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钢琴作品《邀舞》对古典乐派创作技法的突破

2020-05-13 14:38陈庆元
教育界·下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钢琴作品创作特点突破

陈庆元

【摘要】德国作曲家Carl Maria von Weber在1819年创作了钢琴曲作品《邀舞》(Aufforderung zum Tanze Op.65),后被法国浪漫乐派作曲家Berlioz改编成管弦乐曲,被广泛运用于芭蕾舞剧中,使其名声大振。文章解读了这部钢琴作品的基本音乐形象与创作特点,并着重介绍了作品对古典乐派创作技法的突破之处。

【关键词】古典乐派创作技法;钢琴作品;基本音乐形象;创作特点;突破

Weber是德国音乐史上首位浪漫主义作曲家,他拥有代表作歌剧《魔弹射手》,这一部作品基本确立了他在西方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音乐大师的卓越地位。而他同时期创作的《邀舞》作为一部钢琴曲作品同样有名,因为Weber采用了独特的创作技法,足以颠覆传统古典乐派创作技法,被后人视为Weber最大胆的一次创新突破。

一、关于钢琴作品《邀舞》

《邀舞》又被称为《华丽回旋曲》,它创作于1819年,是Weber送给自己的妻子Carolee Rae的生日礼物。这部钢琴曲中所表现的是19世纪欧洲上层社会中颇为奢华的贵族舞会场面。在舞会现场,男女宾客相约而至,其中就有一位绅士邀请了一位年轻的小姐共同跳舞,在经过小姐的谢绝与绅士的再邀请后,年轻美貌的小姐终于答应了绅士恳挚的邀请,由此整个盛大的舞会场面全面拉开,《邀舞》响起。从乐曲整体创作风格来看,它是浪漫唯美的,但乐曲情节简单;从绅士邀请、被拒绝、再邀请、再拒绝、再邀请、最后接受、交谈、跳舞、结束、相互道别这一故事流程来看,作品风格相当清新且富有表现力、感染力。《邀舞》作为当时上流社会中最受青睐的钢琴作品之一,它的音乐表现绝佳气质也被后人所看重和改编。例如法国浪漫乐派作曲家Berlioz等人就将作品改编成为大编制的管弦乐曲,目前它已经拥有多种管弦乐器的器乐谱,始终在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占据着特殊地位[1]。

二、《邀舞》的音乐形象与结构分析

《邀舞》的音乐形象突出,Weber采用了bD大调配合3/4拍子圆舞曲形式写成,同时拥有回旋曲式特征,整首曲子由引子、四段圆舞曲以及尾声所共同构成,整体结构为倍复三部曲式结构。

就以乐曲中第二大段这一作品核心来探,它包含从35到300的266个小节,囊括了4首圆舞曲,且每一首圆舞曲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整体表现生动形象,从群舞到独舞,舞步从简单再到复杂,所表现的正是上层贵族社会的盛大舞会场景[2]。

在第二乐段中,4首圆舞曲个性十足,各具特色,其中第一首圆舞曲分别在35~96小节、301~416小节两次出现。首次出现其表情术语标记为“Allegr ovivace”,代表活泼的、充满激情的。Weber在创作过程中采用了相对较快的速度和雄壮华丽的音乐来塑造舞会上几近喧闹的热烈豪华舞会场面。整首圆舞曲在艺术表现过程中有变化,前半段更加雄壮有力,后半段则相对温文尔雅,整段圆舞曲是不断重复出现的,这也迎合了它回旋曲的曲式风格,对于舞会上青年男女的嬉戏逗趣、窃窃私语表现更是刻画得淋漓尽致。从整体来看,第二乐段是相当有个性的,时而像飞快旋转、潇洒自如的舞女,时而又像趾高气扬、轻舞漫步的贵夫人,它所营造的舞曲场景非常有趣动人。

在301~416小节,第一首圆舞曲二度重现,从演奏风格来看就是原样再现,但它的乐曲小节从原来的24小节直接扩充到56小节,变化非常之大,对于圆舞曲本身的主题再现目的明确,其中所增加的18个小节(388~416小节)均保持在八小节基础之上形成,弹奏力度保持在ff左右,这让整首乐曲都变得相当饱满和充满情绪。在这一阶段,乐曲被推向高潮,舞蹈也更为热烈,乐曲在相对辉煌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当舞会中人群渐渐散去,绅士与小姐的共舞也就此结束。绅士非常有风度地向小姐告别,小姐也相应回礼,并挥手道别。整个邀舞过程是成功且令人难忘的,绅士和小姐都为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回忆[2]。

三、《邀舞》对传统古典乐派创作技法的影响与突破研究

作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历史中的一部经典作品,这首钢琴曲,无论是在曲式结构创新方面、多主题音乐探索方面,还是在叙事风格探寻体现方面都具有一定特色,是对欧洲传统古典乐派创作技法的全面突破,这也是它能够为后人所改编成管弦乐曲进入大编制创作领域的理由。下文就结合三点展开讨论。

