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公益”大学生西部支教模式实践与思考

2020-05-11 10:4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7期
关键词:支教公益足球

(浙江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8)

前言

近年来,大学生公益支教作为一种重要社会实践形式,成为国内高校学生参与公益、践行社会责任的主要活动,也成为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理念重要的落地形态。在短期的假期支教活动实践中,农村孩子们希望在文化课之外,更多涉及音体美等平时上课比较欠缺的兴趣类课程。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身体素质,更能够帮孩子们塑造团队协作、永不言弃等价值观。国务院办公厅《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应“挖掘中西部地区独特的体育资源优势,形成东、中、西部体育良性互动格局”,“挖掘三大球项目文化,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在我国校园足球快速普及发展的背景下,中小学足球教育也抓住机遇向中西部发展。

基于上述背景,“足球+公益”的模式应运而生。“足球+公益”是指以大学生寒暑期支教、调研为形式,以传授足球知识技能、传播足球文化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模式,旨在帮助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播种、实现足球梦想,助力西部校园足球发展。

1、“足球+公益”模式的实践

浙江大学学生足球协会发起并组建了“赤脚梦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于2019年7月,先后去往青海省的平安区上庄小学和黄南州民族中学,开展了总计为期两周的足球主题的支教活动。

1.1、前期准备

在实践活动开始之前,“赤脚梦想”实践团首先对当地气候及民俗、学校及所在地基础设施等情况展开了详尽的调研,并据此制定了实践队员的安全守则。接着,为了给孩子们带去专业且有趣的足球课程,队员们查阅了《中国校园足球指导员培训教程》等专业书籍,对教学内容作出了初步规划。实践队还邀请了来自专业足球青训机构的青少年足球教育从业者与浙江大学足球团队老师,分享教孩子踢球的技巧,开展示范课程。此外,“赤脚梦想”还联系了某故事创业公司,并邀请其创始人同行,一方面取得了一定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更好地将支教中发生的故事记录下来、讲述出去,提升本次实践的影响力。

1.2、实践开展

(1)上庄小学。

“赤脚梦想”的第一站是位于海东市平安县上唐龙台村的上庄小学。上唐龙台村是一个位于青海东部大山里的回民小村庄,村子距离县城有约一小时车程,上庄小学是村里唯一的学校,村里的孩子们都在上庄小学读书。

上庄小学只有一幢教学楼和一片水泥地的篮球场,足球课在篮球场上进行。由于多数孩子们此前没有接触过足球,第一堂课以培养兴趣和明确纪律为主:通过徒手游戏到结合球传接球抢圈、报数成团等足球游戏,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激发孩子们对足球的兴趣,培养孩子们团队协作意识与纪律,养成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四十余名孩子被按照年级和性别分为四个队,各由一名教练带领,并各选出一名孩子担任队长,实现小班化教学管理的同时,引入一定的竞技性。

在上庄小学的足球教学课以实践为主,教授孩子们传、接、运、射等有球的基本足球技术,每堂课后都会留出时间进行组队友谊赛对抗。在初期的友谊赛中,教练们发现孩子们虽然对足球有着十足的热情,但对规则却知之甚少。这导致了比赛的无序和低效,并且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开展足球规则理论课与安全与预防的理论课十分必要。理论课上,教练们先通过播放《天下足球——疯狂的足球》中裁判篇的搞笑片段调动孩子们的兴趣;随后,由有着丰富校园足球执法经验的老师给孩子们介绍简单的足球规则。并结合并针对当地环境和气候因素,以安全第一为宗旨,结合足球运动使孩子们掌握一些基本的伤病处理方法与预防。老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启发孩子们自己说出足球的各种规则,从而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在随后的友谊赛中,老师们还引入了红黄牌制度,践行规则。通过这种方式,足球课进行得更加高效有序,孩子们心中的规则意识也逐渐巩固。

经过为期一周的足球课,上庄小学的孩子们学会了基本的传、接、运、射等足球基本有球技术,并且了解了基本足球规则。

(2)黄南州民族中学。

“赤脚梦想”的第二站是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黄南州民族中学。不同于上庄小学,这里并不是一片足球荒漠。相反,许多男孩子最爱的运动就是足球,他们一有空就在课间踢球看球聊球。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但是许多人的足球技术已经相当不错。

