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亚男 王风
[摘 要]“十二五”以来,辽宁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甚至一度出现负增长,辽宁制造业发展规模下降、经济拉动能力降低、全国排名下滑,传统的资源要素驱动力已经不足,辽宁制造业须依靠创新驱动,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0)04-0062-07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引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实体经济和发展战略的论述为制造业发展指明了创新驱动的基本方向。辽宁作为制造业大省,面临制造业低成本边际优势递减的困境,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是辽宁建设制造业强省的关键。
一、辽宁制造业发展的现状
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一直是传统优势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下,经过长期发展,辽宁制造业拥有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辽宁制造业包括装备制造业的七大行业,在国内和国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如轻型客车、数控机床等。装备制造业的7大行业、46个中类、178个小类产品,辽宁基本都位居全国前列。辽宁作为共和国工业的摇篮,是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创造了1000多个共和国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诞生了一批大国重器。但是,由于资源环境约束和市场需求的转变,辽宁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发展动力不再能支撑制造业的发展,辽宁制造业发展呈现出很多问题。
1.辽宁制造业发展规模逐年降低。近几年,由于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限制,辽宁制造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从数据看,“十二五”以来,尤其是2013年以来,辽宁制造业规模逐年降低,无论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还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都呈现下降趋势(见图1)。2013年至2018年,辽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从15229个下降到588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从47152.33亿元下降到22873.3亿元。
2.辽宁制造业发展速度放缓抑制了辽宁经济的增长。辽宁经济发展中,工业制造业一直是支柱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辽宁的制造业总产值占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大约70%,制造业发展放缓客观上抑制了辽宁总体经济的增长。2019年《辽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辽宁省2018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5315.4亿元,与2013年相比总体上下降了7.1%,而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都呈现上升态势,分别上升了3%和19.5%,只有第二产业的总产值下降了29.3%。2018年这三大产业对辽宁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51.3%和43.8%,对辽宁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分别为0.3%、2.9%和2.5%。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的发展退步是抑制辽宁总体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3.辽宁制造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下降。近年来辽宁整体经济发展状况不理想,增长速度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现象。通过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辽宁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不断下滑,影响力逐渐减小。2013年辽宁的第二产业产值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在第7位,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为5.7%。2018年辽宁第二产业产值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在14位,第二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为2.7%。2013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在全国排在第6位,利润总额排在第7位,而到2018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在全国排在第15位,利润总额排在第16位。通过数据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辽宁的第二产业或者说制造业在全国的影响力下降。
从上述辽宁制造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辽宁制造业传统驱动力已经不能支撑产业发展,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甚至成为辽宁经济下行的主要推手。寻找新的驱动力,提高制造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是当前辽宁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创新驱动是辽宁制造业转型的必然方向。
二、辽宁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面临的突出问题
1.创新要素投入不足。首先,辽宁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投入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有很大差距。研发经费的投入对于制造业的创新与转型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创新要素投入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2018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为3006014万元,排在全国第13位,与排在第一位的广东相差18066017万元,相距甚远。2018年辽宁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为1.8%,而全国平均水平为2.19%,可见辽宁研发经费投入还存在较大差距。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辽宁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进而影响了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辽宁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风险投资渠道不畅通,使得目前辽宁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存在研发资金不足的制约,严重影响辽宁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资金不足也使得企业之间以及产学研之间技术联合的动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
其次,从研发人员的投入来看,2018年辽宁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是指按工作量折合计算的研发人员)为53133人年,在全国来看排在第16位,而排在第一位的广东为621950人年,辽宁的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仅为广东的8.5%。这个指标主要反映自主创新人力的投入规模和强度,从上面数据来看,辽宁的创新人力投入明显不足。辽宁的高层次人才数量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企业人才缺口较大。另外近些年人才流失现象非常严重,辽宁在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等方面的激励措施不够,使得高层次人才“引不进”“留不住”。“2015—2019年,辽宁对于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一直保持在2倍以上,而近4年的求人倍率呈持续增长态势,2019年第一季度求人倍率达2.54,技能人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说明辽宁制造业的高技能人才缺乏。”[2]
