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内服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现代文献研究

2020-05-10 08:29赖昱颖李小娇范雨露刘毓林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性疾病方剂证型

赖昱颖,李小娇,范雨露,刘毓林

(1.山西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山西 太原030024; 2.山西省活血化瘀研究所妇科,山西 太原030001)

盆腔炎没有获得适当和及时的诊断或诊疗,可能造成炎症性疾病后遗症,主要表现为组织遭到破坏、广泛的粘连、增生和疤痕的形成[1]。西医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不孕症患者需要生殖方面的技术协助,慢性盆腔炎患者找不到有效方法,反复发作得不到有效治疗。中医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妇女腹痛)的认知源远流长,选用中药内服、针刺、艾灸、中药灌肠、穴位敷贴、穴位埋线、刮痧等治疗方式,卓有成效,且毒副作用较小,被众多患者所接纳和认同[2]。因此本文将近5 年公开发表的运用中药内服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相关文献,整理及分析其证候的分型、方证的关系以及加减用药的,以待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关的数据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检索万方数据库与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的相关文献。

1.2 检索策略

以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检索年限:2014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炎”主题词,以“中医”和“治疗”为关键词。

1.3 纳入标准

研究目标为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研究,理论探究类文献;单独运用中药内服或以中药内服为主配合其他中医外治法治疗方法者为文献干预措施;中医辨证分型或症状表现明确。

1.4 排除标准

方药及辨证不明确,以及信息严重缺失的文献;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文献。

1.5 文献阅读与整理

以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主要数据库,根据上述搜索策略,结合名称、摘要和关键词,删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然后下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全文。从文章中提取有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证型、该证型中所用运方药、伴随症状及伴随症状加减中药等文献信息。

1.6 规范名词术语

关于中医证型、症状参照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编制的《中医药学名词》[3]《中医诊断学》[4]进行统一,方剂名称、中药名称参照全国高等中医学校规划教材《方剂学》[5]《中药学》[6]统一规范。对于不存在于书中的名词术语,保留文献中的原有名词术语。方剂名称规范时,统一将自拟方归为一类,并保留其原方名称,提取该方中所运用的中药。

1.7 数据管理与统计学分析

用Excel 2016 表格录入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证型、方剂、伴随症状、加味药物等信息进行数据整理,使用统计软件SPSS 22.0 进行描述性统计。对相关证型、方剂、相关症状及药物加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本研究CNKI 检索到720 篇文献,万方数据库检索到120 篇文献,删除重复文献73 篇,共计767 篇文献,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阅读全文后删除文献560 篇,最终纳入文献207 篇。

2.1 证候分型

在纳入的207 篇文献中,有关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证候分型有17 篇,其证型和频率如表1 所示。

表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中医证候分型

2.2 方药频次使用分析

2.2.1 用方频次分析 在纳入的207 篇文献中,使用古人方剂或用古人方剂加减治疗者172 篇,共39 方,其中使用频率大于5%的方剂情况见表2。

表2 用方频次分析

纳入文献中涉及自拟方27 首,使用药物频率位于前10 位的有:赤芍(27 次)、桃仁(23次)、丹参(19 次)、茯苓(18 次)、川楝子(19 次)、败酱草(17次)、三棱(15 次)、莪术(15 次)、延胡索(12 次)、桂枝(11 次)、薏苡仁(10 次)、香附(9次)。

2.2.2 方证关系分析 根据“方证相应”理论,统计频率前4 的证型与常用经典方之间的关系。结果见表3。

表3 方剂与证候的相关性

2.2.3 伴随症状用药情况分析 在纳入的207 篇文献中,其中涉及伴随症状及加减用药有53 篇。涉及的伴随症状按降序排列如下: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27 次)、腹痛甚(19 次)、腰骶酸痛(18次)、神疲乏力(17 次)、湿热甚(8 次)、盆腔积液(6次)、肾虚(5 次)、大便秘结(5 次)、气滞(5 次)、便溏(4次)、脾虚(3 次)、瘀血(3 次)、小腹冷痛(3 次)、输卵管阻塞(3 次)、腹胀(2 次)、肾阴虚(2 次)、痰多(2 次)、恶心呕吐(2 次)、腹胀(2 次)、失眠(1 次)、肾阳虚(1 次)。选择伴随症状出现频次≥5 次者进行用药情况分析。结果见表4。

3 讨 论

3.1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及病机认识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主要病机为冲任虚衰,胞脉失养,“不荣则痛”,冲任受阻,“不通则痛”。实则乃妇女先天肾气不足,或房事过度,房事不洁,肾阳不足,或经期前后血室正开而摄取寒凉生食,感触风邪,寒邪入里,损伤肾阳,冲任失于温煦,胞脉虚寒,血液循环缓慢导致腹痛[7]。或因先天身体虚弱,气虚血虚,或过度思虑,饮食不当,过度操劳,损伤脾胃,或由于大病慢性病,导致冲任虚损,胞宫失去营养导致腹痛,气虚血虚造成气血运行无力,血行缓慢也可导致腹痛,过度忧伤及烦恼,造成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冲任阻滞,胞脉血运,不畅,引起腹痛。体内有湿热蕴结,流入下焦,造成下焦湿热,气血运行受阻,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感受湿热之邪,湿热与血相博结造成瘀血阻滞冲任,胞脉血运失畅,筋脉不通,导致腹痛。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淋雨经霜,过食生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寒湿流注胞宫,血遇寒湿而凝,阻滞冲任,造成血行不畅,不通则痛,以致腹痛等[8]。故本文献分析中多以湿热瘀结证出现频次最高,故湿热瘀结证属该病常见证候。

表4 症状与药物相关性

3.2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用药规律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中药口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最近5 年的研究文献,中药内服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处方药多以“证”为依据,处方是相对应的。如湿热瘀结证者多用桂枝茯苓汤、清热调血汤、当归芍药散;气滞血瘀证者多采用四妙散和膈下逐瘀汤;寒凝血瘀证者多用少腹逐瘀汤;肾虚血瘀证者多用消癥饮[9-11]。

除辨证遣方外,临床用药亦随症加减,在纳入的207 篇文献中涉及伴随症状及加味药物有54篇。配合加减药物的症状多为次症、兼症。加味药物治疗针对性明确,如大便秘结加大黄、火麻仁,带下量多色黄有异味加苍术、白术、黄柏、车前子,腹痛甚加延胡索、川楝子、香附,腰骶酸痛加杜仲、桑寄生、续断,神疲乏力加黄芪、党参,湿热甚加黄柏、蒲公英、败酱草、金银花,盆腔积液加路路通、车前子、益母草,肾虚加怀牛膝、旱莲草、鹿角霜等。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是中医内服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目前的主要思路,由于本研究以既往文献为基础进行研究,今后需进一步完成临床研究。

猜你喜欢
性疾病方剂证型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医证型与血脂和炎症指标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防跌倒,警惕认知障碍性疾病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的小儿肺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证候要素的多元回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