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楠,武依林
(抚顺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实践教学能力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工作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所展现出来的综合水平的教育能力;实践能力不单依靠理论的传授而得到,更是需要在学习和工作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慢慢领悟到的,如果只注重于考试结果,那么在实践活动中,所学知识都只是“纸上谈兵”,并没有实际的作用。所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应当是教师为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使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显著提高的一种综合能力[1]。
1.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具有实践性
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实践性,就是教师运用所掌握的财经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所取得的实践知识,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加入对教学活动的体会才能够真正建构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而财经类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来自于平时的教学活动,实践能力则来自于实训课程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来自于科技研发与项目完成等工作。
2.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具有稳定性
由于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实践能力提升难度相对较大,所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相对稳定,但是并非不能提高。对于财经类专业教师而言,固定的教学行为造就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但教学能力也会因为实践的内容变化而变化,但无论实践内容如何变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本质不会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2]。
3.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具有独特性
由于每个老师所具备的知识储备和层次不同,因而不同的知识反映到实践教学中,使得实践教学能力也各具特色,几乎每位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都不一样。接受教育的学生也会因为不同的教师风格,而在课堂中学到不同层次的知识,如果每位教师都是同样的教学风格,那么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使每名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将自身个性与教学课堂结为一体,使其课堂教学特色更具有独特性。
4.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内隐性
知识具有内隐性和外显性两个特征。教师的实践知识都是在长期的实践工作和生活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很难用语言或者文字表现出来这些实践知识,需要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学习中不断转移给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复杂转换才能表现出来。所以一名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高低取决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程度,而财经类教师的实践能力多包含营销能力、管理能力、统筹策划能力等相关内容,具有很强的内隐性。
随着校企合作在我国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根据市场实时的需要,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开展教学模式,效果十分显著,而在这些活动中还能体现出高校的自身专业特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纵观我国校企合作的情形,多数高校围绕着理工科学校与企业合作,而对于财经类专业,真正适合的校企合作较少。对于财经类专业而言,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合作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3]。这就造成了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相比理工科需要投入大型的机器设备而言,财经类专业的投入更多是电子商务软件、用友会计软件等软件设施,这些软件设施价格昂贵,一些高职院校对财经类专业并不重视,所以软件建设投入较低,致使财经类专业建设缓慢。加上近些年财经类专业招生火爆,人数增长较快,使学校软件匹配不足,而软硬件设施的不完善,也相对制约了财经类专业教师发挥其实践教学能力[4]。
第二,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一方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从学校中获得的利益多为高素质优秀的学生。而学生这些高素质体现为具备足够的实践技能,能够直接上岗为企业创造价值,为企业节约大量的培训成本。但是在学校中,学生的实践课程多与企业的实际环境脱节,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实现。另一方面,作为企业员工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很难像学校老师那样手把手教学生,只能做类似讲座这样的专题活动。所以校企合作就存在一些壁垒,只能依靠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来弥补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足。
1.校企合作对提升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必要性
校企合作对提升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培养应用型财经技术人才,建立先进合作实训平台,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5]。二是对于培育学生实践能力更有针对性,为企业节约时间成本和培训成本,又能为社会上需要人才的企业及时提供所需要的人才。三是有利于为师资队伍引入新活力。通过吸引优秀的教师参与其中,通过挂职锻炼等形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进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最终实现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人才这一目标。
2.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是财经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基础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根据自身的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实现实践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综合能力,这些统称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因此,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师自身的职业素养理念,将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统一起来[6]。
教师致力于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是保证培养应用型财经类人才的重要保证。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基础主要为财经类知识,而其中包涵了实践教学设计能力、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和实践教学评价能力。目前,由于教学理念、教学难度、师资来源、激励机制等因素的制约,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普遍偏低。在校企合作的大环境下,以此借力,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多种教育环境和资源,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财经专业人才,从更新办学理念、组织教学研究、健全考评体系等多个途径入手,切实促进财经类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
3.校企合作中的知识转移
