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吉权 刘斌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审视过去十余年来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党的教育方针并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还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不充分和割裂等问题。必须深入探究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论渊源,明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涵与高职特点,厘清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进而系统构建新时代高职人才培养体系,重点从通识课程体系构建、课堂体系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立德树人;通识课程;课程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4-0017-06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已经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必须要有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支撑,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必须紧紧围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个教育目标,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核心价值所在。
高等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审视过去十余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定位,党的教育方针并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德育方面,高职重点强调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但没有形成系统的德育体系,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开展了“课程思政”试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存在较大差距。在智育方面,高职院校尚未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新产业、新业态变化,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方式相对滞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还不能很好满足职场需求,产教融合亟待深化。在体育方面,还没有把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体育对其他四育的内在价值尚待挖掘,体育的形式过于单一。在美育方面,高职院校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既没有高雅艺术的熏陶,也没有生活化的审美教育,学生缺少欣赏美、体验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机会。在劳动教育方面,尽管高职学生有劳动技术教育的先天优势,如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但还没有意识到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地位,沒有深入研究其对德智体美四育的重要影响,也没有系统的劳育教学设计。
总之,当前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五育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不充分和割裂等问题,迫切需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按逆向设计原则,重新确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核心能力,系统构建高职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从而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在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1999年,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将“美育”正式纳入全面发展教育中,之后党的十六大至十九大报告均将德智体美四育并列,并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并列,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论断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重大理论创新。纵观党的教育方针的历史演变,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创新,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与其相关的教育理念包括全人教育思潮、人文主义教育观、通识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等。
在全人教育方面,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Miller Ron正式提出“全人教育”概念[1],之后他创建了《全人教育评论》,以期把全人教育运动引向一场教育改造运动。1990年,80位学者在芝加哥签署《教育2000:全人教育的观点》,提出全人教育的十大原则,标志着全人教育从一种教育思潮走向一场教育改造运动,迅速传播到北美、欧洲、澳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全人教育的核心思想在于教育培养目标的转变,对传统教育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习得的培养目标提出批评,倡导教育培养完整的人,使人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发展[2]。SirousMahmoudi等认为,全人教育包含广泛的哲学取向和教学实践,它重点关注教育的完整性,旨在促进学生个人不同方面(智力、身体、精神、情感、社会和审美)的平衡发展,并处理好个人和他人、个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全人教育关注的是生活经验,而不是狭义的“基本技能”[3]。
20世纪7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发布了三个对世界教育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报告,即1972年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1996年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和2015年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4],三个报告均强调人文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强调形成完善的人格是教育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概念最早由美国帕卡德(A .S .Packard)提出,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古典学、文学和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通识教育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培养模式,强调不仅培养学生的较强的专业特长和职业能力,还要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通识教育同样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培养人,其次才是培养职业人。
素质教育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中国本土特色。20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当时的“应试教育”弊端提出素质教育理念,此后,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不断深入,最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基础教育扩展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5]。此后,党的十六大至十九大报告中均强调推进素质教育。潘懋元认为,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策略[6]。眭依凡认为,目前素质教育在大学存在推而不进的问题,其症结在于对素质教育存在思想误区,呼吁大学要以素质教育为价值引领构建人才培养体系[7]。
三、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关系、内涵与高职特点
在党的教育方针中,德智体美劳是并列的,但他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分属于三个不同层次,见图1。德育、智育、美育属于心理层面的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受教育者形成真善美内在统一的完美人格;劳动技术教育属于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层次[8],是德智美三育的重要手段;而体育属于生理层面的教育,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是前四育的基础保障。尽管德智体美劳五育各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要求,但是它们又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9],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抓好智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10]。
德育、智育、美育对应人的心理认知结构中的意、知、情,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对应道德、科学和艺术,其价值尺度为善、真、美。在德智美三育中,德育为首,是各育的灵魂和方向。德育的基本职能是教人向善,“善”的最基本含义是指人的行为活动及其结果的合社会的正当性和规范性[11]。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其德育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育者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个人品德修养。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和技术性,因此,高职德育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和技术伦理教育,彰显职业文化和技术文化特色。
