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原则初探

2020-05-11 05:51江迎桃
考试与评价 2020年3期
关键词:教学原则启发性中华传统文化

江迎桃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求欲。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教师除了课堂上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行动,以切实达到教育的。

【关键词】 中华传统文化  初中语文  教学原则  趣味性  启发性  知行合一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逐渐积累的优秀道德规范,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教育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炎黄子孙。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把握,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让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面我从趣味性、启发性、知行合一性三方面来谈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语文课堂应该是灵活多样、新颖别致,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探求欲。要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如:

1. 分角色表演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最显著特点是可以使学生通过表演的形式直观的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如在上《扁鹊见蔡桓公》时,通过表演,蔡桓公的“讳疾忌医”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同学们的脑海中,从而也理解了“讳疾忌医”的意思,懂得了“讳疾忌医”的危害。

2. 激发兴趣的导课

新颖别致的导课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如综合性学习课《让世界充满爱》的导入:在地狱中众人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着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无法放到自己的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可是在天堂之中,众人也围着大桌子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的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着食物就放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这就是天堂与地狱的区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只有在充满爱心、富有同情心的互帮互助中,才能生活得更幸福,我们的世界也才会更加美好。教师要从故事本身引导分析出新意,不能局限于故事本身,不能把课堂导入变成故事会。

3.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情景教学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经典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不同文章特点,可以联系生活体验、利用图片、视听渲染等手段,拉近与文体的距离,为理解文章做好铺垫。

如在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课前播放朗诵录音,画面呈现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让学生置身在茫茫的雪景中,感受毛主席当时所处的环境,体味伟人的豪迈气魄。

二、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指的是在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新课程标准提出我们要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这也是当代教学的要求之一,也只有贯彻好启发性原则,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首先,启发性原则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培養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适当的提问,把学生的好奇心勾起来,让他们产生一种主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其次,启发性原则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初中阶段,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善于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就极有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产生兴奋的感情,继而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的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给他们一定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出现思路短路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的提醒他们一下,以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最后,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民主平等。只有当学生对教师天生的敬畏之情有所减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才有可能不那么害怕教师,然后他们才能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经常和学生沟通,允许他们质疑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不那么怕教师,以便更好地利用启发性原则。

三、知行合一原则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是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指南。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承认过,自己在识人方面有过失误。他说自己起初在察人的时候是听其言,信其行。后来纠正了这一观点,对一个人的认识要听其言,观其行。学生在课堂上讲得再好,如果在行动中没有改变,那就说明学生没有将习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需求,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起到指引作用,也就是知与行脱离。那么教师除了课堂上要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还要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行动,以切实达到教育的目的。

初中时期是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的黄金时期,同时,也是学生人格塑造的最佳时期,语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而语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最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所以教师一定要注意语文课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学原则,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系常德市十三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教学原则启发性中华传统文化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摭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孙中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浅谈现代中职英语教学方法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小步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