学校里有一片专门的足球场,但经过了长时间的使用,球场已经变得坑坑洼洼,没有球网的球门也已经锈迹斑斑。报名参加足球班的学生一共有四十四名,男女参半,水平参差不齐。为了让大家都能体验到足球的乐趣,老师将同学们按照足球基础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初级班的教学以足球游戏和足球基本功训练为主,高级班教学内容以掌握颠球、运球、传接、门将技术、抢截球等基本技术为重点教学任务。

足球不只是场上的运动,其背后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与文化背景。为了让同学们全方位地了解足球、体验足球,支教队员们还精心准备了四节足球文化宣讲课,不仅普及了现代足球的规则及战术理论,帮助同学们理解足球场上各个位置的责任与意义,还讲述了与足球有关的创造奇迹、永不言弃的励志故事。经过几堂别开生面的理论课,孩子们对于足球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1.3、调研结果

在课堂教学之余,实践队员们还采用走访和问卷的形式,对当地足球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在走访中,发现当地家长普遍对孩子踢球持支持态度。面向学生发放问卷51份,回收51份,有效率100%,其中参加足球课学生28人(男生14人,女生14人),未参加足球课学生23人(男生6人,女生17人)。

针对问题“你认为踢足球会影响学习吗”(单选),足球班学生大部分回答“否”,占比54%;而未参加足球班学生回答“否”的比例仅为26%,大部分回答为“不确定”,占比61%。

图1 问题“你认为踢足球会影响学习吗”的回答分布

针对问题“你认为踢球能带给你什么”(多选),参加与未参加足球班的大部分学生都认同可以收获 “快乐”、“拼搏的精神”、“乐观的心态”;足球班的学生对“健康的体魄”与“满足感”的认同度高于未参加足球班学生,但认同比例未过半数。此外,从下图雷达图覆盖范围差异可以明显看出,参加足球班的学生对足球运动整体认知更为积极。

图2 问题“你认为踢球能带给你什么”的回答分布

针对问题“制约你踢球的因素”(多选),“学业繁忙”与“场地或器材不足”是被较多选择的选项。在其他选项中,未参加足球班的学生有较高比例选择“自己不喜欢”,达到34.8%,对客观因素提及较少;参加足球班的学生则对于各类客观限制因素都有相对较多提及。

调研结果显示,足球课学生整体对足球有更加积极正面的态度与认知,制约当地学生足球参与的主要因素是课业繁忙与场地器材的不足。

2、“足球+公益”模式的反思

通过对“足球+公益”模式的实践探索,证实了足球支教的意义和可行性,也暴露了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不足,为其未来改进与发展提供了实践依据和思路启发。

2.1、成果与收获

此次支教收获了两所学校和参与学生的一致好评,为实践团今后联络支教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支教过程中,队员们根据孩子们的足球基础提出合适的教学方案,理论与实践并重:不仅教给孩子们基础足球技能和理论知识,还寓教于乐,帮助孩子们树立规则意识与团队意识。参与支教的队员们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介绍本次支教活动的通讯稿在中国青年报、浙大足协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发表,将发生在青海大山里的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关注西部体育教育。

2.2、不足与改进

作为一次探索性实践,本次支教活动仍存在许多不足。首先,行前对于当地足球发展状况和学生足球基础不够了解,以至于刚到时许多事先的准备无法实施;其次,此次实践着重支教,而在调研方面不够深入。要更好地助力西部足球事业发展,详尽的调研必不可少;最后,由于带有探索踩点性质,本次支教在每所学校停留时间只有一周,难以发挥更深入作用。在未来的实践活动中,支教队将会分队前往不同地点,开展更长时间的支教。

2.3、总结

在青海的大山深处,“赤脚梦想”成为了播撒足球种子的人。随着“足球+公益”模式的不断发展与普及,对于我国青少年足球的推动与发展中国足球水平提高将产生深远影响。校园足球发展与普及不能局限于一些发达的国家或者大中城市地区,如果偏远地区或者农村的校园足球运动没有广泛开展,就不可能使校园足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扩大偏远地区和城镇足球人口普及足球运动、推动草根足球与下级联赛的发展,是中国足球最终取得进步的基础。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赤脚梦想”的行动中来,让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够感受足球的美丽,让足球的种子遍地开花,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支教公益足球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公益
公益
公益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让足球动起来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少年快乐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