智育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养成智慧的教育活动,是其他诸育的基础,追求智慧是智育的终极目的。智育的内涵包括储备结构化、系统化的陈述性知识,训练并习得操作性、程序性的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发明创造的能力[1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具有较高的品位和境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调技术、注重技能、关注创新是高职智育的应有之意,同时高职智育要关注学生智慧的养成,坚持面向未来职场的专业教育理念,关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带来的产业与业态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和融入能力,学会沟通合作,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树立顾客至上的理念。
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主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素质教育[13],体育不但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还具有思想素质教育功能。坚持身心和谐发展的体育观,注重体育对德育、智育、美育的促进作用,同时将体育与职业(专业)特点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职业),开设不同的实用性体育教学模块和训练项目,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具备岗位所需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同时要注重挖掘体育的社会功能和思政元素,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规则意识、爱国情怀。
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14],其目的是教会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自身,使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高职美育不但要使学生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还要特别观照生活层面的审美教育,坚持审美与致用统一的工艺观,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即审美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化,提升学生欣赏美、体验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同时,高职美育还要实现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的统一,不但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还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美的人。
劳动是指人利用工具改造自然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的目的有二。一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使学生了解劳动制度设计,尊崇“按劳分配”的原则,追求社会公平正义,进入社会后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二是通过劳动促进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提升技术应用能力,在劳动中将职业道德变成一种行动和习惯,在劳动中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目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學做一体,具有实施劳动教育的天然优势。
四、高职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的策略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以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支撑,这包括更新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学科(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和水平,还要注重文化引领等。本文从通识课程体系构建、课堂体系构建、课程育人(课程思政)、工匠精神涵育等方面阐述其实施策略。
(一)系统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从理念层面到行动层面,关键是秉持通识、博雅、全人教育理念,系统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划分通识课程模块,根据学生兴趣通过不同的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爱国主义精神、人文情怀、科学精神、艺术修养、国际视野、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价值判断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方法能力。在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框架下,按以上原则构建5大模块17个子模块的通识课程体系,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类型特点、专业设置情况、现有师资条件等开设不同课程,建议各校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在每个大模块中必选一门课程,每门课程2个学分,共10个学分。见表1。
(二)系统构建课堂体系
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只靠第一课堂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系统构建课堂体系,即传统的第一课堂、以社团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以泛在学习为特征的第三课堂和以校外行业企业实训基地为平台的第四课堂,四个课堂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协同、相互补充,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一课堂即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指定的时间、地点(教室、实训室),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与学的活动。第一课堂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最重要的阵地,是知识传递、技能培养、素养提升的主渠道。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大力提升第一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效果,以学生为中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任务为载体,以项目为导向,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要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内化的促进者;另一方面,要将立德树人融入第一课堂的所有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以实现知识技能传授、思想价值引领和审美立美教育的统一。
第二课堂是指以学生社团为主要载体开展的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技能竞赛、文体活动、公益服务、劳动教育等系列活动,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等特点,是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彻底打破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将第二课堂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进行一体化设计、实施课程化管理。将社团按功能进行科学分类,各类社团协同发展、各有侧重,思政研究类社团重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科技类社团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体育类社团侧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文化艺术类社团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公益类社团侧重劳动教育,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课堂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泛在学习。泛在学习是泛在计算环境下,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15],其具有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永久性等特点。近年来,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微课、慕课为载体的翻转课堂在高职院校开始大力推广,学生通过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学习知识,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协作将知识内化,从而实现了传统的知识传递和知识内化次序颠倒,实现了教学流程再造。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知识内化的促进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意义建构者,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第三课堂是一种蕴含了丰富学习理念与教育意义的新型学习方式[16],同时也是其他类型课堂的重要延伸,高职院校应加强第三课堂的学习环境建设,大力推动泛在学习,为人才培养和学习型社会构建提供有力支持。
第四课堂是指在企(事)业单位开展的授课、实习、实训等教育教学活动。高职教育必须坚持面向未来职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第四课堂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职场环境,包括真实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制度、职场文化,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接受职场的约束、熏陶和检验,以提升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第四课堂主要包括三种教学模式。一是基于现代学徒制的企业课堂,是学习者以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接受学校教师和产业导师的双重指导,所对应的企业课堂具有明确的学习型岗位标准、结构化的课程体系和规范化的教学组织[17]。二是基于产业学院的企业课堂。产业学院是校企双方或多方共同出资建设、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制办学机构,其主要特征是企业主导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开发和人才培养过程,地点通常设在企业或工业园。产业学院是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实现了“专业建在企业、教室转向车间、讲台搬到岗位、实习对接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基于顶岗实习的企业课堂。企业顶岗实习是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专业教学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强化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但顶岗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当务之急是落实《职业院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关专业顶岗实习目标、时间安排、实习条件、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实习管理等提出了基本要求,是职业学校组织开展顶岗实习的主要依据。教育部已经公布两批共136个职业学校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尚没有出台国家标准的,高职院校要参照已出台的标准制定校本标准,只要严格落实标准,顶岗实习效果一定大有改观。
