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
【摘要】小学语文核心教学的总趋势是“多元教学”,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寻找课堂学习的生长点”。生长点是儿童语文素养的培养点和达成点,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是生长的“原点”,理解过程是生长的“基点”,创新过程是生长的“远点”,问题过程是生长的“动点”,写作过程是生长的“重点”。
【关键词】生长点 小学语文核心教学 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教的应该是对所要培养的“语文实践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包含语文知识、方法技能和情感态度,这些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语文、教师教学语文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语文教师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思考的问题是选择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什么”、要教师“教什么”。小学语文核心教学总趋势是“多元教学”,笔者总结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教什么”的核心内容的抓手是语文学习的“生长点”。
所谓小学语文教学的生长点,是指源于语文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目标,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经验和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点”和“达成点”。生长点来自课程,又高度集中聚焦于课程的内核,是体现课程的本体性,并彰显核心教学价值。
一、阅读过程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生长的“原点”
学生对课程文本阅读的过程,可能是学生在品读语言中的闪光点,也可能是文本处的留白点,也可能是课堂师生互动时的争论点,也可能是课内外读写训练的结合点,总之,学生对课程文本的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生长的“原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生长点,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发展语文素养。以下笔者以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秋游》一课为例:
可见,在小学语文核心教学理念中,阅读过程是语文学习生长的“原点”,阅读过程是学生探索学习的源头,也是学生不断学习的动力,更是学生持续学习的能力。
二、感悟过程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生长的“基点”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敏锐地感悟课程文本的“言语意图”和“图形意图”,大脑迅速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断提取、积累、内化,并提炼出“字词句段”的知识和表达意思。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用语言有效、得体、准确地表达出来,将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演变为以“静态”知识指导语言实践的“动态”过程,所以感悟过程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点”。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狼和小羊》是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狼千方百计“找碴儿”想吃掉小羊。狼吃掉了小羊吗?小羊想什么办法不让狼吃掉?以下是笔者教学“找碴儿”的教学片段:
师:狼对小羊说了什么?小羊怎样驳斥狼的?
生:(用课文中的文字)“亲爱的狼先生,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在上游,我在下游,水是不会倒流的呀!”
师:狼在水的上游,羊在下游,羊绝对不会把狼喝的水弄脏,可是狼偏偏说小羊把水弄脏了。这就是课文中说的“找碴儿”。
师:狼受到小羊的驳斥,又找什么“碴儿”?小羊又是怎样驳斥的呢?
生:狼说小羊去年经常背地里骂它,小羊说去年我还没有出生呢!
师:小羊说去年还没有出生呢,可是狼却说小羊去年经常骂它,这种无中生有的行为叫作——
生(齐):找碴儿!
师:两次找碴儿都被小羊驳斥了,狼甘心吗?
生:狼说,骂它的不是小羊就是小羊的爸爸。
师:诬赖小羊不成,毫无根据地诬赖小羊的爸爸,这种可耻的行为叫作——
生(齐):找碴儿!
师:现在谁来说说找碴儿是什么意思。
生:找碴儿就是找理由。
师:这种理由有根据吗?
生1:没有根据。
生2:找碴儿就是为了达到目的,毫无根据地找理由跟别人吵。
师:对,找碴儿就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挑别人的毛病,甚至毫无根据地找借口,跟别人吵。
语言故事知识的生长点“狼诬赖小羊弄脏了水(找理由)—去年经常骂它(无中生有)—不是你就是你的爸爸(毫无根据)”,一步一步递进,故事生动、具体,理解词语“找碴儿”越来越深刻,学生们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对小羊的同情、对狼的憎恨越来越升华。加上教师对学生神态、动作、语气、心理的引导,学生已经完全深刻地理解了“找碴儿”这个词语的意思、语言状态、语言环境和在课文中的地位。
三、创新过程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生长的“远点”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只有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才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才能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在小学语文核心教学过程中,创新过程是生长点中的最遠点。
笔者为执教的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爱之链》一课“探索与创新”设计的导学单是:本课中许多场面描写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表情、语言和动作,通过环境描写刻画了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借鉴课文中的描写,设计乔伊与老妇人告别的场面。
(1)他们说些什么话?
(2)乔伊与老妇人的表情会是怎样的?
(3)他们之间又会有些什么友好的动作?
(4)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方案。
(5)在班级中以表演和描述的方式展示。
学生们根据课文中生动感人的场面描写,感悟告别场面中乔伊与老妇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创造性地设计了乔伊与老妇人告别时的对话,告别时不舍的气氛,以及在《爱的奉献》的音乐烘托下表演展示。学生学习语文的语言能力、语言表达技巧、场面描写能力和表演能力得到积极有效的培养,这就是小学语文核心教学的最远点,最高的境界。
四、质疑过程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生长的“动点”
学问学问,会学会问。小学语文核心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问题的课堂,是一个因为新旧知识不一致而产生困惑和探究的过程,是一个驱使学生积极思考,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迪智慧的过程。让问题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生长点,善待学生的问题,设计多套方案,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动点”。
例如,狼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大坏蛋,《小红帽》中狼外婆的形象深入人心,而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狼和鹿》一课中为什么狼是“功臣”,而鹿却是“罪魁祸首”?这是一篇科普记叙文,教学的生长点是“在复述中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并谈谈自己的感想”,让学生沿着“功臣”和“罪魁祸首”的思路去问问题: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由表及里地层层剖析,获得思维“突破”的探究乐趣,感悟出“保护生态平衡”的深刻主旨,体会出作者“平衡—失衡—道理”的写作思路。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是学生与课文“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实现“生长点”的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吃透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凝练出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使之具有一定的“生长”特性。
五、习作过程是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生长的“重点”
写作是小学语文核心教学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写作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写作是学生运用自己学习并积累到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应该基于学生已有的作文能力的起点来调整指导策略,学生先独立描写,再师生点评、生生互评,然后教师重点指导细节,最后学生完成修改。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上获得写作的基本方法,做到学有“生长点”。以下笔者以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习作4“剪纸”为例: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再现,是通过观察、判断、推理、思考、认识、实践、再认识,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写作是思维、思想、人格魅力的体现。所以,写作是小学语文核心教学“生长点”中的“重点”。
寻找小学语文核心教学的“生长点”,课堂教学中阅读过程是生长的“原点”,课程文本理解感悟过程是生长的“基点”,对课程文本进行创新性理解、创造性應用和拓展是生长的“远点”,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到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动点”。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写作、表达和展示,写作才是核心教学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李淑英.儿童生长课堂的理念与行动策略[J].江苏教学研究:理论,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