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占华
[摘要]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贫困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继承了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消除贫困的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华,围绕“精准”二字,从组织保证、脱贫实效、资金支持、社会动员、内生动力、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述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深化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推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也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习近平;扶贫;中国智慧
一、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来源和形成过程
(一)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思想来源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反贫困思想
消除贫困,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价值旨归。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劳动状况、工资数量以及工人的生活状况等方面综合考察了无产阶级贫困的表现形式,而且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贫困的本质及根源。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在社会的增长状态中,工人的毁灭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的产物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就是说,贫困从现代劳动本身的本质中产生出来。”[1]马克思在这里讲的“现代劳动”就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雇佣劳动。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出,“贫困是现代社会制度的必然结果,离开这一点,只能找到贫困的某种表现形式的原因,但是找不到贫困本身的原因”[2]。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更是对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及根源进行了详尽、全面、深刻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想彻底消除贫困,实现人类的解放,除了彻底铲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外别无它方。这一观点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述地非常明确,“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3]。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强调要牢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这个根本立场,“发展为了人民,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4]10。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就能尽快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2.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消除贫困的思想
消除贫困,使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党的初心和使命,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尽管由于所处时代及国情不同,提出的消除贫困的思想有诸多的差异性,但都始终把消除贫困当作重中之重的任务,这也体现了消除贫困思想上的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毛泽东把解决土地问题看作是解决农民贫困问题的关键因素,“目前我们对农民应该领导他们极力做政治斗争,期于彻底推翻地主权力。并随即开始经济斗争,期于根本解决贫农的土地及其他经济问题”[5]。邓小平提出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義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6]。江泽民提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7]。胡锦涛在我国扶贫工作取得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明确了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重点工作,指明了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到二○二○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8]。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消除贫困问题上,都强调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都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都强调了要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在继承历任中央领导集体消除贫困思想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调了扶贫脱贫的“精准”性,从组织保证、脱贫实效、资金支持、社会动员、内生动力、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特别是对精准性的强调,把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理论创新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3.中国传统文化中消除贫困的思想
习近平非常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强调了人民的富足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强调了民心向背对于国家兴衰成败的决定作用,《尚书》中首次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这一思想在春秋时期被儒家发扬光大,孔子提出了“惠民利民”思想,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荀子提出了“平政爱民”思想等。之后西汉政治思想家贾谊提出了“民人以食为天”,宋代朱熹提出了“新民”思想,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了“厚民生,强国势”思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得到延续和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人数千年治国的古训,民本思想对于减轻广大民众的负担和改善贫困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4]14。可以看出,习近平高度重视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吸取精华,并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结合起来,强调中国共产党就是要消除贫困,为民造福,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二)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形成过程
习近平无论是在梁家河插队时期、地方工作时期,还是担任中央总书记后,始终高度关注扶贫问题,“四十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4]8。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萌芽于梁家河插队时期,发展于地方工作时期,成熟于担任中央总书记后。
1.梁家河插队时期
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梁家河插队,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习近平和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切身地感受到了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也在心理埋下了立志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种子。为了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习近平带领群众从最基本的吃饭、喝水问题入手,打淤泥坝、修梯田,从报纸上看到关于四川沼气的报道后,两次到四川学习办沼气的技术和经验,回来后结合陕北的气候条件,在梁家河成功地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老百姓缺煤缺柴问题,大大改善了做饭、照明条件。后来又带领群众办起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等,使这个一到青黄不接就几乎全村出去乞讨的贫困村庄的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在这期间,习近平始终心系群众,心系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问题,还将北京市奖给他的一辆三轮摩托车到延安农机局换成了实用家具,包括一台手扶拖拉机、一台磨面机、一台扬场机、一台碾米机和一个潜水泵,方便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这些生动的扶贫思想及实践,是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发端。
2.地方工作时期
习近平在担任中央总书记之前,先后在河北正定、福建厦门、福建宁德、浙江等地任职,在多年地方任职的实践中,对中国贫困问题有了更深刻地感悟和更全面地认识。正定是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到正定任职的初衷就是要为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为改善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做点身体力行的实事,1982年3月到河北正定任职,正定当时是一个“高产穷县”,“高征购”使老百姓的吃饭成了大问题。为了解决正定发展和老百姓贫困问题,习近平走遍了全县200多个村子,在深刻了解贫困状况的基础上,强调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要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基础上,要制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战略,要大力发展商品生产,要念好“人才经”,习近平还抓住时机,开启了“正定旅游模式”,这些思想及实践,使正定摘掉了“高产穷县”的帽子。1988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当时宁德是全国十八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行路难,吃饭难,信息闭塞,为了深入了解贫困状况,习近平基本走遍了所有的乡镇,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和方案,提出了“弱鸟先飞”的理论,提倡“经济大合唱”,建设好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好农村党组织这个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等,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摆脱贫困》这部习近平关于扶贫工作的开山之作中。之后,习近平在福建当副书记、省长时,针对扶贫资金的滥用和腐败问题,提出了“真扶贫、扶真贫”的问题。2002年习近平到浙江任职,提出把帮扶困难群众放到更突出的位置,提出要跳出“三农”抓“三农”,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与反贫困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扶贫新路。
