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的四重维度及其展望

2020-05-11 12:27李凯杨志臣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话语权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李凯 杨志臣

[摘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掌握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近些年,学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相关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包括从理论维度研究其内涵,从历史维度研究其演进,从现实维度研究其现状,从实践维度研究其建构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学界需进一步深化内涵研究,精化建构的经验教训研究,强化建构面临的机遇研究,细化建构目标,优化建构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掌握和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这一观点为我们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方向。近些年,学界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研究

从理论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问题的基础,近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层面对此展开了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概念研究

关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概念的阐释,学界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权力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种权力,或是影响力、能力等。如贾英健认为,意识形态话语权指的是发生于意识形态领域之内的一种能够左右“他者”话语的权力,它既涉及话语资源的分配,也涉及到一种话语的地位,但无论是资源的分配还是话语地位,所表达的都是在多种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中一种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话语所拥有的影响力和统治权。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实践存在论基础之上,是基于科学的态度和立场之上的真实的意识形态话语,它忠实地为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进行言说,增进对人民大众更大更多更好的利益的坚守和维护[2]。

二是“认同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最根本的是受众认同的确立。如胡刚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被社会公众内心认同并实际指导个人和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具体衡量[3]。再如甄红菊认为,以意识形态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视角,应当重点研究作为一个政党或阶级的思想观念体系的马克思主義话语权的理论内涵,它以共识的达成和认同的确立作为话语权实现的标志[4]。

三是“话语体系说”,认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一种科学的话语体系。如杨昕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而建构和组织起来的,从构成要素上看,是由话语主题、话语主体和话语载体三个部分而构成的一整套话语体系。话语主题是指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体内容与核心思想,话语主体不仅包括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包括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接受者,话语载体指能够传递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一切传播形式与表达方式[5]。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研究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张国臣指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是巩固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内在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是凝聚社会共识的客观要求,可以促进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是有效抵御西方“和平演变”图谋的客观需要[6]。张丹指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有利于保持国家政权的稳定性、有利于引导社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规范社会生活的三项意义[7]。包天强从另外的角度概括了话语权建构的必要性,一是抵御反华势力西化中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二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求;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8]。胡蝶认为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保障,是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价值共识的重要前提[9]。侯天佐阐释了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价值功能:一是辩护和批判,维系网络空间的政权合法性;二是导向和整合,引导网络民众的利益需求;三是教化和规范,培育网络空间的公共理性[10]。

二、历史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演进研究

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历史。近年来,不少学者从历史维度出发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的演进历程,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演进研究

部分学者基于整体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演进,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三阶段”说、一种是“四阶段”说。杨昕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演进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1921—1949年为竞争与夺取阶段,1949—1978年为确立与主导阶段,1978年以来为调适与巩固阶段[11]。莫燕分为四个阶段,不同于“三阶段”之处在于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划为第四个阶段,他认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2]。

部分学者基于部分的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演进,其中研究的重点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历史演进。吴春雷将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历史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1978—1992年):正本清源,重塑意识形态话语权阶段;二是十四大至十六大(1992—2002年):继往开来,扎实推进话语权建设阶段;三是十六大至十八大(2002—2012年):深化发展,不断丰富话语权建设阶段;四是十八大以来(2012年—):战略强化,全面深化话语权建设阶段[13]。肖唤元将改革开放四十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演进历程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8年为恢复重构阶段;1989—2002年为捍卫巩固阶段;2003—2012年为推进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为稳步提升阶段[14]。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经验研究

部分学者总结了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历史经验。周连顺提出四个“既要又要”:既要建构马克思主义的优势话语权,又要照顾人们思想意识的差异;既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思想文化整合,又要尊重思想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既要确立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又要慎重地处理知识分子问题;既要重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又要把它当作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15]。刘国普概括了四个启示: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敢于和善于在斗争中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16]。

部分学者归纳了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基本经验。吴春雷提出三个“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正确对待思想文化领域的“一”与“多”;坚持意识形态话语权阵地意识,切实发挥意识形态主渠道作用;坚持意识形态服务于大局,实现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13]。肖唤元总结了四个经验: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增强话语底气;治理非主流意识形态,净化话语场域;推动话语主题的与时俱进,提升话语质量;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拓展话语影响[14]。

三、现实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状研究

从现实维度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状是我们进而提出合理对策的必要任务,学界主要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机遇、困境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机遇研究