(三)将立德树人融入各类课程,实施课程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句话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內涵。在高职课程体系中,虽然不同的课程类别侧重不同的教育功能,但德智体美劳五育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必须将德智体美劳作为一个整体融入每一门课程中,做到五育之间的有机融合和无缝衔接,从而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审美立美的统一,即课程育人。
理工类专业课要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科技史的教育功能,展示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经济和科技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要讲好本专业(学科)领域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专业课程特别是实习实训实践课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加强学生职业态度、职业观念、职业纪律、职业作风、职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其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品格,让遵守规则成为一种习惯。同时,还要将沟通能力、人文关怀、环保意识、安全意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中。
高职美育要坚持审美与致用统一的审美工艺观,坚持审美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审美化,特别强调将审美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在设计制造类课程中,要坚持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统一的设计观,让设计弥合生活与艺术之间的鸿沟,使设计不再单调、刻板。产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美学元素融入设计,让消费者体验到材质之美、颜色之美、形状之美、秩序之美,给其带来审美体验和身心愉悦。在建筑类课程中融入协调美、均衡美、韵律美、序列美;在数学类课程中融入协调美、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18]。高职院校还要特别观照审美和立美的统一,不但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更要注重立美,特别是在空乘、医护、老年服务、学前教育、旅游餐饮等服务类专业课程中,从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和心灵美等四个维度让学生变为一个美的人。
(四)弘揚工匠精神
技艺的诞生,源于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匠师通过对自然的尊重及理解,撷取自然界的各种材料,以双手与巧心制造出各式工艺作品,紧密结合了工具、材料、工法与工序,并在代代相传中不断积淀先民的智慧与经验,体现出实用、审美和人的自我实现与超越的多元价值,形成了以科学精神、审美情感和价值追求为代表的工匠精神,走向“技”“艺”“道”的完整和真善美的统一。工匠精神与高职教育及人的全面发展高度契合,高职院校应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有关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文献很多,这里只谈在通识课程体系中开设“工匠精神与文化”模块。
在通识课程体系中,开设“工匠精神与文化”课程模块。通过“中国古代手工艺文献”课程子模块向学生介绍《考工典》《考工记》《营造法式》《天工开物》等中国古代手工艺经典范本,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工匠文化体系,深入挖掘中华工匠的文化史意义和当代价值。开设“器物文明与工匠”课程子模块,对中国古代各类型文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解读,使学生了解器物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美的体悟,了解社会文明的演进历程和人类智慧在物质文明创造中的结晶;同时介绍器物相关的著名工匠,讲好工匠故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审美情趣和价值追求。开设“诸子经典与工匠精神”课程子模块,让学生遵守技术伦理,坚持“道技合一”“以道驭术”的价值取向。开设“国外工匠文化”课程子模块,介绍国外特别是日本、德国的工匠文化。此外,通过“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邀请工艺大师、能工巧匠进校园讲座,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匠精神。
参 考 文 献
[1]Miller R. What are Schools for? Holistic Education in American Culture[J]. Inside Tucson Business, 1992,28(101):51.
[2]刘宝存.全人教育思潮的兴起与教育目标的转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9):17-22.
[3]Sirous M, Ebrahim J, Ali N H, et al. Holistic Education: An Approach for 21 Century[J].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2012,5(3):178-186.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5]“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3-10.
[6]潘懋元.试论素质教育[J].教育评论,1997(5):6-8.
[7]眭依凡,王贤娴.再论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7(8):30-35.
[8][10]桑新民.对“五育”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哲学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1991(6):159-166.
[9]楼昔勇.德智体美一盘棋——美育与其它各育之关系探讨[J].汕头大学学报,2004(6):23-27.
[11]庞学光.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4):9-12.
[12]杜作润.智慧与智育漫话[J].复旦教育论坛,2007(5):16-21.
[13]张子沙,龚正伟,周波. 对我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1(1):16-21.
[1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1)[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59-160.
[15]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69-73.
[16]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的内涵与特征解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17-21 .
[17]章鸿雁,赵鹏飞,杨敏,等.现代学徒制企业课堂的定位、构建和评价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24-29.
[18]谭维奇.数学的美学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22-124.
The Idea, Connot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ou Jiquan, Liu Bin
Abstract In his speech at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states tha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should be fully implemented an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trained based 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By reviewing the education objective and ori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past decade or so, it is found tha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has not been fully implemented, and there still exist serious imbalances, inadequacies and fragmentation between the five education systems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s and labor. We must deeply explore the theoretical origin of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as well as their special featur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rt out the relationship among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and then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vigorous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by mainly focus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classroom system,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 fostering of craftsman spiri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general curriculum; curriculum education
Author Zou Jiquan, professor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Tianjin 300410); Liu Bin, professor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