3.担任中央总书记以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更高站位和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中国的贫困问题。自担任总书记至今,习近平先后到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湖南省湘西十八洞村、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专门调研脱贫攻坚工作,在深入调研的过程中,2013年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提出扶贫要在“精准”下功夫,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习近平在2015年11月的《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提出“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重点解决“四个问题”,之后针对如何建立考核制度、建立大扶贫格局、强化扶贫领域作风建设等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针对如何解决好“谁来扶”“扶持谁”“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从组织保证、脱贫实效、资金支持、社会动员、内生动力、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新思想、新观点、新論断,这些重要论述形成了一个具有严密逻辑的完整思想体系。
二、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丰富意蕴
(一)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共享全面小康观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4。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算实现了脱贫,习近平指出,到二○二○年“确保如期实现扶贫开发‘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4]5,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实现就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的绝对贫困问题,这一目标既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实际,从收入的角度按购买力平价测算,也已经略高于世界银行衡量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习近平指出,这个目标也不是能够轻松实现的,越往后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大,即使这样,“各地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确定的脱贫目标,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吊高胃口”[4]24-25。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规划了脱贫攻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回应了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诉求,所制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切合了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实际,这些决定了脱贫攻坚目标顺利实现的必然性。
(二)坚持党的领导的组织保证观
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领导在脱贫攻坚中的关键作用,一是强调了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实现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4]35。“越是进行脱贫攻坚战,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4]39。二是强调了基层组织战斗力的重要性。建个好支部,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至关重要的。“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4]31。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习近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一,落实扶贫主体责任。为了落实好党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目标,各级领导要心无旁骛、聚精会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要强化扶贫开发领导责任制,把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4]35。其二,加强对干部的考核。为了确保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推进,使扶贫干部把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保证脱贫成效,需要加强对负责脱贫工作的各级干部的考核。习近平提出,不仅要建立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而且“要改进考核评估机制,根据脱贫攻坚进展情况不断完善,让省负总责既体现在工作要求和责任上,也体现在考核上。要改进第三方评估方式”[4]51-52。其三,关心、关爱、关注扶贫干部。习近平指出,农村干部工作很辛苦,为了保护好干部特别是基层一线扶贫干部的积极性,要多给他们关心和帮助,“对在脱贫攻坚中胜利完成了任务、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干部,要注意提拔使用”[4]44。习近平这种用才、爱才思想充分调动和保护了广大扶贫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其四,提高干部的工作能力。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对于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完成是至关重要的,习近平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贫困地区最缺的是人才”[4]52。
(三)精准发力的“真扶贫、扶真贫”观
针对过去“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式扶贫效率低的问题,习近平2013年在湘西十八洞考察时,鲜明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之后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及科学内涵有过多次强调,“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4]58。将精准扶贫的科学内涵概括为“六个精准”,就是要针对性地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一是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扶真贫、真扶贫”[4]63。二是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就是要把责任落实到人,“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4]65。三是要解决“怎么扶”的问题。要找准“穷根”,靶向治疗,分类施策,实现“五个一批”工程,才能使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四是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为了保证脱贫的精准性,要实现贫困户退出机制,通过设计时间表、留出缓冲期、实行严格评估验收、逐户销号方式方法使脱贫户及时退出,从而做到扶真贫。
(四)多渠道筹措资金的资金保障观
扶贫资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保障,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要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相匹配”[4]89。一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政府投入扶贫的资金总量是一直在增加的,但同脱贫攻坚的需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要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4]88。二是搞好扶贫资金的布局。既包括区域性布局,也包括结构性布局。在区域性布局上要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新增脱贫攻坚资金主要用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项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贫困地区,新增脱贫攻坚举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贫困地区”[4]93。在结构性布局上,“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基本农田,保障人均基本口粮田”[4]88。三是加强资金的监管。为了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要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管,严惩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4]92!四是要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使有效的扶贫资金发挥最大的作用,需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统筹协调,优化资金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五)强化社会合力的社会扶贫观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需要政府、企事业單位和社会组织的全力合作。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4]99。一是要加强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东部地区不仅要帮钱帮物,还要在人才、资金、技术上向贫困地区流动,还要“注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4]103。二是开展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这种定点扶贫方式作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发挥单位、行业优势与立足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4]101,可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了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习近平还提出设立全国脱贫攻坚奖,通过表彰、树典型来动员和凝聚力量。这些重要论述在强调发挥好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深刻诠释了社会力量之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径,明确了形成脱贫合力的路径,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和引领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六)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的内生动力观