2.企业管理存在差距。企业发展战略是制造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的决定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企业制定适合创新发展的战略是实现创新发展的前提。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制造业企业当中大中型国有企业占主体,这些企业大多孕育并成长在计划体制内,使得制造业企业本身产生了顽固的路径依赖,即依靠要素驱动来发展,企业创新发展的意识不足。有些企业即使制定了创新发展战略,在执行当中也非常容易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创新,回归到资本驱动的老路上去。
另外,企业创新机制问题也是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辽宁的制造业企业在机制创新方面存在差距,发展模式和道路比较固定,缺乏创造性和突破性。同时,辽宁的制造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对项目的市场适应性研究不足,目的不明确,导致开发出来的产品某种程度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企业对于风险的把控能力不强,对于产学研联合进行的研发或者对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应用风险顾忌较多,这种意识也阻碍了产学研的深入结合。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技术壁垒,创新主体各方多为资源竞争的关系,在信息、项目、人才等共享资源创新方面互相封闭,缺乏融合共享的合作机制。
3.企业家精神缺乏。“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特殊技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与一般的经营者相比,創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所无法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办法。[4]企业家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冒险天性和敢于承担风险的魄力。一个地区的发展靠企业,一个企业的发展靠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从辽宁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来看,区域文化的限制造成了企业家精神的缺乏。文化环境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包括企业家精神的形成与发挥。“东北地区的文化从其历史形成来看属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体,总体来看是一种农业文化。东北地区的居民相对缺乏商业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敢冒尖,相对于经济活跃地区,出现了更多的‘羊群行为。人们这种倾向于稳定的生活,保守,缺乏创新和冒险的精神的行为特征实质上是缺乏企业家精神的表现。另外东北的文化环境由于缺少对商业活动中‘契约精神的关注,更加注重‘关系,也对企业家精神的发挥产生了抑制作用。”[5]
4.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专利申请数量可以体现出地区科研成果数量,且对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巨大,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2018年辽宁的国内三种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为65656件和35149件,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排名分别为第15位和第18位。辽宁制造业要实现创新发展,提高专利产出量非常重要。虽然辽宁众多的科研院所与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生,但是由于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产学研技术创新合作体系,使得技术创新产出效果并不理想,技术创新投入的资源配置效率偏低,技术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效果不成正比。有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一些研究成果完成之后就束之高阁,不能完成有效转化。主要是由于项目的设立不是出于商业化目的,不是针对市场需求,导致科研成果与企业要求相脱节,造成技术创新资源的浪费。国家科技评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共同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17年全国有2766家高校和科研院所获得了成果转化合同,而在这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排在前100名的辽宁仅有九家,分别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沈阳金属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技术市场是连接科技与经济的桥梁,在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科技人才交流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市场的发展规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科技成果转化情况。2018年辽宁的技术市场成交额为4744910万元,在全国排在第11位,与排在第一位的北京差距为44833336万元,仅为全国总量的2.7%。2018年辽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为9876项,占全国总量的1.8%,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在第17位。
5.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不足。辽宁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辽宁的大部分大中型企业在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资金方面投入不足,在技术创新项目方面,通常习惯于效仿某些已经取得成功的企业,难以实现重大的原始性技术创新。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还需要通过进口解决。当前,辽宁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没有建立起科研实力较强的技术研发中心,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研发水平的产品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缺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许多关键技术还依靠国外。仅限很少的一部分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性技术,进而限制了整体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全面提升。
6.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大。易倩等人(2019)“利用2001—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来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指数,实证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技术创新以及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第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能够提升中国技术创新,且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提升效果越明显;第二,相比高技术水平创新(发明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对低技术水平创新(非发明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技术创新将会更大程度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6]。由此,我们知道知识产权保护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影响。辽宁的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8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评价报告》,辽宁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包括司法保护、行政保护和保护效果三方面)2017年为59.01,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当中排在第16位,2018年辽宁的知识产权保护指数有所上升,达到65.39,但是在全国的排名下降到第17位,说明辽宁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小,会挫伤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也会对于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有所顾忌,从而影响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三、辽宁制造业实现创新驱动的对策
