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英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学生能力发展的落脚点就在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就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辩证性、严密性和灵活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以期提升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化学教学;思维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37-2
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对于学生的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就是从根本上要求教师从知识讲授模式向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模式逐渐转变,而学生能力发展的落脚点就是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阵地,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注重知识生成,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思维水平,帮助学生搭建“脚手架”,鼓励学生“跳一跳”去达到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化学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实验原理、化学反应这些核心知识众多且难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旧知到新知、从已知到未知、从理论到应用的有意义学习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敢于思考、乐于思考,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例如,在沪教版第一章“用红磷测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装置,笔者努力寻找知识的生长点,以前两节课之前做过的铁丝生锈实验(如下图1)为原型,通过复习回忆:1.图1实验的现象是什么?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比分析得出要测定现在该集气瓶中氧气的含量,可以消耗瓶中的氧气,让其内压减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生成物的状态、装置的敞开与否是否会影响内压的减小,从而得出生成物的状态应该是固态,装置应该密闭,要在之前的鐵丝生锈实验装置上加装止水夹,这样就顺利得出了该实验原理和装置。这样注重知识生成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水到渠成。
二、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思维的辩证性是指应该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来考虑问题,而不是孤立的考虑问题;要从正、反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应该全面而非片面的考虑知识和问题,属于高阶思维的范畴。余文森从教学的角度提出:要积极倡导有高阶思维的深度教学。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入矛盾对比、平中出奇、变中求知、逐层深入,激活学生思维的辩证性,打破学生认知建构过程中原有的平衡状态,让学生主动学习、建构化学知识。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可以通过设计有效问题、创设对比实验、设置对比情境等方式入手。
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一课时,笔者安排学生做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点燃高低两支蜡烛,用大烧杯倒扣住,观察哪支蜡烛先熄灭?解释原因。当学生发现实验现象和之前所做的如图4的实验现象(下层蜡烛先熄灭)不一致时,引发了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分析实验现象背后隐藏的化学原理:由于空间有限,生成的二氧化碳受热密度小于空气,上升充满上部空间,使高的蜡烛先缺氧而熄灭,低的蜡烛后熄灭。通过实验,教会了学生要根据具体情况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辩证性。
三、融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助推器,通过实验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能力与思维能力。实施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为什么想这个问题?怎么想这个问题?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怎样优化实验步骤?让学生在设计实验步骤→亲身体验→反思质疑→得出结论的体验过程中形成思维、领悟方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密。
例如,在执教“几种重要的盐——碳酸钙”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的教学设计:
师:这包生石灰干燥剂的状态发生改变,变成粉末状了,是不是发生变质了呢?那这包干燥剂的成分可能有哪些呢,你是根据什么进行猜测的呢?
生:生石灰会和空气中的水反应变成熟石灰,熟石灰还会和空气的二氧化碳反应变成碳酸钙。所以,可能生成了氢氧化钙或碳酸钙,氧化钙可能还有剩余,。
师:同学们会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取样,加入足量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变浑浊,则含有碳酸钙。
生:取样,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溶解后,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含有氢氧化钙。
师:两位同学的设计是否都合理呢,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滴加酚酞溶液变红不能证明一定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可能是没有变质的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无法确定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师: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呢?
生:取一定质量的干燥剂,加入试剂反应后,通过计算,最终确定是否含有氧化钙。
师:想法非常好。
生:(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合作进行探究)称取一定量的干燥剂,加足量水,过滤、洗涤、烘干,称取沉淀碳酸钙的质量,在剩余溶液中加足量碳酸钠溶液,过滤、洗涤、烘干称取沉淀碳酸钙的质量,根据生成的碳酸钙质量计算出氧化钙的质量,再推算出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探究实验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会想,敢批判、会反思,学生视野开放程度越大,思维碰撞越剧烈,学生的思维就越深入、越严密。学会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化学学科品质,提升了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严密性。
四、创设应用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具体的情境,多角度进行思考,一旦发现按某一常规思路不能快速达到目的时,就要立即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酸碱盐知识是初中化学的精髓,内容众多,难以理解,且在试题命制时,多以生活生产实际为情境,设计成工艺流程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全面掌握好酸碱盐知识,更要会根据实际情境分析灵活应用知识。为此,我们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应用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笔者在进行“酸的化学性质”一课复习时,不是简单进行知识点的罗列,而是将酸的性质融合在创设以“向盛有氢氧化钠(滴有酚酞试液)的烧杯中逐渐滴加稀盐酸后的无色溶液的检验”这个具体的情境的教学中,要求学生选用不同类别的物质(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加以检验,这就要求学生将思维发散开来考虑哪些物质能和酸发生反应,更要对物质的类别有清晰的认识,选用盐的时候,让学生讨论“用硝酸银溶液是否可以?”,让学生意识到硝酸银虽然能和盐酸反应,但反应的实质是盐酸中的氯离子与硝酸银中的银离子反应生成沉淀,不是氢离子参与反应,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酸具有酸的通性是在水溶液中会电离出氢离子。接着让学生根据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示意图并给出试剂:BaCl2溶液、FeSO4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镁条、碳粉、氧化铜,让学生分析推测硫酸氢钠的性质,并设计实验验证。
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先从酸的宏观辨识(化学性质的具体体现)入手,再深入到微观探析(微观结构的本质原因),让学生掌握从表象到本质的探究分析能力。随后,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尝试对其他物质进行类似的探研,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探究物质的性质。这样一来,将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學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它的见效慢、周期长,但在课堂教学中若能长期坚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则可使思维真正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丽萍.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化学思维品质的养成[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05).
[2]李卫珍.论初中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以“物质的分类”教学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5(09).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江苏 苏州21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