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苗辉 李艳 王惠凌 荆泽宇
[摘 要] 中国设计教育高开低走,原因何在?中国设计教育继续发展,思路何在?该文采用了基于定量数据分析的方法,剖析了当代设计教育现状,从扩大设计职业教育及推行设计精英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 设计教育;数据分析;职业教育;精英教育
[基金项目] 2017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T170029);华侨大学教师教学发展改革项目(19JF-JXGZ15)
[作者簡介] 王苗辉(1979—),湖南娄底人,华侨大学机电及自动化学院工业设计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工业设计、设计文化及相关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17-0001-04 [收稿日期] 2019-12-05
自1997年以来,我国的设计教育经历了井喷式的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体量庞大的设计教育培养的人才却因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遭受着越来越尖锐的批评。目前,设计人才的行业需求究竟如何?我国设计人才培养状况到底怎样?设计教育的发展思路何在?这是现阶段我们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设计教育现状
伴随着国家“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设计”指导思想的提出,中国的设计教育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1]。尤其是2011年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门类以来,作为其下五个一级学科之一的设计学招生急剧增加。我们整理、汇总了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12~2017年本科招生量、工科类本科招生量、艺术类本科招生量及同比增长率(与2012年的相应数据相比),结果见图1[2]。
图1显示,全国本科招生、工科本科招生及艺术类本科招生曲线均呈上升趋势,这说明自2012年以来,全国本科总招生、工科本科招生以及艺术类本科招生规模在逐年扩招,但增长速率有所不同;艺术类本科招生的同比增长率曲线分布在其他曲线之上,这意味着艺术类本科扩招虽然基数最低,但增长速度最快;艺术类本科招生同比增长线没有明显的拐点,反映了艺术类扩招增长率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水平。因此,总的来说,自2012年以来,艺术类专业一直在扩大招生规模,扩招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扩招增长率居高不下相当稳定。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全国范围以及工科、艺术学博士研究生招生数据,见图2:2013~2017年博士总招生人数以及工科博士招生(与2012年相比)同比增长率均大于0,且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艺术学博士招生同比增长率折线走势向上(除2014年外),呈现增长趋势;2013年以来,艺术类博士招生同比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博士总招生及工科博士招生增长水平,且同比增长率最快,扩招同比增长率的增长速度居高不下。这表明:自2013年以来,艺术类专业博士招生继续扩招,扩招同比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一直持续着与全国总扩招水平相比较而言更高的增长速度。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通过查询阳光高考网艺术学大类中开设设计学科各专业的高校数据[3],汇总分析后发现,设计专业开设高校数比例最高的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分别为755、751、458(325),占比分别为25.91%、25.77%、15.72%(11.15%)。我们不难据此推测,设计学科各专业招生在艺术学总招生量的比重之高,对于历年招生增长率的贡献之大,与其艺术学的其他学科相比较而言,是难以企及的。
综上可知,近5年以来,我国的高等设计教育是以高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长态势,一直在迅速膨胀。
二、设计行业需求现状
(一)设计人才招聘需求的网络文本挖掘
据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半年度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招聘网站日均覆盖人数位于前两位的是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网站[4]。因此,我们研究采集的设计类人才的招聘信息网络文本主要来源于这两个网站;抽取的样本城市为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最为集中的城市,即北京、南京、上海、武汉、西安、长沙、广州、杭州、厦门、深圳、天津等11所城市;设计人才招聘数据采集的方法是运用数据扒取软件八爪鱼爬虫软件抓取。
由于各企业的招聘信息是非结构性,抓取的原始数据中包含有大量的与考察主题无关的冗余信息,因此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了去重、降噪处理,并得到了440条共计858,732字节的数据,再通过人工的方式对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整理及清洗,比如将团队合作、团队协作精神等统一规范化处理为团队,将熟悉软件、熟练运用软件、精通软件规范为软件等,得到了28,405字节的最终数据。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excel插件对最终数据进行了TF词频以及IDF反文档频率的分析,结果如图3所示。其中,TF指的是某一个给定的词语在该文件中出现的次数,IDF指的是反文档频率,IDF越大,说明该词条类别区分能力越好。
(二)设计行业需求现状分析
