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

2020-05-11 06:19刘伟罗公利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绩效协同

刘伟 罗公利

[摘要]构建以技术为核心包含战略、技术、组织、文化、市场、管理六个成长要素在内的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概念模型,基于152家创新型企业的278份问卷数据,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技术与各非技术要素的单独协同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在控制了股权性质、成立年限、公司规模、产业类型等企业异质性变量后,技术一文化协同、技术一管理协同、技术一战略协同对成长要素全面协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技术一市场协同、技术一组织协同的回归关系则不显著;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成长绩效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和稳健的回归关系;在控制了企业异质性变量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成长效率和成长潜力两个绩效因子,以及与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内部员工满意度、市场份额增长率、顾客满意度、总资产增长率、员工工资增长率和经济效益状况等绩效指标都有稳健的正向关系。

[关键词]创新型企业;企业成长;协同;绩效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671-8372(2020)01-0014-09

一、引言

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必须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企业不仅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载体,而且是增强产业自主刨新能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自2009年实施“技术创新工程”以来,共选定5批次563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这些企业成为企业跨国成长、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企业群体。然而,中国创新型企业发展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数量较少、整体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较弱等。尤其是很多创新型企业在成长中孤立地注重技术创新要素,忽视技术要素与组织、管理、文化、市场等非技术要素的协同作用,没有建立良好的成长机制,成长持续性较差。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优化企业成长要素协同,提升其成长绩效。

根据协同学理论,成长要素协同是指在企业成长中,影响企业成长的关键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适应、相互竞争、相互协调,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提升企业成长绩效。已有文献更多关注了企业创新要素协同问题,但对成长要素协同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与实证检验。

二、文献综述

要素协同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出现在技术创新文献中,认为创新要素协同可以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在早期的文献中,学者们更多关注两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这些协同关系包括技术和组织协同、技术与市场协同、技术与战略协同等。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将研究视角从两要素转到三要素上,进一步揭示出协同过程的动态化和集成化,强调三要素的协同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这些协同关系包括技术、组织和文化的协同,以及战略、知识和组织的协同。

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相继提出全面协同创新思想,以多要素协同创新为代表的协同创新模式逐步形成,深化了对创新要素协同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认识。白俊红等提出战略、文化、组织、制度、技术全面协同的概念模型,并实证分析了这5个因素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许庆瑞等、郑刚等基于全面创新管理(TIM),从战略、技术、市场、文化、制度、组织方面分析了各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机制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Tsai利用台湾技术创新调查(TTIS)数据,采用分层回归方法,研究了协同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协同网络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受到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贺灵等构建了_一个全面协同分析框架,将创新要素协同分为内部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协同、技术因素内部协同和企业内外部多因素协同,这些内外部因素协同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一起对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起到直接的正面作用,而技术创新能力又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解学梅等基于长三角地区379家电子信息企业的问卷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了知识吸收能力对企业协同创新网络特征与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张方华、陶静媛则引入动态能力,构建了“企业内部要素全面协同一动态能力-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由于创新型企业的本质特征是持续创新,因此影响创新绩效的创新要素协同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会影响创新型企业成长绩效。基于此,一些企业成长文献开始将研究视角转向对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和成长绩效的研究。如,宋英华等构建了包含治理、企业家、人才、激励、技术、文化6個要素的模型,并采用湖北省创新型企业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企业家创新观念、人才引进与培养、合理的科技人员创新激励方式度以及创新型文化氛围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绩效具有显著的推动效应,但文献并没有涉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协同性问题。刘井建、史金艳利用273家新创企业问卷数据,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组织、文化、创新之间的协同与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新性有助于增进新创企业的成长绩效,而学习文化对提升吸收能力和创新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凸显氛围和文化等“软”要素对新创企业成长绩效的积极作用。Wang发现企业能力对企业外部协同有重要的正面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市场绩效与财务绩效,这些能力包括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关系能力,并且创新能力与信息能力又受到市场波动的正向调节作用,但关系能力不受此影响。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创新要素协同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及深的过程,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为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理论借鉴。然而,由于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之间的关系复杂,对其研究还并不深入,所以本文对其做进一步分析和检验。

三、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结合已有研究,借鉴郑刚关于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型,我们提出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的“钻石”模型(见图1)。

