中学生现阶段的认知情况和心理特点,在日常教学中积极开展一些有助于传承文化的活动,以此来使学生深入体会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在讲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参加社会上的一些传统礼仪活动或者在校本课程中展示传统礼仪,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古代礼仪当中,全面感受到传统礼仪和节日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如此,教师在活动课上还可以积极开展“剪纸”艺术课程,让学生从艺术制作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向学生讲授古代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向学生传递古代劳动人民用心、精益求精以及创新、热爱生活等方面的精神,使学生通过对古代劳动人民精神的解析来增强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且从根本上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中基本和重要的内容,其并不是一时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长时间沉淀。中学阶段的教学目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從某种层面上来看是相契合的,尤其是在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笔者认为有责任、有义务切实做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工作。为此,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以及对史实的认知,另外还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才能为增强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王绍文.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39-40.

俞新三,马忠梅.初中历史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之我见[J].内蒙古教育,2019(29):81-82.

张小清.初中历史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法[J].北极光,2019(05):175-176.

猜你喜欢
教育对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浅谈留守学生的教育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状况及其对策
浅析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成因与教育对策
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就业状况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