由图3可知,行业对于设计人才能力的期望集中在经验、学历、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责任感这六方面。为了探讨企业对于经验、学历、软件使用能力这三条频次最高的词语所对应的具体要求,我们对清洗之前的原始数据进行回溯,发现:企业对于设计人才在相关领域的行业经验要求绝大部分是1年以上,最高的甚至达到了8年以上,其中,占65%的企业要求是2~3年的行业经验;企业对于设计人才的学历要求基本上则集中在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为63.5%),其次则是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19.8%),少数集中在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7.4%);在企业对于软件应用能力要求的数据中,应用能力主要可以分为熟悉及精通两个层面,常见的设计软件以平面设计软件PS、Coreldraw、Illustrator为主。
通过对位于高频词前10位的其余词语的分析发现,企业非常强调手绘能力、美术功底以及洞察力,这反映了企业对于设计人才艺术创作方面能力的重视,也反映了中国当代企业对于设计人才的定位:以技能为主的、艺术家式的美工师。
这样的定位,真实的反映了设计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吗?或者说,从国际范围来考虑的话,设计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加入了华盛顿协议的国际IEET认证组织DAC,亦即设计教育认证标准可以给我们提供合适的参考。DAC对于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的要求概括为6条,具体为:1设计专业知识的能力,2执行设计实务所需要的技术、技巧以及使用现代工具的能力,3整合设计知识及技术的能力,发掘、分析及因应复杂设计问题的能力,4具备计划管理、有效沟通、尊重多元观点与跨领域团队合作的能力,5认识时事议题,了解设计实务对环境、社会经济及全球的影响,6并培养持续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具备专业伦理及认知社会责任[5]。
我们将上面中国设计行业要求分析结果的高频(出现频次在20以上)词语与DAC标准的6条要求进行对照后发现,国内行业要求高频词语集中在DAC标准的第1、2条,其余较少甚至是没有涉及。这反映出与国际标准相比较而言,目前我国现阶段行业对于设计人才应有能力的认识总体趋低的现状。
(三)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得知:我国的设计人才需求目前尚处于以技能为主的、艺术家式的美工师需求层面,我国企业对于设计行业人才能力的定位是低于国际标准的。
三、设计教育发展对策
我国的高等设计教育一直以高于高等教育总的平均增长水平的速度在急速膨胀;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现阶段设计人才行业认知总体趋低。矛盾的是,膨胀着的高等设计教育即使降低标准,以趋低的行业需求来定位人才的培养标准后,却还是越来越难以培养适合产业需求的人才[6]。高等设计教育究竟该如何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扩大设计职业教育
我国的职业教育总体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在汇总、整理教育部公布的2012~2017年高等教育本科招生及职业教育招生的数据的基础上对环比增长进行了分析,结果见图4。可以看出:与全国本科生招生数量环比增长量为正,且逐年递增的加速度扩招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2012年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总招生量环比增长量为负,我国的职业教育总体在逐步萎缩。职业教育总体情况如此,设计职业教育的情况不难想见。
推行设计教育的职业化是有国际成功先例可循的。二战后的美国设计教育快速发展,其重要特色就是实现了人才培养满足设计职业的需求[7]。日本的专修学校很好的满足了行业的需求,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大大高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8]。德国更是如此,其工业设计和制造业的发达直接得益于职业教育模式。
为此,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杨德广曾发出呼吁,各高校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各安其位[9]。设计教育也应如此,各高校不能一味的唯高等教育为是,设计职业教育不应偏废。设计教育专家许平认为,作为一种以应用为主的设计教育,设计职业教育比较符合要求[ 10 ]。潘鲁生先生更是直接提倡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教育要积极拓展职业教育[ 11 ]。因此,适当的扩大设计职业教育规模,以培养熟练的美工师、色彩设计师等实用性、技能型为主的人才为目标,能切实满足现阶段行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更符合目前的实际。
(二)推行设计精英教育
社会的变化越来越快,对高等学校提出的要求与需求也越来越多,但大学由于本身的逻辑,它不可能满足社会提出的所有需求与要求。从这个角度来看,设计教育的供需不平衡,是一种常态,我们不必也不能因此把高素质的专业教育视为大众化的所谓“素质”教育,并降低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 12 ]。
近年来,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了设计在国家创新中的作用;继985工程、211工程之后,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以世界一流为核心、以学科为基础,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的双一流建设方案[ 13 ]。在这样的语境中,设计教育应加大研发型的精英式的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14 ]。
推行设计教育的精英化最重要的是本科设计教育环节。但目前的高等设计教育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强调“拓宽基础、淡化专业”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通才”教育[ 15 ]。从长远来看,这种倾向是不利于我国设计教育发展的[ 16 ]。
设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它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精英性[ 17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设计学科的学生的总体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应相对更高。我们的设计教育应该借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这些设计教育发达、设计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的做法,建立更为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从智商水平最高、知识面宽广、学习能力与社会适用能力最强的考生中选拔人才。
