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用研究

2020-05-13 14:19王啸洋
新媒体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媒体融合

王啸洋

摘  要  媒体融合的不断发展促使主流媒体积极探索“Vlog+时政新闻”模式,创作出众多现象级新闻作品。央视新闻“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季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模式,成功实现了对青年的定向传播,但该节目在发布时间、内容信息、品牌塑造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通过对该节目进行深入剖析,可有效总结经验促使“Vlog+时政新闻”模式广泛应用。

关键词  媒体融合;Vlog;时政新闻;大国外交最前线

当前,主流媒体正不断挺入媒体融合的深水区,大量现象级的新闻产品应运而生,“Vlog+时政新闻”模式成了多家主流媒体积极探索的对象。

1  媒体融合背景下“Vlog+时政新闻”模式的发展

Vlog(VIDEO BLOG)即视频博客,创作者利用视频的方式代替原本以文字、图片形式记载的博客,发布信息、记录生活。2018年,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首次将Vlog用于新闻报道中,推出《CGTN博鳌行Vlog》(三期)。该节目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传播,GCTN官方微博平均观看量约为5万次,发布后7天内平均转发量为11次。

“Vlog+时政新闻”模式真正被主流媒体广泛探索运用为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央视网等中央级媒体以及北京电视台、《湖北日报》《博尔塔拉报》等众多地方媒体都使用Vlog这一形式对两会进行报道。例如《中国日报》推出的“小彭两会Vlog”(四期)以第一次采访两会的年轻记者“小彭”作为第一视角,选择贴近青年人的话题(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采访着装、中国什么时候会迎来下一个姚明等)进行制作。该节目微博平台平均观看量约70万次,发布后7天内中国日报官方微博平均转发量为259次。央视网推出产品“VR Vlog”,融入VR技术,用一分钟的时间向观众呈现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现场全景。此后,Vlog更是广泛运用在在国庆阅兵、外交事件、新冠肺炎防治等重大新闻报道中。

2  央视新闻“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季的产品策略

“大国外交最前线”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时政部、新闻新媒体中心推出的系列微视频节目。节目于新浪微博和哔哩哔哩网站上同时发布,截至2020年1月31日12:00,“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季(以下简称“最前线”)单期平均播放量达到716万次(具体播放数据统计如表1所示),在互联网上引发受众广泛讨论,成为极具代表的融媒体作品。“大国外交最前线”以“习近平访问希腊并赴巴西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为主题,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模式,成功实现了对青年的精准定向传播。

2.1  叙事者:以第一人称叙事,充当关键意见领袖

“人格化”是Vlog区别于一般短视频的一个显著特点。制作者“边拍边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向受众传达其“所见所闻所感”。而在“Vlog+时政新闻”中,制作者不仅是记者,更充当关键意见领袖的角色。“最前线”的记者为央视主持人康辉。康辉是《新闻联播》主持人,具有很强的观众基础,同时《主播说联播》、央视boys等话题也為其积累了较多网络人气。选择康辉作为叙事者,不仅可借由自身影响力为“最前线”带来更多关注,还可以弥补Vlog在时政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的“人格化”倾向过多的局限性,大大增加了受众的信赖感和兴趣度。

2.2  叙事内容:充分满足网络受众的“窥探”欲

“最前线”的节目内容分主要分为现场新闻报道(直接剪辑新闻画面)和新闻幕后花絮(叙事者现场拍摄)两个部分。经笔者统计,七期节目中对新闻幕后花絮的报道约占90%,例如第一期探访央视后台、介绍康辉的行李箱,第三期拍摄记者进会场排队过安检的场景,第七期介绍同行媒体朋友等等。受互联网媒介自身特点的影响,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的重合度逐渐增大,这激发了受众一定的“窥探”欲望。“最前线”选择主动曝光央视办公区域、采访前准备工作、后期新闻加工场景等,充分满足了受众的“窥探欲”,让原本“高高在上”的时政新闻报道近在咫尺,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

2.3  叙事策略:“轻体量”与“重话题”相结合

“最前线”单条节目时长在2~3分钟之间,时长较短,符合目前互联网用户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每条节目仅拥有一个关键信息点,例如出席希腊总统举行的欢迎仪式、参观比雷埃弗森港、介绍同行的其他媒体朋友等,节目呈“轻体量”状态。同时,在短小的节目中设计引发观众讨论的热点话题,例如第一期节目后,网友针对康辉“Vlog”的发音展开讨论,康辉在第二期中予以回应,再如第一期节目中,康辉请观众猜测自己的“神秘武器”是什么,悬念持续保留,于第五期公布答案是拍摄所用的补光灯。这些看似与时政新闻内容无关的话题设计成了引发观众讨论的“法宝”,也自然而然地吸引受众去观看节目所传达的价值本身。