在图1中,影响创新型企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是技术要素,它居于五边形的中心,五边形的五个角上分别是战略、组织、管理、文化、市场要素,这些非技术要素与技术要素两两协同构成六要素全面协同的主要方面(在图中用实线双箭头表示),而除技术外的其他要素间的相互协同处于次要位置(图中用虚线双箭头表示)。整体看,企业从战略目标与任务出发,通过六要素子系统的全面协同,推动企业成长绩效的提升。

协同强调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不能达到的整体效果或称协同效应。技术创新是创新型企业持续成长的根本动力,但技术创新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必须通过与其他非技术要素协同才能实现。Goldenber指出,技术与其他因素的平衡发展会给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结果带来正面效应。因此,技术要素和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的效果首先体现在对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的影响上,两两协同状况越好,全面协同效果就会越好。技术与战略协同为企业创新指明了方向,技术与组织协同为企业创新提供了资源条件,技术与管理协同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效率保障,技术与文化协同为企业创新营造了良好氛围,技术与市场协同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动力和价值实现途径。当然,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两两协同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全面协同不仅包含了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两两协同,还包含了各非技术要素之间的协同,体现了企业内部跨部门、跨职能、跨时空的整合。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程度越好,越有利于整合内外部资源,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从而达成企业的成长目标。

企业成长绩效是以成长为目标和导向的企业绩效。对于成长绩效的测度,已有研究各有侧重。例如刘曜等提出从收入、就业机会、托宾q、资产和利润等指标进行测度,程新生等提出从盈利能力、市场潜力、经营效率三个维度进行测度。Coad等提出从销售增长、生产率增长和雇佣增长三个方面进行测度。结合已有文献并考虑创新型企业成长特点,我们提出从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产品市场份额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经济效益情况、员工工资增长率、内部员工对公司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7个方面测度成长绩效,其中,前4个指标体现了成长效率,后3个指标体现了成长潜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I:技术与非技术要素的两两协同对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有正向影响。

H1a:技术与战略协同越好,越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

Hlb:技术与组织协同越好,越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

Hlc:技术与管理协同越好,越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

Hld:技术与市场协同越好,越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

Hle:技术与文化协同越好,越有利于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

H2: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对创新型企业成长绩效有正向影响。

H2a: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对创新型企业创新投入产出效率有正向影响。

H2b: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对创新型企业产品市场份额增长率有正向影响。

H2c: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对创新型企业总资产增长率有正向影响。

H2d: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对创新型企业经济效益有正向影响。

H2e: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对创新型企业员工工资增长率有正向影响。

H2f: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对创新型企业内部员工对公司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H2g: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对创新型企业顾客满意度有正向影响。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一)量表设计与发放

本文研究对象是国内创新型企业,包括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联合认定的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各省认定的省级创新型企业,被调查者为创新型企业高管或技术部门负责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能够较容易理解各测试项的含义,而且测试项多属于态度倾向性问题,所需的数据无法从已有的公开资料中获取,因此本研究的数据收集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在问卷设计中,我们进行了少量样本的预调研,并根据反馈情况作了修订,考虑问卷所设计的部分指标可能存在理解困难,我们简化了相关指标,并对全部问题和指标进行了更通俗易懂的处理,最终形成问卷定稿,包括创新型企业成长绩效状况调查、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协同状况调查两个量表。问卷题目采取封闭式提问的方式给出,使用李克特7点量表(Likert 7-point Scale)以提高度量区分度,采用现场发放回收纸质问卷、通过E-mail或其他即时通信工具发放回收电子问卷等方式,按随机抽样原则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到来自170家企业的306份问卷,回收率76.5%。滤除不合格问卷,获得152家企业的有效问卷278份,有效率90.85%。问卷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涉及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3個行业。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和表2可以看出,样本企业成长绩效和成长要素协同的实际状况一般,成长绩效均值介于4.61~5.61,成长要素协同均值介于4.36~5.41(7分制,1为非常不同意,7为非常同意),即大体上处在中等偏上的状态,成长绩效稍好于成长要素协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创新型企业目前的成长能力和成长绩效并非处在最佳状态,企业成长过程中各成长要素协同情况并不十分乐观。

五、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

在因子分析前先对表1、表2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检验。前者KMO检验值为0.9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为4391.63,显著性概率为0.000<0.01;后者KMO检验值为0.876,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为1208.044,显著性概率为0.000<0.01,表明两个量表均适合做因子分析。