其次,要建立合适的课程体系。设计精英人才应具有完整的知识结构[ 18 ],我们的课程体系必须淡化专业(学科)界限,提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在内的跨学科课程体系[ 19 ]。以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为例,它的课程内容几乎完全不受专业设置的限制,其服务设计研究主题覆盖了多数传统的学科分类和科研领域[ 20 ];麻省理工大学设计实验室团队本身就是来自社会学、机械、设计等各个学科的专家;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将工业设計学科、建筑学科和图像工学科合并成设计工学科……这些都给我们的本科阶段的精英化教育提供了参考:在设计教育精英化的过程中,逐步加大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在高等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比重,使学生掌握各学科相关知识,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
总括起来,为推行设计教育精英化,我们一方面可以逐步加大高水平的设计学博士培养力度;另一方面,在本科设计教育环节应建立更为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建设具有完整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
四、结论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设计相关行业高速发展,但对于设计人才的认知却还停留在较低的美工技能层面;我国的设计高等教育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一跃而成为世界级的设计教育大国。但它们并不同步,设计教育的高开与行业需求的低走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为了缓解这对矛盾,我们探讨了设计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路,包括扩大设计职业化教育、推行设计教育的精英化等具体措施。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利用数据挖掘及分析的手段,对设计教育改革的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做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林立,罗天洪,等.面向就业市场的工业设计教学实践模式评价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1,(03):108.
[2]教育部教育统计数据[EB/OL].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7/.2018-08-06.
[3]阳光高考信息平台专业知识库[EB/OL].https://gaokao.chsi.com.cn/zyk/zybk/.
[4]艾瑞咨询.2017年中国网络招聘行业年度报告[EB/OL].http://www.iresearch.com.cn/Detail/report?id=3082&isfree=0.2017-09-01.
[5]中华工程教育学会认证委员会设计教育认证规范(DAC2016)[DB/OL]http://www.ieet.org.tw/InfoT.aspx?n=stdDAC
[6]孙湘明,萧沁.对高校设计教育发展的深层思考[J].装饰,2005,(09):38.
[7]王毅,Richard Wilfred Yelle.以项目实践为导向的美国工业设计教育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02):100.
[8]阳荣威.高等教育大众化路径错位问题与政策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05,(04):26.
[9]王柏玲.名校扮演什么角色?[N].文匯报,2001-10-15.
[10]许平.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理性之路[J].创意与设计,2011,(06):65.
[11][14]潘鲁生,等.构建高等艺术院校教学评估体系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5,(07):32-29.
[12][17]童惠明.膨胀与退化——中国设计教育的当代危机[J].装饰,2008,(04):58-63.
[13]潘鲁生.新时代我国设计教育的使命担当[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03):7.
[15]彭亮.中国当代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装饰,2007,(05):95.
[16][18]张亚宁.高等设计教育重归精英化的必要性及对策浅析[J].艺术与设计,2012,(03):159-160.
[19]陈高明.广义设计学观念下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J].文艺争鸣,2011,(02):156.
[20]巩淼森.跨学科:论设计高等教育的新趋势[J].创意与设计,2010,(02):33.
Abstract: In China, design education had a very good start, but it has experienced a downward tendency of development. Why? This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esign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It has also found ways to improve our design education which include enlarging the vocational design education and carrying out elite design education.
Key words: design education; data analysis; vocational education; elite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