1.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研发经费的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要鼓励多元化的研发经费投入,从全社会的角度加大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要建立研发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同时,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业,将资本市场上的风险投资引流到科技研发事业上。支持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依法开展风险投资业务。鼓励和支持科技型企业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上市融资。建立健全金融资本科技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加强政策性金融机构对高科技企业创新的支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于研发经费的投资方向,辽宁应该从产业链的角度着眼,优先投向重点产业。研发经费的投入也应该注重资源配置效率,要适当调整其投入结构,加强研发经费投入集中度,重点投入到关键领域,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对辽宁来说,应主要集中于装备制造业和新兴的高科技型产业等。通过对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倾向性投入,力求较短时间内实现以点带线的产业链整体突破。
2.提高科研成果产出和转化能力。辽宁的制造业企业大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这段时期,在国家宏观战略指导下重点投资的企业,到现在为止大多是行业内骨干企业。经过几十年的运营,这些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17年,辽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405个,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34.9%。应该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既有优势,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等。同时辽宁应与北京、广东、上海、天津、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加强技术合作,促进创新要素与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提高科研产出能力,加强创新成果的交流。
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领头羊,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2017年遼宁共有科技机构284个。这些科研机构每年产出众多的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诸多具有实践价值。但是理论成果要转化为实践成果,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在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平台,在这一平台上,企业参与科研成果的立项并最终实现应用,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可以采取科研机构技术入股、企业资金入股,共同创办联合体;通过政府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共同合作进行科研攻关;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提供长期的技术培训、咨询或者委托设计等战略伙伴关系等形式,来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
同时,为了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转化率,企业之间也应该加强交流,建立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企业之间不仅仅是竞争关系,还应该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比如企业之间可以签订各种技术合作协议,通过技术互相转让来共同开发双方急需的产品和技术。当前辽宁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中拥有技术研发部门的企业比重还不高,而且这些内化在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缺乏市场竞争的激励,创新动力不足,研发能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此,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要加强企业技术研发部门的建设,最有效率的措施是将研发服务外包或者独立出去,在市场中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门,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提供出适合市场需求的研发成果进而实现企业的技术转型与升级。另外,企业要加强与国家级的技术创新机构的合作,有些龙头骨干企业内部设有国家级的技术创新机构,要充分发挥这些机构的职能作用,提高企业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骨干作用。
3.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只有企业实现创新发展,制造业产业才能实现转型升级。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想获得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走创新道路。辽宁制造业要想实现转型升级,制造业企业必须将制定和执行创新战略放在首要位置。创新战略应该体现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而不是跟风行动,也不是一时之需,创新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辽宁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以国有企业为主,推动制造业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充分发挥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制定创新发展战略,引导企业突出主业,明确方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要加强企业内部的整合,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大中型国有企业内部通常分为较多的部门或者子企业,这些子企业或者子部门之间往往缺乏协同效应,有时还会出现竞争,因此企业内部整合尤为重要。三是要推动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鼓励企业科学识别风险,重视风险管理和风险防控,进而敢于承担风险,敢于创新。
4.完善技术创新机制。辽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的一大障碍就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对于辽宁这种老工业基地来说,计划经济体制的遗留问题比较多,并且沉疴已久,要彻底改变需要较长时间。这种体制机制改革正是目前要啃下的硬骨头。对于技术创新来说,要建立一种市场倒逼机制,政府要从根本上彻底解除对企业的管制思想,建立服务意识,将企业完全置于市场经济当中,只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才能倒逼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压力,才能产生创新求突破的意识。另外,企业要建立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技术研发项目的设立要针对市场需求,不能让科研项目脱离市场和产业链的需求。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将外部科研力量转化为企业的内部资源,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