1.成长要素协同因子分析

利用SPSS19.0对表1的24个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见表3)。根据表3,24个测度项目可划分至四类因子:C12到C21可归为因子一;除c9外,c5到c11可归为因子二;c1到c4可归为因子三;c22到c24可归为因子四。其中,c9在因子一和因子三的差距不大(分别为0.56和0.42),考虑其实际含义,可归为因子三。这样,因子四可命名为“技术一市场协同”,因子三为“技术一战略协同”,因子二为“技术一组织协同”。鉴于c12-c21同为因子一,可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划分为两类。其中c12到cl8归为一类作为新的因子一,命名为“技术-文化协同”,c19到c21归为因子五,命名为“技术一管理协同”(第二次因子分析结果见表4)。

综上所述,通过因子分析对24个指标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是因子一(技术3c化协同)、因子二(技术-组织协同)、因子三(技术-战略协同)、因子四(技术-市场协同)与因子五(技术-管理协同),5个因子可累积解释65.37%总方差,其中因子一和因子五合计解释了总方差的50.56%,说明这两个因子包含了更多的协同信息。

因子分析后的各因子项目与原构思基本一致,说明问卷效度較高。两次因子分析所确定的5个因子的α系数都在0.70以上,表明量表信度可以接受。

2.成长绩效因子分析

用SPSS19.0对表2各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在抽取公因子时,若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只能提取1个因子。为便于更深入的分析,事先确定因子数量为2个,这两个因子可累积解释74.8%的总方差。其中,因子一涵盖了a1至a4四个变量,即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产品市场份额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经济效益情况,体现了企业成长绩效的效率,可以称为企业成长效率;因子至包括a5、a6、a7三个变量,即员工工资增长率、内部员工对公司满意度、顾客满意度,反映了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对企业成长绩效的评价与认可,是一个公司未来进一步成长的基础,可称为企业的成长潜力。因子一解释了总方差的65.0%,因子解释了总方差的9.8%,说明因子一体现了成长绩效的主要方面。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的因子分析结果与最初构思基本一致,有较好的效度,因子一与因子二的值均为0.8以上,表明量表的信度很高。

(二)技术要素与非技术要素协同对全面协同的影响分析

1.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单独协同与全面协同的相关性分析

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PSS19.0对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单独协同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程度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见表6)。然后,在技术-文化、技术-组织、技术-战略、技术-市场、技术-管理5个协同关系中,分别控制其余4个协同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得到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单独协同与要素全面协同的偏相关系数(见表7)。

由表6可见,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单独协同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都有很强的正向相关性,其中,技术一文化协同的相关性最高(O.44),技术—市场协同的相关性最低(0.18)。由表7可见,在控制了其余单独协同关系下,技术-文化、技术-战略、技术一管理要素单独协同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在0.01的显著水平下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而技术-组织、技术-市场要素的单独协同与要素全面协同则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6中的相关系数都大于表7中的偏相关系数,说明技术要素与其他非技术要素单独协同对要素全面协同不是孤立地产生影响,而是受到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可以实现技术与其他要素单独协同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

2.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单独协同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的回归分析

为研究技术要素与其他非技术要素单独协同对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的统计关系,分别以各个成长要素单独协同作为解释变量,以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作为被解释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避免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法,逐步剔除相对不重要的解释变量,选择拟合优度较高的模型。同时,为保证回归关系的稳健性,引入股权陛质、成立年限、公司规模、产业类型4个控制变量。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见,在控制了股权性质、成立年限、公司规模、产业类型等企业异质性变量后,技术-文化协同、技术一管理协同、技术-战略协同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回归有显著意义,显著性水平均小于O.05,回归效果良好。而技术一组织协同、技术一市场协同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回归无显著意义,在逐步回归时被剔除。由此,可得到回归方程:

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程度=0.36×技术-文化协同+0.38×技术一管理协同+0.18×技术-战略协同+5.36

至此,假设H1a、Hlc、Hle得到证实,假设H1b、H1d没有得到证实。

(三)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成长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1.相关性分析

以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成长效率、成长潜力(因子分析得到的两个绩效因子)进行Bivariate相关分析,利用SPSS19.0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然后先后控制两个成长绩效因子中的一个,对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各成长绩效因子进行偏相关分析(见表9、表10)。

由表9、表10可见,在0.01显著水平下,各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成长效率和成长潜力强烈正相关。在控制成长潜力绩效因子时,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成长效率在0.01显著水平具有强正相关关系;在控制成长效率因子时,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成长潜力在0.01显著水平同样具有强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成长绩效之间具有稳健的正向关系。然而,通过比较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发现,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成长绩效两个因子的偏相关系数大于相关系数。可能的解释是,在两个成长绩效因子中,效率因子代表了企业成长的短期(现实)绩效,潜力因子代表了成长的长期(未来)绩效,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会存在—定的矛盾,因而成长效率因子与成长潜力因子之间存在轻微的负面相互影响。