1.对标题音乐内容的沿袭

“标题音乐”这一词汇源于19世纪浪漫乐派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Franz Liszt,这位喜欢炫技的钢琴奇才首创了“标题音乐”,它代表了一種对诗意的描绘性、叙事性阐释,其主要特征就是希望利用音乐描述某些具象物体或事件,且其中拥有极强的推导逻辑思维规律,希望在音乐中实现对事物内容的再现。

实际上,在古典主义时期许多音乐都是无标题的,但浪漫主义时期则有所不同,因为更多作曲家希望为所创作曲目赋予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们特意创作了带有标题的音乐曲目,希望更好更真切地通过曲目表现内心真切情感。Weber的这首经典作品被命名为《邀舞》,它暗示了作品音乐内容都与“邀舞”有关,且其中也大量融合了历史记载内容。Weber通过他的妻子联想到男男女女在盛大舞会上交流共舞的过程,脑海中所联想的是他们优雅的舞姿。这一标题语言配合音乐语言,可以让所有音乐鉴赏者身临其境[3]。

2.对曲式结构的创新

浪漫主义古典音乐运动对Weber的影响是不小的,Weber的音乐作品创作风格中也有着相当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相比于古典主义音乐创作风格,它的曲式风格明显更加自由,拥有更加庞大的布局和更加即兴的片段音乐创作风格。在《邀舞》中拥有相对自由且独立的小型复三部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在于激发了调性和声的高度,但同时不破坏整个结构。在创作中具体采用到了变音、不相关和弦内容,其中转调部分则人工任意调性转到所有调,并掺杂了大量的不规则半音阶长短乐句,创作风格虽然不整齐,但特色鲜明,长短句契合好且点线环绕,形式结构大胆自由,音乐语言更加关注情感需求变化。另外,Weber所采用的是快速经过句和半音级进创作技巧,特别是在第三、四首圆舞曲的创作过程中实现了对调性调式的不间断转换,频繁使用升降记号,这让整个音乐语言表现更加丰富,十足彰显了《邀舞》的浪漫主义特性。

客观讲,这种双重复的三部曲式结构非常有特色,曲子组成精巧,序曲、4段圆舞曲、尾声整体表现结构构成清晰,主题旋律明确,具有较强的回旋性,能够与其他舞段形成鲜明对比,宫廷风味十足。而且第一首和第四首圓舞曲的遥相呼应创作手法也是当时古典乐派乐曲中所不具备的,Weber的这一创新是对后世作曲家的一大启示[4]。

3.对多主题音乐的探寻

多主题音乐是《邀舞》的一大特色,也是主题思想,作品整体的基本情绪与人物性格表现复杂。因为不同于传统古典乐派创作曲目只有1~2个主题,《邀舞》至少有4个主题,不同主题的音乐风格、节奏、人物形象、创作演奏技巧都各不相同,所表现出的艺术价值也不同。

就以第一主题音乐(26~59小节)为例,它是《邀舞》整个作品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乐段(出现4次)。该乐段非常欢快活泼,且在高潮部分更拥有快速切分节奏构成的大舞段,这为乐曲演奏增加了一定的紧张感。Weber为了加强这一紧张感,同时体现出乐段演奏的紧凑感,还专门为其中的两个主题增加了和声织体,并采用了跳奏形式。以最为特殊的98小节开始,该乐段采用到了华尔兹舞段,整体音乐婉转动听,极具情调。在98小节以后,华尔兹的线性波浪式旋律是不断辗转起伏迂回的,这种音乐演绎风格为人们带来一种清新感,它是对盛大舞会氛围的渲染,呈现出舞池中人们上下起伏的舞姿,也是对场景中人们情绪的渲染烘托。

从整体来看,《邀舞》的整体叙事风格是非常鲜明强烈的,Weber在作曲过程中也为作品融入了极强的故事表现力,他通过大量的和弦旋律声部交织营造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交流对话的场景,同时配合装饰音与和声色彩暗示他们之间谈话的热络,为随后的成功邀舞打下铺垫。

四、结语

Weber的《邀舞》在曲式结构、标题音乐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创新,同时也深度探究了主题音乐的多变性内涵,完全突破了传统古典主义音乐创作技法的风格限制,创作出了既融合了古典主义音乐内敛情绪又包含了浪漫主义开放自由风格的融合性音乐作品,令后人景仰。

【参考文献】

郭子琼.韦伯钢琴作品《邀舞》对古典乐派创作技法的突破[J].北方音乐,2018,38(18):82.

王飞宇.钢琴曲《邀舞》的情感把控探析[J].北方音乐,2019,39(18):96,100.

郑新.浪漫主义时期圆舞曲风格——韦伯钢琴曲《邀舞》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6):80-82.

马婉娇.韦伯钢琴曲《邀舞》演奏解析[J].东方藏品,2018(04):54.

猜你喜欢
钢琴作品创作特点突破
论南宋诗人孙应时山水纪游诗的特点
王建民二胡狂想曲的创作特点
西方钢琴音乐作品的二元性探究
浅析冯子存竹笛作品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