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2020-05-13 14:21王琦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

王琦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价值,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启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要有合适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建设。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国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背景

1、国际环境

(1)一战使资本主义矛盾凸显。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逐渐向帝国主义国家过渡,新型资本主义国家加快发展步伐,要求对领土重新进行划分,由此导致各大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14年6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波及范围广,伤亡惨重,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平急速下降,一战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暴露出来,促使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思考。自鸦片战争爆发以来,打破中国“闭关锁国”之势,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向外国进行学习,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加之一战的失败,促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救国的新路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2)十月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新的道路。1917年,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俄国工人群众成功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俄国革命的成功是震惊世界的大事件,为许多身处水深火热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希望。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中国向西方学习屡次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知识分子推翻旧制度实现国家独立带来一条全新的道路。十月革命成功前的俄国与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相似,这使得正在苦苦寻求救国之路的中国人意识到社会主义在落后的俄国可以实现,在中国必然也可以成功,因此,中国知识分子抛弃向西方学习的改造方案,走上十月革命的道路。

2、国内环境

(1)资产阶级救国的失败。自近代以来,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下日趋衰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面对这样的局面,一批先进的有识之士为了改变国家落后的局面,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向西方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地主階级开展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由资产阶级改良派所领导的戊戌变法,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但是无论是从器物、制度、思想各个方面的探索都均已失败告终。正在中国知识分子苦苦探索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救国的新希望。

(2)新文化运动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袁世凯在西方列强的支持下,复辟帝制,中外反动派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出国留学。此外,许多新式学堂也在此阶段应运而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需要对旧思想、旧文化进行彻底的改革和抛弃,解放国民的思想,从而改变国家落后的局面。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建立标志的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是对尊孔复古逆流的强烈回击,使封建思想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批判,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两大旗帜,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

1、创办期刊,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创建了大量的刊物。据据统计,五四时期创办的期刊多达400余种,其中大家所熟知的有《新青年》《时事新报》等著名报刊。许多有识之士都通过报刊刊登文章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所刊登文章不仅思想独特,而且分布范围广,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组织社团,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

通过组织社团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系统的研究,也是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1920年,我国第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立,此社团以李大钊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建立,并不断的发展扩大,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社团之一。此外,毛泽东同志创办的“文化书社”、董必武创办的利群书社、陈独秀所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社团,都通过销售书籍、组织讲座、开办论坛等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引导人们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为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3、翻译并出版马列经典书籍

想要更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必须解读经典著作。为了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经典著作,扩大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面。如马克思、恩格斯所写的《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列宁所写的《无产阶级专政时代的政治和经济》《国家与革命》等都在当时被翻译出版。经典著作的进一步解读翻译,使更多的人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也使更多的人加入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大军中,加速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速度。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价值

1、孕育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当时苦苦探索救国之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希望,为我国的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十月革命前,我国存在少部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他们仅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层面的研究,并没有把他运用到改造社会实践中去。当时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够全面和彻底,并不能清楚的把他与社会主义区分来,在思想上还存在一定的错误。在五四运动爆发后,马克思主义迎来了快速发展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创办报刊,组织社团等方式使其传播内容、传播方式都更加完善,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五四运动之后,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的登上历史的舞台,给许多知识分子带来的希望,使他们看到改造中国社会的可能,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快速发展贡献了重要的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然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促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当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中国的时候,一部分人是对其持否定怀疑态度的,并引发论战。以胡适为首的一批仁人志士质疑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当时中国所存在的根本问题,他在论战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不符合中国实际的看法,给当时马克思主义者以启发。李大钊经过思考得出,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国更好的发展必须与中国文化先结合的理论。除了李大钊之外,陈独秀、恽代英等人也意识到,一个新的理论要想在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生搬硬套是万万不可的,这样就会导致僵化,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应根据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具体问题来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行具体的运用。这一理论的提出无疑是早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一大贡献,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为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指导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方向

自近代以来,闭关锁国的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下日趋衰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识之士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但是无论是从器物、制度、思想各个方面的探索都均已失败告终。正在中国知识分子苦苦探索的时候,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社会主义,同时也给我们的国家带来了希望。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使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并以身作则,积极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扩大其在中国的影响力,最终建立起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指导思想,运用于工人斗争之中,来指导中国革命道路。

四、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历史启示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要有合适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理论,中国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看其是否适合本国国情,否则就会出现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屡次失败的局面。那么,在现代化的中国,面对世界全球化的趋势,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不同类型的理论涌现出来,中国在选择接受的时候,一定要看其是否适合中国发展的环境,否则不但于事无补,还会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好环境造成破坏。正如美国极力想在全世界推行自己的人权观理论,但是众所皆知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普世价值观,我们对于这种理论一定要摒弃。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稳定的环境,我们要更加努力的维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好环境。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传播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石

早期马克思主义能够快速在中国发展,与民众的认可是密不可分的。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能够快速发展并成为我国发展的主流思想,除却其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与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宣传和发扬是分不开的。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让更多的人进一步认识了解它,让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能够更好的发展。

3、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体的建设

早期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快速传播,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早期知识分子的努力,如大家所熟知的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等等仁人志士的大力推动。在那个时期,如果仅仅凭借工农大众团体,是没有办法了解掌握这个理论的,他们也是不会自己主动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虽然民众的知识水平整体提高,但是直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我党必须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传播主题的建设,让新时代知识分子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带领人们更好的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所赋予的时代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传播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李大钊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彭继红.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倪愫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历史进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王 琦(1996.6—)女,汉族,山西高平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中国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