摆脱贫困,既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更需要贫困群众的努力。习近平早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提出了“弱鸟先飞”的理论,提出贫困群众要有“飞”的意识和“先飞”的行动,只有贫困群众行动起来,才能摆脱贫困。习近平多次强调扶贫要与扶智、扶志结合起来。扶智解决的是“能干会干”的问题,只有先富脑袋,才会富口袋,并且通过扶智提高受教育水平后,还可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习近平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4]133-134。扶志解决的是“想干敢干”的问题,就是要改变贫困群众等要靠思想,提升贫困群众的精气神,使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要把扶贫同扶志结合起来,着力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主动性,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引导广大群众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实现脱贫致富”[4]140。这些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体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的思想,为贫困群众主动脱贫明确了方向,有利于提振贫困群众的信心,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
(七)加强国际合作的全球共赢观
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由于种种原因,贫困以及与之相关的许多难题依然困扰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和难题,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更为强烈的摆脱贫困的愿望。针对消除贫困这个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难题,习近平提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我们要努力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4]162。如何携起手来,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提出,要着力加快全球减贫进程,中国愿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项目、培训等方面的支持;要着力加强减贫发展合作,“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4]154-155,中国愿意提供减贫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要着力实现多元自主可持续发展,中国坚定不移地支持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推进工业、农业、人力资源开发、绿色能源、环保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帮助各发展中国家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4]155。要着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为发展中国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一)深化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
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在总结中国共产党治理贫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立足于新的实践,深化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理论,但我国的扶贫开发依然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最突出的就是不能精准地做到扶真贫、真扶贫,正是基于这样的问题,习近平经过长期的思考和实践,抓住了问题的症结,围绕“精准”二字从脱贫目标、组织保证、脱贫实效、资金支持、社会力量、真抓实干、内生动力、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阐释了我国扶贫开发的一系列问题,为我国新时代的扶贫开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中,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我国扶贫开发理论推进到新的高度。
(二)推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
在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指引下,党的十八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一是贫困发生率大大降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9000万人。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9]。二是形成了“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为了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推进,针对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为指导,建立了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的制度体系,涉及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监督体系、考核体系等主要方面,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保障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高质高效推进。三是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高。2013年至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为16.6%、12.7%、11.7%、10.4%、10.5%、10.6%、11.5%,年均名义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7%,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增速高2.2个百分点。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72.2%,比2012年提高10.1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9]。此外,在基础设施、教育文化状况、医疗卫生水平等方面了有明显提高,大大提升了民生水平。
(三)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地域广阔,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致因复杂,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需要更大的智慧。习近平根据我国扶贫开发进程中的经验教训,强调靶向治疗,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使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关于对中国贫困的深刻认知,关于对贫困规律的深刻把握,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论创新,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充分证明了习近平扶贫重要论述的正确性、创新性,习近平关于扶贫的重要论述及这一论述指导下中国消除贫困的成就,在世界范围获得了高度认可。联合国发布的《千年发展目标2015年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10]。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指出,“我认为中国减贫的成就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世界极端贫困人口从40%下降至现在的10%,大多数贡献来自中国,因此我们一直在努力学习中国减贫的经验。中国的减贫努力具有历史意义”[11]。习近平不仅致力于消除中国的贫困,还以宽阔的国际视野观察问题,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其他国家消除贫困,提出“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4]155。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有益的借鉴,必然会促进全球减贫事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61.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5.
[4]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毛泽东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5.
[7]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9.
[8]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68.
[9]张翼.2019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人[N].光明日报,2020-01-24(3).
[10]来自于海外人士的10个观点[J].人民论坛,2017,(36):30-31.
[11]李贞.中国减贫 世界称羡(十九大时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10-17(1).
责任编辑:邓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