2.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成长绩效回归分析

以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为解释变量(自变量),以各成长绩效指标为被解释变量(因变量),以股权陛质、成立年限、公司规模、产业类型四个变量作为控制变量,首先对代表成长绩效的两个因子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然后再具体对成长绩效的每一项指标进行回归,进一步探索这种影响的差异(见表11、表12)。

由表11可以看出,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成长效率、成长潜力都存在稳健的回归关系。由表12可见,在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各个成长绩效指标进行回归时,结果依然稳健。另外,从控制变量看,在对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回归中,产业类型有微弱的正面响影(系数0.05)。在对产品市场份额增长率的回归中,成立年限有较大的负向影响(系数-0.21),公司规模有较大的正向影响(系数0.19),产业类型有微弱的影响(系数0.08)。在对总资产增长率的回归中,成立年限有较大的负向影响(系数-0.16),行业类型有微弱的正向影响。在对经济效益的回归中,成立年限有较明显的负向影响(系数-0.16)。在对员工工资增长率的回归中,股权陛质(系数0.13)、公司规模(系数0.12)、行业类型(系数0.08)都有轻微的正向影响,成立年限有较明显的负向影响(系数-0.20)。在对内部员工满意度的回归中,成立年限有轻微的负向影响(系数-0.14)。在对顾客满意度的回归中,产业类型有微弱的正向影响(系数0.07)。

综上回归结果表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能够促进成长效率,包括创新投入产出效率、产品市场份额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经济效益,尤其是对创新的投入产出效率促进作用最为明显,从而本研究设定的假设H2a、H2b、H2e、H2d全部得到证实。同时,成长要素全面协同较显著地影响成长潜力,其中对员工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程度较高,即提高全面协同程度,可有效提升员工和顾客满意度。但对员工工资的增长率影响很低,且R2值也偏低。至此,假设H2e、H2f、H2g得到证实。

六、研究结论

第一,技术与各非技术要素单独协同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其中对全面协同贡献最大的是技术_文化协同,其次是技术一管理协同和技术一组织协同,技术一战略协同和技术一市场协同对要素全面协同贡献相对较小。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技术—文化协同与技术一管理协同对成长要素全面协同的贡献超过其他协同,恰好说明文化与管理在推动创新型企业跨部门、跨职能整合中起到一“文”一“武”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发现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可以实现技术与各要素单独协同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

第二,在控制了股权性质、成立年限、公司規模、产业类型等企业异质性变量后,除技术与组织、技术与市场外,技术与各非技术要素两两协同对成长要素全面协同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其中对全面协同作用最大的是技术—文化协同,其次是技术一管理协同、技术一战略协同。尽管技术一组织协同、技术一市场协同与全面协同的相关性较高,但在多元回归模型中表现不显著。综合已有研究和调查的实际,产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在组织方面,我国目前大多数创新型企业在组织架构上还比较传统,存在明显的层级特征,在创新任务的实施中仍然按科室职能分工,缺少整合各部门资源的组织安排;在市场方面,虽然大多数企业重视创新,但对技术创新与市场协同方面不够重视,品牌塑造缺乏技术支持,商业模式缺乏独特性,造成市场竞争力缺乏。

第三,成长要素的全面协同与成长绩效有显著的相关性。创新型企业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成长绩效及其各个指标均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最高的是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其次是内部员工满意率、市场份额增长率、顾客满意度、员工工资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最低是经济效益状况。这说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对企业成长的创新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有更大的贡献,而对企业成长的效益影响则相对不足。

第四,在控制了股权性质、成立年限、公司规模、产业类型等企业异质性变量后,成长要素全面协同与成长效率、成长潜力存在稳健的回归关系。从对成长绩效的具体指标回归分析看,对创新投入产出效率回归系数最高,其次是内部员工满意度、市场份额增长率、顾客满意度、总资产增长率、员工工资增长率,最低为经济效益情况,与相关分析结论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了成长要素全面协同对成长绩效的正向影响。

猜你喜欢
创新型企业绩效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创新型企业持续创新机遇识别模型研究
“营改增”对水上运输业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EVA价值管理体系在S商业银行的应用案例研究
我国创新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
财务保守战略下的创新型企业R&D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
法国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举措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