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龙 杨宝林 陈啸寅 雷武生
摘 要 本文结合《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课程的自身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成绩考核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高职 作物种子生产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翻转课堂
《作物种子生产技术》是农学类专业核心课,主要讲授高产、优质、高效、高抗等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方法及选育过程,属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虽然在课堂上学生能听懂、能理解,但是不一定能去实践,更不一定能够去主动思考、主动创新。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学”的个体差异及主体作用,让学生思想容易开小差;特别是跟不上老师思路的学生,更会因为听不懂而放弃,丧失学习的动力。还有一些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缺少和同学及老师交流,问题越积累越多,就出现了挫败感,失去学习兴趣。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尝试对《作物种子生产技术》进行教学改革,期望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改革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种子生产技术》面向作物种子生产类相关专业开设,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环节,应在相应的农忙时节引入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实际,不能按部就班的按照学期上课。在实践过程中,应根据镇江地区作物种植特色,将育种计划的制定、有性杂交、回交等育种内容带到大田中,让学生亲自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另外,教学内容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进行调整。《作物种子生产技术》主要内容应包括育种目标的制定、种质资源利用、品种的类型、选择育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引种的原理与应用、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的利用、回交的原理及应用、诱变育种的应用、远缘杂交和倍性育种、分子育种、品种审定与推广,删除了繁殖方式等内容、合并了杂交与杂种优势、增加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这些内容需要详细讲解并且与实践相结合,方便学生对本课程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教学方法改革
近几年,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理念的出现,让我们对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和教学理念的改变。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与课后知识颠倒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知识的传授不再放在课堂上进行,而是教师提前录制好视频,由学生在课前完成视频学习,课堂上以学生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提问等主动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内化。
上课前,学生先预习观看微课,并跟着视频做一遍,完成上一堂课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把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组长,由学习委员汇总给老师,完成上节课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上课过程中,老师讲解本课堂重点内容,学生对照老师讲解的内容,先自觉思考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然后进行课堂讨论,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解决,最后总结各个组遇到的问题,面向所有同学进行讲解和回答。本节课完成后,由老师发放预习和实践微课视频,布置课下预习任务以及课后作业。下课后,学生观看与课后作业相关的“综合案例演示”微课视频,完成上次课老师布置的测试任务,把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给组长,由学习委员汇总给老师。
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微课视频录制的设计关乎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必须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结合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按照章节录制“预习微课视频”、“案例实践微课视频”和“综合案例实践”视频三个层次上的视频。这一项任务需要观看多部优秀翻转课堂视频以及培训视频基础上,从全局去把握进行设计和录制。任课老师需要将上课重点内容进行充分准备、详细讲解;然后,根据上课情况合理安排课下作业。
完全翻转课堂,需要学生有很高的自觉性,很难完全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容易造成两极分化。所以,本课题拟结合翻转课堂的优势,课上以“重点知识讲解+讨论+解决问题+布置课后预习任务和课后作业”为主要教学内容,课下学生学习以“预习微课视频+案例实践微课视频+综合案例微课视频”三层次式微课视频为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结合三层式微课视频,设计出“预习任务自测”、“章节课后实践作业巩固”和“多章节或课程结束综合实践作业巩固”三层次式作业任务,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考核方式改革
績效考核在企业中是一种行常见的管理制度。如果借用绩效考核的理念,对学生的成绩进行完全量化,势必让学生有种紧迫感,同时每节课在成功获得分数后有一种成就感。本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30%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考评制度,采用“10%出勤率+15%课堂预习+25%课后作业+50%考试成绩”的组合方式来计算最后得分。每一个得分项须详细设定,如出勤一次加0.31分、无故旷课扣0.31分,预习问题解答加1分,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加2分;以此类推,让学生有种紧迫感和得到分数的成就感。
4结论
本教学改革的探索,既从传统上的课时、教学内容提出了改革,又结合现代信息化手段引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立体化和形象化,同时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