5.激发企业家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提出的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的观点,凸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一个企业发展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典型特征,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创新的实质就是要“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将已经做过的事做得更好一些”[4]。所以,激发企业家精神,是促进企业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企业家精神蕴藏在企业经营者身上,但是这种精神和才能是一定的制度和社会环境的产物,换句话说,只有当市场经济发育到一定程度,社会环境适宜时,企业家精神才能被激发出来。由此,辽宁要激发企业家精神,要从制度和社会环境方面做好工作。第一,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严格依法保护产权,这是保证企业家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稳定的心理预期。第二,尊重和保障企业家的自主经营权。辽宁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中大中型国有企业居多,过去政府对企业的事务管制过多,使得企业家束手束脚,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当前政府正在逐渐转变角色,将自身限定在服务者的角色上,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家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大胆地去创新。第三,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公平竞争是经济社会实现良性发展与进步的源泉。要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就要保证各类经济主体能够在依法的情况下平等使用各种生产要素,保护其合法产权与利益。第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政府要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做到诚信、开放、包容。建立纠错机制,容许企业家在创新过程中出现失误,只要不违法违规,就要坚持多理解、多包容,从而更好地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另外,企业家精神不仅仅体现在管理者身上,还应该建立宽松的创新环境,让每一位员工的创新精神都得到发挥。对于创造性强的员工,应该给予鼓励,将其创新产出与绩效考核相挂钩,进行相应的激励,深层次挖掘每一位员工的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6.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辽宁的高端人才缺乏并且人才流失严重现象有目共睹。如何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将人才引进来并留住是当前制造业企业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创造力和创新力除了产生于那些研发人员之外,技术工人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很多基层员工虽然没有高学历,但是实践经验多、创造能力比较强。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在选聘人才时过于看重学历,却不看重员工的创造力,这是一种狭隘的观念。辽宁的制造业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要注意不能只追求高学历而忽视创造力,应该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既要注重引进那些国际化人才,也要重视公司内部员工的培养,既要聘请行业内的顶尖人才和技术研发带头人,也要对基层技术员工开放通道。
制造业企业在稳定培养已有人才方面,应结合实际,制定适合本企业技能人才发展的规划,形成技能人才发展规划体系。在进行人才评价的时候应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的限制,建立健全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加大创新能力的比重,激发优秀技能人才的创新动力。对创新型人才应给予技术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的股权和期权激励,鼓励高科技企业建立股份与期权的激励制度,如员工持股等形式,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绑在一起。
从政府角度来说,要给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人才发展环境是影响人才竞争的关键。辽宁要大力打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社会化人才服务体系。比如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通过这些专业化、信息化的服务业来促进人才与项目、项目与资本、资本与企业的精准对接发展。探索通过金融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发展。
7.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保障。要推动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关键。在创新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重点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制度和政策来为企业创新提供保障。近年来,辽宁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辽宁省知识产权保护办法》(辽宁省政府令第317号)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这是全国首个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综合性政府规章,同时,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辽宁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改革创新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有了良好的立法,还要有严格的执法,辽宁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企业创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http://politics.gmw.cn/2017-10/27/content_26628091.htm.
[2]王馨,于海跃,叶丹丹.辽宁制造业技能人才开发路径与策略研究[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9,(6):40-44.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http://news.china.com.cn/politics/2012-11/20/content_27165856.htm.
[4]企业家精神[EB/OL].https://wiki.mbalib.com/wiki/%E4%BC%81%E4%B8%9A%E5%AE%B6%E7%B2%BE%E7%A5%9E.
[5]于涛,郑世忠.区域文化、企业家精神与东北经济增长[J].财经理论研究,2017,(4):1-8.
[6]易倩,卜伟.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J].经济经纬,2019,36(3):95-101.
责任编辑 攻 克
[作者简介]魏亚男(1981- ),女,辽宁绥中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王 风(1968- ),男,河北固城人,辽宁省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建设工程中心副主任、副教授,主要從事经济管理研究。
本文系2019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委托项目“新时代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项目编号:L19WTA036);中共辽宁省委党校2019年度校级青年招标项目“基于创新驱动的辽宁制造业转型升级研究”、2017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重点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辽宁省民营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L17AJL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