2.4  传播渠道:依托已有建设完善的互动性平台

“最前线”第一期的首播平台为“央视新闻”新浪微博,并冠以话题“康辉的第一支Vlog”,该节目一经播出即引发巨大的讨论,随后登上了微博热搜排行榜。次日,央视新闻在其哔哩哔哩网站中再次发布该节目,持续扩大节目影响力。新浪微博和哔哩哔哩网站均是互动性平台,容易引发讨论和传播,这可将Vlog本身具备的受众参与感再一次放大。同时,“央视新闻”新浪微博与哔哩哔哩“央视新闻”均运营良好且已经形成了大规模且稳定的粉丝群,借助其进行节目宣传是其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最前线”第一期获得成功后,央视新闻于两天后建立了“大国外交最前线”新浪微博账号,从第二期开始均由此账号进行首发,再由“央视新闻”账号进行再次传播,可见央视新闻试图将此类Vlog节目打造成“外交新闻报道”的品牌,截至2020年1月31日12:00,“大国外交最前线”新浪微博已拥有粉丝31万。

3  央视新闻“大国外交最前线”第一季存在的问题

3.1  发布时间不适时

“最前线”第三期(2019年11月12日播出)的内容为提前探访希腊总统举行欢迎仪式的准备场景,而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该欢迎仪式的新闻报道已在11月11日《新闻联播》中播出。由于审核流程等因素,诸如此类“提前探访式”花絮在“正片”之后播放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其关注度,同时很难为“正片”带来新一轮流量。

3.2  有用信息不充足

“最前线”的叙事主题为重大外交事件,受此类新闻自身特征的影响,叙事者无法进行现场近距离拍摄,也很难进行采访工作、挖掘更多有用信息。这也使“最前线”的内容更多聚焦于记者幕后工作以及场所类介绍(例如第四期介绍比雷埃弗森港历史等),缺乏与时政新闻本身密切相关的内容。虽然受众由于“猎奇”心态会被此类内容吸引,但不利于长效传播及新闻价值的传递,这种局限性也会随着节目持续播出而逐渐显现。

3.3  品牌塑造不持续

截至2020年1月31日12:00,央视新闻建立的“大国外交最前线”新浪微博账号累计发博数仅为10条。自“最前线”第一季发布结束后,以“中缅建交70周年”为主题的第二季仅发布2条视频,此外无日常运营维护。可见,以“Vlog+时政新闻”模式进行重大外交事件的报道这一做法仍处于尝试状态,尚未形成品牌。

4  “Vlog+时政新闻”模式发展策略

“Vlog+时政新闻”模式是在媒体融合不断推进中形成的产物。Vlog具备真实纪录的天然特征,可在时政新闻报道中起到“去宣传化”的效果。同时,它的表现形式和语态属性也利于互联网传播。所以,“Vlog+时政新闻”模式是可以被广泛运用的。

首先,可将“Vlog+时政新闻”模式先行运用到系列新闻报道中去。“Vlog+时政新闻”模式不可替代原有的新闻报道模式,它只能作为一种补充形式出现。在发展初期,可尝试将其运用到系列报道中去,用Vlog的形式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新闻产品制作,这也可以起到吸引受众关注传统新闻报道的作用。其次,内容制作需更加精细化。“以短见长、以小博大是短视频可以期许的未来,然而流量不是恒久的能量”[1],“Vlog+时政新闻”的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精细的内容制作。越是短小的视频,对内容的精细化程度要求越高,“Vlog+时政新闻”模式应避免成为“记者随手拍”模式。同时,应避免提供过多的“浅层阅读”,多提供高含金量的信息并传递价值,使受众可以真正有效接收资讯、引发思考。最后,要挖掘培养适合的记者。“Vlog有极强的用户黏性并不简单因为内容自身,而是因创作者拥有强烈的自我标签,以其‘人设吸引受众。”[2]“Vlog+时政新闻”模式对叙事者的个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叙事者不仅要具备采访、评析等基本能力,还要有摄录、剪辑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人格魅力。这就要求制作单位挖掘培养一些较为知名已有观众基础或是个人风格显著的高水平記者,使“Vlog+时政新闻”产品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冷凇.论短视频对传统电视新媒体化赋能的独特性.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0):115-119.

[2]郑满宁.短视频时代Vlog的价值、困境与创新.中国出版,2019(19):59-62.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媒体融合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信息图表在时政新闻中的可视化传播路径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