张志丹系统总结了当前提升意识形态功能的五大战略机遇:一是治理性机遇,当前意识形态建设创历史新高;二是发展性机遇,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三是网络化机遇,主流意识形态大众化社会化;四是认同性机遇,中国国内国际形象日益趋好;五是危机性机遇,西方意识形态美誉遭受重创[17]。谢晓娟基于国际视角,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国际比较优势,中国物质力量的增长是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根基,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是赢得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核心,中国先进文化是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力支撑[18]。还有不少学者认识到了互联网社会、大数据时代、新媒体环境等带来的重大机遇,如张立基于新媒体视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五大机遇:新媒体有利于打破西方话语权的垄断格局,新媒体给话语权的拓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和载体,新媒体有助于话语范式的现代转型,新媒体是话语认同的催化剂,新媒体成为话语实践的重要平台[19]。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困境研究

当前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不少实实在在的困境。孟献丽阐释了步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三大困境:一是话语体系尚未有效建构,致使理论说理缺少穿透力和阐释力,理论之理难以诉说;二是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依然存在,致使说理的现实支撑不坚实,事实之理说服力不够;三是传播说理路径不够丰富、完善和畅通,传播之理的辐射影响力有待提升[20]。武建竹指出了当前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吸引力不足、话语表达创新力受限、话语空间控制力疲软的三大困境[21]。吕峰分析了网络空间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困境:网络的多元化与自由性分化了话语主体的引导力;网络的碎片化与非理性淡化话语内容的说服力;网络的去中心化与交互性弱化话语方式的吸引力;网络的开放性与虚拟性虚化话语环境的调控力[22]。董静指出了高校场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地位动摇、话语魅力衰减、话语权威弱化、话语存植空间缩减、话语主导力削弱的困境[23]。朱斌通过采用李克特式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状,多数人知晓但不能深入领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实质,对错误思潮的辨别力明显不足;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有较高情感认同,但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存在一定模糊认识;总体上能自觉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但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行背离现象[24]。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困境的原因研究

不少学者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困境的原因。张骥从八个方面分析指出,某些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挤压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作用力,西方国家的“西化”“分化”战略危害着其主导力,网络化产生的负面作用削弱着其控制力,市场化对思想观念的负面效应扭曲着其规范力,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蔓延消解着其整合力,民众思想的复杂化减弱着其凝聚力,思想理论领域出现的杂音、噪音干扰着其影响力,理论宣传工作中的简单化倾向影响着其吸引力[25]。谢晓娟从国际视角出发进行了阐释:西方国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西方国家主流媒体的传播优势形成的话语优势,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面临着诸多压力与非难,国际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更加复杂化和隐蔽化[26]。张振从执政党意识形态层面进行了阐发,当下执政党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滞后,缺乏解释力;话语表达方式过于高大上,缺少凝聚力话语传播途径单一,传播广度和范围不够;话语受众大幅度减少[27]。董静剖析了高校场域之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困境的缘由,部分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曲解与质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挫折;个别党员干部的贪污腐化和封建迷信;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蔓延与渗透;控制式和劝导式话语表达的惯性使然[23]。

四、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实践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原则、目标及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原则与目标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原则,郝苏君认为要坚持和体现实践性、人民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基本原则[28]。张璨认为应坚持特殊性与超越性原则相统一、建构性与批判性原则相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重点围绕理论创新的彻底性、理论表达的适应性和理论传播的大众性展开[29]。杨昕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必须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必须紧紧围绕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中心任务,必须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展开对话与斗争[30]。张纲认为要坚持党性与人民性、批判性与包容性、继承性和创新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四个统一[31]。

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目标,杨昕总结了三方面目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中主导性地位的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持续推进、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不断拓展[30]。张国臣也总结了三个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实现“两个巩固”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党和全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2]。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研究

张学亮从逻辑理论上分析了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生成规律,他指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遵循利益逻辑保证人民有更多获得感,需要遵循认知逻辑促进人民有更深理论认同感,需要遵循表达逻辑体现出更强责任感[33]。张红建从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的系统过程出发阐释了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四个维度的路径,话语生产之维要提升话语生产者的权威性,强化话语内容的引领力;话语传播之维要合理转换话语言说方式,充分利用多样化的话语传播媒介;话语认同之维要满足人民群众现实诉求以实现利益认同,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以实现情感认同;话语评价之维要提升评价主体的话语评价能力,科学设置评价标准,积极完善信息反馈体系[34]。朱斌基于日常生活向度提出了建构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三条对策,一是要转化话语方式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的亲和力,话语逻辑上要符合大众思维,话语内容上要契合大众诉求,话语表达上要贴近大众生活;二是要优化传播媒介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的影响力,要综合利用传统媒介与现代传播的优势,要建立具有鲜明特色、吸引力强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习网站,要建构优秀党员干部、专家学者与大众互动的双向传播沟通机制;三要关注民生诉求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吸引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要立足于差异性社会发展现状,满足民众多样化利益诉求,要应对社会现实问题,增强其对现实问题的涵盖性、说服力与解释力[35]。刘先春强调要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共生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超越,在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斗争中建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优势,具体要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在意识形态共生中不迷失,敢于接受挑战;要与时俱进,追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拓宽意识形态教育的渠道和方法;要重視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实践后果的兑现性;要强化机制,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要求到制度设计、政策法律和公民道德规范中[36]。

