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硕,程念岚,李邦国,徐春艳,张雪梅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贵州遵义 563000;
男,41岁,主诉:体检发现大腿内侧包块12 d。体格检查:左侧大腿上段内侧扪及一包块,表面粗糙,无压痛,位置较深,边界不清,质韧,可移动,左下肢关节活动度良好,肢端无感觉和运动异常。MRI 检查(图1A~D)诊断:左大腿根部肿瘤。行左侧大腿肿瘤扩大切除术+病理活检术,术中见左侧大腿根部肿块,大小约10 cm×8 cm×9 cm,质韧,灰白色,呈鱼肉样变,肿块上界与耻骨及坐骨支骨膜紧密粘连,内界达阴囊,外侧粘连于股骨内侧面。病理见图1E。免疫组化结果:波形蛋白(+++),肌动蛋白(平滑肌)(+/-)(图1F),CD68(+/-),CD34(-),S100(-)。最终诊断:左侧大腿促结缔组织增生性纤维母细胞瘤(desmoplastic fibroblastoma,DF)。
图1 男,41岁,左侧大腿DF。MRI 平扫冠状位示左侧大腿根部内侧一大小约103 mm×88 mm×104 mm 肿块(箭),T1WI呈等信号,边界清晰,与闭孔外肌关系密切,邻近肌肉受压移位(A);MRI 平扫冠状位示左侧大腿根部内侧一肿块(箭),T2WI呈混杂稍高信号(B);MRI 增强扫描冠状位示左侧大腿根部内侧肿块(箭)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邻近肌肉受压移位(C);MRI 增强扫描横断位示左大腿根部内侧肿块(箭)不均匀强化,边界清晰,邻近肌肉受压移位(D);病理镜下见丰富的胶原纤维及梭形或星形肿瘤细胞(HE,×200,E);免疫组化波形蛋白(+++)(×200,F)
DF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软组织肿瘤,归类于良性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1],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质硬,边界清楚,多以短期内明显增大伴疼痛就诊。DF 发病部位较为广泛,以颈肩部、四肢的皮下筋膜及肌间隙相对多见,其次可见于髂臀部、躯干部,罕见部位有上腭、颅内及甲状腺等[2],绝大多数为孤立性病灶,手术完整切除肿块即可治愈,无复发或转移。本病例亦为单发病灶,组织病理学表现典型,免疫组化提示波形蛋白(+++),肌动蛋白(平滑肌)(+/-),CD68(+/-),CD34(-),S100(-),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3]。
在反映病灶组织学成分方面,MRI较CT有优势。DF在CT上表现为等密度,MRI T1WI及T2WI 均呈双低信号区域,病理上对应为富含致密的胶原纤维基质而贫于肿瘤细胞的部分,有学者认为此征象有助于肿瘤的提示性诊断,但无特异性[1];CT表现为低密度,MRI T1WI 呈等、低信号,T2WI 呈稍高信号的区域,病理上对应为肿瘤细胞聚集较多的区域。DF 血供不甚丰富,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仅少数发生于皮下的病灶以周边环形强化为主,可能是由于肿瘤周围区域所含细胞成分、增生血管较多所致,对于与其他软组织类肿瘤的鉴别诊断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1]。本例DF 的MRI 表现为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混杂稍高信号,边界清晰,增强扫描不均匀轻度强化,与文献报道类似。
DF需与腹壁外韧带样纤维瘤、结节性筋膜炎、孤立性纤维瘤等其他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源性良性或低度恶性、富于胶原成分的软组织类肿瘤相鉴别。①腹壁外韧带纤维瘤:女性多见,发病高峰在30~40岁,肿块呈局部浸润性生长侵入邻近肌肉组织,增强扫描明显强化,不发生远处转移,但术后常有复发倾向[4]。②结节性筋膜炎:位于浅筋膜,病变可侵及皮下及肌肉,可分为皮下型、肌内型和肌间型,其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MRI 表现为稍短/等T1 信号,长T2 信号,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环形强化,肌内型影像学表现类似于恶性肿瘤,而肌间型则类似于炎性肿块[4]。③孤立性纤维瘤:发生于四肢软组织部位者较罕见[5],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孤立性病灶,MRI 为等T1、稍长T2 信号肿块,增强扫描呈渐进性或“地图样”强化为其鉴别要点,并且部分病灶内可见增粗纡曲的血管影。此类软组织肿瘤含有不同的组织学成分,故其影像学表现不同,但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