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雅雯
1 引言
歇后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汉语俗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日常交流中常常被使用。歇后语常常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使用的时候常以风趣幽默被大众所接受。然而,对于那些对汉语和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外国人来说,歇后语就好像一道复杂难解的数学题,即便是费尽心机找到了答案,也感觉不到其中的乐趣。那么,歇后语这样的语言形式,在汉语课堂中有必要出现吗?在文化的交流传播中有作用吗?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2 歇后语
2.1 歇后语的构成
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一书中,曾对歇后语进行了定义——“歇后语,又称俏皮话,是由喻体、解体连缀而成的較为定型的趣味性语句。”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歇后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那就是喻体和解体。歇后语的喻体部分是构成它形象、生动、活泼、风趣的特点的依据;而他的解体部分是对喻体部分的解释、说明,是确定歇后语的意义部分,也是对歇后语的点题,两部分之间就是被解释和解释、被说明和说明的关系。因此,喻体和解体本质上表达的是同一事物,但在表述上采取了不同的方式,以此造成一种类似于猜谜的形式,极大地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因此才叫做俏皮话。
2.2 歇后语的特点
歇后语的形式特点是短小灵活、通俗易懂。作为一种固定的语言表达形式,歇后语必然不可能使用大段语言表达,因此,它需要满足高度的概括性,也就是董一歌说说的短小灵活的形式特点,才能方便大众日常使用。另一个通俗易通表现了它口语性的特点,中国人用有相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因此,歇后语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通俗易懂,且因其趣味性而被人们日常使用的。然而对于没有这样语言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说,通俗易懂完全不能作为它的特点使用。因此,就文化交流问题上,这个特点是不能被我们直接使用的。
而歇后语的另一特点就是来源广泛,可以具体到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更细致地追寻,可以发现歇后语不光来自于日常生活,还有精神生活,例如中国历史上和文化作品中的事件及人物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等。总而言之,歇后语的素材来源非常广泛,它既来自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来源于人民的思想经验和文娱作品总结;它既体现了贴近人民生活的亲民性,又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3 歇后语的偏误
上文提到,歇后语对中国人来说短小灵活、通俗易懂。但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学习者在学习和运用歇后语的过程中常常会有很多问题。
3.1 偏误类型
3.1.1 语义方面
汉语学习者在学习歇后语时,常常无法完全把握完整准确的语义而造成偏误。例如:歇后语常常带有的语义色彩,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歇后语的意思没有掌握感情色彩常常会发生偏误。如:坟头上耍大刀——吓鬼,这个歇后语用来比喻吓唬不了人。单独看释义的话,这个歇后语属于中性色彩,但实际使用的时候,会带一些贬义色彩在里面,如:老地主这一招虽然厉害,但也只是坟头上耍大刀——吓鬼罢了,咱们大家心一齐,他那鬼花招就耍不成啦。可以看到例句中的“老地主”属于敌对方,对“我们”来说他是坏人,所以在这里使用“坟头上耍大刀——吓鬼”是没有问题的,但用在其它不带贬义色彩的地方就不太对了。
3.1.2 结构方面
歇后语的句式是固定的,和虽然不至于向成语这么严苛,一个字也不能错,但也相差不多了。对中国人而言,歇后语朗朗上口,短小有趣,听过一次就可以记住。然而对于韩语学习者们而言,这就像学英语背名人名言的,常常会我们一样,每个词都是死记硬背,非常困难。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常常会会出现加字、减字或语序颠倒的问题。如:张飞吃豆芽——小菜一个碟、老鼠过街——人人打、孔夫子搬家——书(输)尽是。
3.1.3 语用方面
我们常说,语言要得体,也就是说使用时要符合语境。歇后语可以将抽象的内容用生动形象的语句表达出来,这是它的优势,然而,相应的它也要求使用的语境要符合它的描述。在汉语学习者使用时,常常会出现语境不合的情况。例如:今天,我没有去上课,我出去玩了。我真是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个掸(胆)子。例句中“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个掸(胆)子”确实是描述胆子大,用在这里一眼看过去没有很大问题,但是他不知道这个歇后语不可以用来描述自己,只能说别人,以至于造成了偏误。
