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霞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属于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内容。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未能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学习需求出发,采用的教学策略较为单一且枯燥,无法很好的吸引学生们的写作学习兴趣,導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乏清晰的思路,无法利用准确的语言文字将自己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影响了学生们写作能力及写作水平的提升,使得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低下。因此,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教学,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及写作水平。本文主要针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指导策略展开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指导策略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写作实际情况、写作学习需求等出发积极开展创新高效的指导教学。教师应重视学生们积累素材的能力,不断的积累素材是写作文的基础与前提,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教师应转变以往单一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促进学生们综合语文学习水平及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整体上提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质量。
1.结合课内外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打好写作的第一步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指导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积累素材对于写作的重要意义。要知道我们的语文课本都是教育学专家结合小学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年龄等精心挑选出来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学习意义与价值。教师在引导学生们积累素材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从课本出发,很好的利用课本相关知识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课本中的内容都属于教师讲解过的,学生能很容易就理解及掌握,且课本上的素材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方便学生进行积累,教师应指导学生紧紧围绕课本中的习作单元,指导学生在清晰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选择其他的素材,从某一教材内的素材延伸至课外的素材进行丰富的想象。此外还应将课本上的素材延伸至生活中,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写作素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记日记,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每天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为学生们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后期学生们的写作迈出第一步[1]。
2.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相应的语言文字表达训练,强化学生语言表达精准性
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创设一些学生实践语言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中学会遣词造句,学会将想象与现实相结合,利用精准的语言文字将自己内心的所思所想准确的表达出来,促进学生们写作过程中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质量及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开展以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为主题的口语交际训练、看图写话训练、辩论赛、演讲等等教学,让学生在观察及思考中说话、写话,促进学生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方面的发展,强化学生们写作过程中表达能力的提高[2]。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手机的利与弊”、“互联网好大于坏”等等主题的辩论比赛,要求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为学生写作过程中语言表达的精准度奠定基础。
3.采用读写结合的指导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写作水平
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锻炼学生们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促进学生们阅读能力及写作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后童话故事结尾的改写、续写及创作等等方面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写作训练,通过教师写作方法的指导:应立足课内教材教法、读写结合、专项指导等促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促进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发展[3]。积极开展写作方面的比赛,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其中进行实践。
如在进行《狐假虎威》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们沉浸在童话故事中无法自拔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新颖及趣味性的假设:假如老虎在狐狸欺骗它的时候识破了狐狸的诡计,如果你是老虎的话你会怎么做?最后狐狸的下场是什么?通过这类假设性的问题让学生们开放性的进行想象及联想,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及创新意识等等,促进学生们写作水平及写作能力的发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质量。
4.结语
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写作学习需求及当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等通过实施多元化、创新及高效的写作教学策略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创新教学方式下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强化自身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阅读能力、写作水平等等,促进学生们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小学语文写作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雷云波. 分析写作方法指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 新课程(小学), 2018,30(5):25-26.
[2]黄继红.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指导[J]. 课外语文, 2019, 21(6):80-81.
[3]郭秀凤. 小学语文作文指导方法的创新分析与研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15(9):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