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德
摘要:本文围绕PPP 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展开分析,在简要阐述PPP 模式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PPP 模式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融资风险,进一步探讨了行之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
关键词:PPP 模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
近些年来,PPP 模式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广泛应用在项目融资中,极大推动了项目建设发展。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中的应用,以合作运行、风险共担、利用共享方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一方面可以缓解政府资金压力,促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资本,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PPP 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实践运用,在融资方面存在一系列风险。因此,PPP 模式推广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中,需合理评估风险,予以行之有效风险防控措施,推动PPP 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应用发展。
一、PPP 模式基本内容概述
所谓“PPP 模式”,指的是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为基础,政府与社会资本构建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特征有:合作运行、风险共担、利用共享等。一般模式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工作,投资回报主要以消费者付费服务以及特定环境下政府付费为主;政府部门主要负责监督工作,具体涉及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质量等,以此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利益最大化。PPP模式具体涉及现代融资模式、创新项目管理,核心目的是分担项目风险。政府在利用社会资本的同时,会让出一些传统模式下政府权益,例如:经营权等,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减少政府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将项目风险合理转接到社会资本方[1]。如此一来,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两者之间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一种长期具有法律效应的共同关系,并且政府身份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供者身份转变为监管者,极大促进了社会资本的良性竞争,进而有助于促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与服务整体水平的提高。另外,PPP模式的推行,让社会资本进入到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中,一方面增加了社会资本方的业务渠道;另一方面增强了社会公众公共服务意识及社会认同感[2]。
二、PPP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风险分析
(一)项目融资渠道单一
近些年来,PPP模式在我国项目建设中广泛应用,为更多地吸引社会资本,我国政府部门在此期间,为有效拓展PPP融资渠道,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推出了债券融资模式、创新型股权融资模式等多种融资渠道[3]。但是现实情况是项目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上述项目融资渠道占比较少。同时,银行贷款除了作为项目融资主要渠道之外,还集中体现在银行贷款数额巨大,外加当前项目融资环境中,缺乏完善PPP融资制度体系和健全的信用环境,致使项目融资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身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难以吸进社会资本,致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领域整体品质的提高受到一系列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到基础设施领域的长期稳定发展[4]。
(二)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
基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体发展环境而言,长期以来,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具有垄断特征。近些年来,PPP模式虽推广应用在基础设施领域中,但是实践中,由于信用环境尚未完善,致使大量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到基础设施中,更为严重的是部分地区,存在政策性文件严管社会资本准入基础设施领域,借助政策等手段,强势干预社会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另外,PPP 融资模式下,公私合营项目本应在吸进社会资本后,由社会资本方承担部分传统模式下政府权益,但是实践操作中,政府出现不放权行为,致使基础设施项目全过程中的一系列操作,例如:施工、运营、财务管理等,本由社会资本方的相关部门负责,但是实践中完全受制于政府部门,致使社会资本方合法、正当权益难以保障,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
(三)融资风险控制难度大
伴随PPP模式推广应用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为了更好地发挥PPP模式应用价值,我国政府围绕PPP模式应用,构建了PPP制度框架初步完善了PPP模式的制度体系。然而,由于PPP模式推广应用时间短,制度建设远远落后于PPP项目总量发展水平,致使PPP项目融资面临巨大来源于制度方面的风险。尤其是项目盈利前景预测机制方面,显然存在巨大缺陷,致使项目融资过程中,缺乏合理的项目评估、预测等,增加了PPP项目融资风险发生几率。
三、PPP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风险防控措施分析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主体积极性的提高
政府需充分利用PPP模式,调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唯有如此,才能将项目融资风险扼杀在摇篮中。首先,重视政策等有效举措,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同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需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意味着实践中,还需要予以政策等有效良策,引进具备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在社会资本方参与下,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在大量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参与下,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整体工程质量。其次,重视社会资本方基礎设施建设项目参与度的提高。唯有如此,才能让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群策群力,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整体管理水平。同时,政府与社会资本方通力合作,可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保持永久技术优势,为高质高效建设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技术保障。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体系
融资体系的完善,具体言之,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完善信用环境。针对现阶段我国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中的信用环境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需围绕信用环境问题,加快完善信用监管机制,并重视社会资本方信用管理,以此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同时,政府部门需鼓励信用高的社会资本方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运营等过程中,如此整体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效能。二是拓展融资渠道。针对现阶段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PPP融资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要问题,政府相关部门需积极拓展项目融资渠道,减少银行贷款比重,逐渐增加其他渠道融资渠道,充分挖掘项目市场经济价值,鼓励社会资本的进入,最大化PPP项目经济效益。
(三)增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风险防范能力
PPP 模式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政府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需择优选择,重点考虑社会资本方的管理资质、经营信誉等,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顺利达到预期目标。同时,PPP模式下,政府需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始终认识PPP模式不仅是一种融资平台,也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不能完全以行政命令方式,强加干预项目管理,需重视与项目参与方的有效交流,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方在整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的作用,具体涉及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管理优势等。同时,派驻专业管理人员,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中,对项目全过程操作进行有效监管。另外,政府需正确处理好基础设施项目实施期间牵涉的环境保护因素、行政因素、金融因素等;同时明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方的管理权责,优化管理流程,完善制度,优化执法环境。唯有如此,才能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风险防控能力,进而为PPP模式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进行夯实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PPP模式在现代项目领域中推广应用,具有诸多应用价值。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项目中的推广应用,融资存在一系列风险,不利于PPP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人员及部门需做好PPP融资风险的分析与预判,予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主体积极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体系、增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风险防范能力等良策,确保PPP模式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伟.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融资的经验性规律及策略优化——基于两个典型案例的分析[J].经济纵横,2019 (07):120-128.
[2]徐峰.浅谈PPP新模式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党建工作提升策略——以晋红高速公路党建工作管理为范本[J].现代国企研究,2019 (04):220-221.
[3]王阿妮.PPP模式下公共基础设施资产价值的确定――基于《政府会计准则第5号——公共基础设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 (01):15-16.
[4]王恕桥.PPP模式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运用——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J].新西部,2018 (36):13-15.