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研究展望

(一)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内涵研究

目前,学界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这一概念的运用上提法较多,诸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意识形态话语权”等等,对概念界定的角度较多,界定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同时尚未形成具有共识性的表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特征的研究力度与深度不足,本质与内涵尚未明确,制约着这一问题其他维度的研究。因此,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内涵研究,追问其本质,把握其特征,形成理论共识成为当务之急。

(二)精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经验教训研究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也经历了不少曲折,走了一些弯路,系统总结这些经验与教训有助于进一步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从国际视角来看,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不断巩固自身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有的国家有的党派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有的国家有的政党却陷入了亡党亡国的境地,这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深入研究,以期为我党镜鉴。

(三)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面临的机遇研究

我国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意识形态领域也是一样,把握好这些战略机遇,用好中国优势,是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法宝。当前,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现状,学界侧重研究其所面临的挑战与原因,对机遇的研究相对较弱。学界要树立机遇意识,强化机遇研究,重点把握互联网、大数据、媒体融合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等带来的重大机遇,正确认识、牢牢把握、主动作为。

(四)细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目标

目标就是靶向,只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当下,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目标研究还不够,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提升对策的盲目性。因此,要深入研究总结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目标,既要确立总体目标,也要细化为不同场域不同向度的具体目标。

(五)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路径

当前,就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学界群策群力,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但是不少建构路径着眼于宏观视域,使得对策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路径需要将宏观视域和微观视域相结合,重点研究不同场域下具体的建构路径,诸如面向大学生的高校场域、面向网民的网络场域、面向群众的宣传领域、面向境外反动势力的斗争领域等等,把具体对策精细化,夯实各个场域,打好组合拳,循序渐进,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2]贾英健.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J].理论学刊,2017,(6):101-106.

[3]胡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审视与建构[J].社会主义研究,2016,(5):26-31.

[4]甄红菊.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理论内涵与实现路径探析——基于意识形态视角[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2):65-71.

[5]杨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成要素及其实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3):48-52.

[6]张国臣.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时代价值[J].学术论坛,2016,39(1):1-5.

[7]张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意义、必要与可能路径[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16(4):86-88.

[8]包天强.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33(4):110-113.

[9]胡蝶.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J].大连干部学刊,2017,33(4):30-33.

[10]侯天佐.网络空间中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77-80.

[11]杨昕.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地位的历史演进[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3):49-54.

[12]莫燕.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历史经验与路径建构[J].宁夏党校学报,2019,21(3):71-77.

[13]吴春雷.新时期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J].重庆社会科学,2017,(10):11-17.

[14]肖唤元,戴玉琴.改革开放40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演进[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1):101-107.

[15]周连顺.意识形态整合与马克思主义优势话语权的建构——以新中国初期为中心[J].现代哲学,2017,(2):36-42.

[16]刘国普.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问题探析[J].湖湘论坛,2016,29(5):51-54.

[17]张志丹.捕捉与利用:提升中国意识形态功能的五大战略机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1-48+189.

[18]谢晓娟,刘世昱.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国际比较优势[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4):105-112+160.

[19]张立.新媒体时代主导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的多重挑战与战略机遇[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2):68-74.

[20]孟献丽.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说理困境与破解路径[J/OL].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9.

[21]武建竹.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4-6.

[22]吕峰.论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三重维度[J].理论探讨,2018,(6):140-146.

[23]董静,徐建飞.困境·缘由·策略: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研究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1):115-119.

[24]朱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视野,2018,(3):5-12+80.

[25]张骥,申文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我国思想宣传领域面临的挑战与实现方式探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1):163-168.

[26]谢晓娟,刘世昱.当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国际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2):1-5.

[27]张振,郝凤.新媒体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多维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16,(5):41-47.

[28]郝苏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J].学校黨建与思想教育,2019,(6):85-87.

[29]张璨,吴波.意识形态安全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2):65-69.

[30]杨昕.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原则与目标[J].理论界,2015,(3):40-43.

[31]张纲.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基本原则[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7(2):16-20.

[32]张国臣.关于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1-7.

[33]张学亮,王永友.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逻辑理路[J].长白学刊,2018,(1):8-14.

[34]张红建,商植桐.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四重维度[J].广西社会科学,2018,(12):20-24.

[35]朱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日常生活向度[J].理论探索,2013,(6):15-18.

[36]刘先春,关海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权的当代建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11(3):22-29.

责任编辑:王玉倩

猜你喜欢
话语权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话语权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