3.2 偏误原因
造成偏误的原因有很多,首先就是汉语学习者对歇后语语义掌握得不够,在对歇后语掌握得一知半解的情况下使用,当然容易出现许多问题。中国人在使用的歇后语时,万万有一些隐含的褒贬色彩,例如包含死、鬼、以及一些历史和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代表“恶”的或结局不好的角色常常带着贬义。在使用时需要注意语境。如果说歇后语语体色彩尚属于有迹可循,那么还有些歇后语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授课时就着重提点了,有些歇后语只能说自己,而有些歇后语只能说别人。例如上文中提到的“电线杆上插鸡毛——好大个掸(胆)子”。
其次文化差异过大导致学生理解困难。其实,学生无法完全掌握歇后语的语体语用不能完全归责于老师,因为要完全在课堂上教授这些本身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上文说到,歇后语的素材来源非常的广泛,它来自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包括人民的思想经验总结和文娱作品之中。汉语学习者要完全掌握歇后语的文化背景几乎是一件地狱难度的任务,更何况歇后语的历史悠久,有人考证说歇后语最早在先秦就已出现。对于汉语学习者而言,这不光是中外文化差异,还有古今文化差异,无疑是难上加难了。
那么,歇后语如此困难,在实际的课程中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教授这些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现阶段的汉语教学,特别是学历班的汉语教学还是致力于致力于让学生的汉语能够达到HSK考试的标准。然而,现有的HSK 考试却正逐步减少包括歇后语在内的熟语考题,这使得本来出现频率就很低的汉语熟语变得更少了,特别是歇后语,几乎很难在 HSK 模拟题和真题中寻见踪迹。因此,本身就已经十分紧凑的课程让教师也无暇再给学生详细讲解有关歇后语的知识点了。
除此之外,针对歇后语的教材也是少之又少。在对外汉语熟语教材中,与成语和惯用语的教材相比,歇后语的数量是最少的。成语、惯用语都有自己专门的教材,但唯独没有关于歇后语这方面的教材。相对全面的熟语教材《外国人说熟语》的配套练习有成语和惯用语的练习题,却唯獨没有歇后语方面的习题。由此可见,汉语课堂中对于歇后语的教学本身也是不够重视的。
4 对策及建议
4.1 课程设置
其实,汉语教学对歇后语的重视程度下降也无可厚非,毕竟汉语学习者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只要可以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对方的意思就已经达到了学生的要求。我们不得不承认,即使完全不知道歇后语是什么,在大部分情况下也完全不会影响到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流,所以作为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里,将歇后语的比重减少这一做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但是,歇后语依旧是很好的教学素材之一,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将之作为选修课是很好的选择,很多学校设有成语相关的选修课,歇后语完全可以和成语作为并列的课程让学生按兴趣选择。或者可以设置专门的熟语选修课,将几种熟语都作为教学内容介绍,以免一学期的单一内容过于枯燥。这样基于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的课同样是很有必要的,同时,在学习语言之外,也让学习者对中华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比起形式化的文化符号,这种融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内容更应该是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内容。
4.2 教学
歇后语通常是口语课的教学内容,且一般是高年级的学习内容。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歇后语都有厚厚的文化壁垒,也有一些简单常用的歇后语可以很快的教授给学生,例如:竹篮打水——一场空、兔子尾巴——长不了。这种类型的歇后语中级甚至初级的汉语学习者也可以掌握。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有些时候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可以利用歇后语带谜语性的特质,作为调节手段游戏性地让学生了解这一语言形式,也为后期学生掌握有一定难度的歇后语做好准备。
另外,对于高年级的汉语学习着而言,歇后语还可以成为各种课程的导入手段,例如中华传统文化,无论是、节日、农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有很多歇后语可以作为教学素材使用;还有些课程涉及中国历史和文学,更是可以用故事+歇后语的模式帮助学生掌握和记忆。总而言之,歇后语在教学中还有很有可以利用的地方,为了防止课程陷入固定死板的模式,偶尔适度的加入歇后语调节课堂是很有用的方法。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