在校企合作知识转移的过程中,知识的性质和知识接收者的行为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知识转移在实现知识价值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作用,是利用知识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校企合作中知识转移过程可以看作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同转移的过程。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数据、文字等形式进行转移,而隐性知识最大的特征是不可复制和模仿性,仅仅依靠数据、文件和书本学习是难以收获的,一般只能通过“干中学”或“师带徒”等学习方式得到[7]。这就需要借鉴日本的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隆提出的著名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转换的SECI螺旋式模型(如图1)。在这个模型中,认为知识是一个在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间不断转换,随着知识传播组织不断扩大的螺旋上升过程[8]。
(1)社会化(Socialization)
社会化是知识所有者的隐性知识转变成知识接受方的隐性知识的过程,是比较传统的知识转移方式。在校企合作中,校方通过对企业方专家操作过程的观察、模仿,最后亲身实践来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是一个典型的“师徒制”的过程。
(2)外化(Externalization)外化是通过对部分相对容易的编码其中的隐性知识进行“加工”,最后使这一编码中的隐性知识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过程就叫做外化。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实现这一目的是困难的,实施者需将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经验,灵感,诀窍结合在一起,最后进行归纳,整合才方可实现。但还需要实施者在表达方面可以充分地体现出,因此需要实施者在表达利用方面采取类比、隐喻、假设、会谈等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在校企合作中就是企业方将他们的技术诀窍和经验用语言描述出来,让校方学习和借鉴,表达利用的方式有类比、隐喻、假设、会谈等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在校企合作中就是企业方将他们的技术诀窍和经验用语言描述出来,让校方学习和借鉴。
(3)综合化(Combination)
综合化是知识接受方将已经外化的但是比较分散的显性知识整合起来的过程,有利于自己对知识更好地接受和吸收。在校企合作中该环节要想取得有效的成果,就要采取有分布式文档管理、内容管理、数据仓库等一系列手段,因此对于这一环节应侧重于对分散的显性知识进行合理的组织、提炼与整理。
(4)内化(Internalization)
图1 SE C I组织知识创造螺旋模型
内化是企业将已经系统整合的显性知识转化为企业内部各成员的隐性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可以极大地提升企业内在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将显性知识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提升了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想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就应该采取培训、竞赛和团体工作等一系列有效的手段[9]。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校企合作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这四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连续环节,是知识转移的过程。
对于很多高职院校而言,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较低,很多老师上完课就走,多年只教授一门课程,不需要备课,也没有动力学习新的知识,尤其是实践类知识,所以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要加强教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更新教师思想观念,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增强教师主动更新知识技能的主观能动性,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能力提升中,将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6]。
1.增加校方与企业方的密切联系
在校企合作中,要保证其合作的长效性,必须保证学校方与企业方的紧密合作,只有足够的合作时间,企业才有更多的机会将实践类知识转移给学校,保证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只有学校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交流合作,才能扩大学生的视野,掌握最前沿的实践知识,使他们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在长期紧密的合作中,学校与企业产生更多的思维碰撞,真正使校企合作模式得到提升。
2.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针对财经类专业的特点,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可以结合学校财经系各专业的自身情况,共同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了建立更加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营造良性、稳定、可持续的校企互动环境,应根据自身条件,与市场变化走向的企业进行合作,有效地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实现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就业与企业可以更好发展的双赢。
3.校企合作共同带领学生参与技能大赛
高素质高技能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但是对于以往的很多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毕业就成为企业技能指导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并没有在高职院校就读期间和毕业之后在企业中承担任何工作,缺少工作经验。通过技能大赛平台,成为有效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企业顶岗锻炼,从中吸取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企业组织的技能大赛,设置教师专项训练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10]。
财经类专业的实践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紧密相连,学校教师若想获得最直接的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经营决策、市场营销等经营业务实践教学能力,积极争取高校“对口”的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鼓励教师通过挂职或兼职锻炼,带队实习,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相关的学研活动,从中汲取实践教学经验。最终为校企合作带来益处,也可以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从而累积更多的教学经验,带给高校的学生们更丰富的经验和重要借鉴。
要激发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内在动力,必须建立健全考评体系,充分发挥考评的导向作用,引导教师愿意走进实践、深入实践、跟踪实践、研究实践。
教师工作态度诚恳,积极研究如何提高实践教育能力,不断更新财经类实践经验,积累实践经验,教学内容的财经类专业教师。高职院校应把学校的利益与教师自身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一并要求归纳于专业技术评审,将一定时间的社会实践经历和给学校企业带来的收益作为晋升高一级技术职称必不可缺的条件;为积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的教师们提供专项经费;设立实践教学奖励体系,奖励具有创新性实践教学成果和优秀的实践教学团队和教师;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制度。
总而言之,针对财经专业的特点,为了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途径,应建立更加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营造良性、稳定、可持续的校企互动环境,根据自身条件,与市场变化走向一致的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形成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实现高校财经类专业人才就业与企业可以更好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